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间实验室里

你会看到一番另类景象:

这里没有人

只有一台动作灵活的机器人来回穿梭

伸出手臂配制试剂

更厉害的是

它不仅能够做实验

还会设计实验步骤和方案

它正是机器化学家实验室的重要成员

该实验室负责人江俊说

“从数百万材料的可能组合中找到最优解

很多科研人员一生都做不完

有了机器化学家

可能只需要一两周时间。”

如此聪慧的机器化学家是如何诞生的?

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机器化学家“小来”在做实验。 中国科大供图

2013年底的一天

中国科大教授罗毅、江俊一同出差

罗毅抛出一个问题:

是否可以用大数据技术来提升化学研究效率?

用好大数据技术

首先必须要建立数据系统

然而我国严重缺乏科学数据的积累

国内科研人员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最终成果发表在外文期刊上

引用这些论文数据时还得花钱买

并且只有访问权,不允许大量下载

他们一致认为:

应该做中国人自己的材料数据库

2014年起

他们采集教科书、论文中的化学知识

用3年时间

搭建起中国人自己的化学材料大数据库

有了足够的数据,接下来就是用好数据

研究团队想到借助本校两位教授

在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

将他们的知识与大数据库融合

形成一个“张国庆大脑”、一个“熊宇杰大脑”

做发光材料时,就调用“张国庆大脑”

设计催化剂时,则调用“熊宇杰大脑”

这样一来,化学知识不足的人也可以用好数据

于是,他们对海量文本数据进行人工标注

用2年时间培育出一颗“化学大脑”

大数据有了,“化学大脑”有了

下一步就是配上“双手”

2020年,在一次论坛上

江俊认识了本校从事机器人研究的尚伟伟

两人一拍即合,联手研发机器化学家

2021年,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

终于在中国诞生了

它融合了“化学大脑”

集成了2个移动机器人、19个智能化学工作站

专家高度评价这款机器化学家

“机器人系统、工作站和智能化学大脑都是最先进的”

“将对化学科学产生巨大影响”

▲研究团队在控制室分析电催化机器实验数据结果。张大岗摄

创造出这样一位“化学家”并非易事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科学院集成攻关的传统

以及中国科大宽松的科研环境

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

他们优势互补、协同攻关

把构想变成现实

前不久,机器化学家利用火星陨石

创制出了实用的产氧电催化剂

如果用人工方式来做

找到最佳配方可能需要2000年

机器化学家只用5个星期做完了实验

《自然》期刊网站曾发文介绍该研究

“为火星探测和地外文明探索

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迄今国外同行研发的同类产品

离智能化尚有差距

我国的机器化学家研发已与国际同行并跑

并在某些方面具有领跑优势

研发团队的终极目标是:

创造出具备创造力的智能化学家

及早形成数据与智能驱动的化学研究新范式

这个聪慧的机器化学家

拥有一个可爱的名字:

小来

它寓意未来物质科学探索的新纪元

机器化学家智能与人类智慧的结合

将开启物质科学全新的可能性

引领人类在星辰大海中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

阅读全文请见

来源: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曹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