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何以涌现出如此繁荣的“百家争鸣”文化盛景?

“百家争鸣”这一词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秩序的混乱与瓦解,众多思想家纷纷挺身而出,各抒己见,探讨如何对待现实,如何改变现状。他们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与探讨,这种盛况,后世便以“百家争鸣”来概括。其起始于春秋末期,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才告一段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在三代以前,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天命与鬼神的力量。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周朝建立后,对农业的重视与日俱增,同时,人事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此时,教育资源仍被官府所垄断,大部分社会成员未能接受教育。

平王东迁之后,诸侯势力崛起,天子权威日渐式微。到了春秋中后期,原有的社会秩序开始崩溃。一些深具智慧的哲人开始挣脱天命与鬼神的束缚,深入思考人事的作用。特别是到了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周王朝曾建立的礼乐制度名存实亡,等级制度也面临全面的瓦解。

面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局势,众多哲人和思想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了拯救社会衰败的思想主张。孔子是最早提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的思想家,但由于他始终未能获得诸侯的真正支持,其学说未能得以广泛实践。在孔子逝世后的一百多年间,许多思想家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与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在众多的学派中,儒、道、墨、法四家最为突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道家则以老子、庄子为领袖;墨家则以墨翟为代表人物;而法家则在战国末期崭露头角,以韩非和李斯为代表。虽然法家出现较晚,但在此之前,儒、道、墨三家已经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这三家的思想倾向来看,儒家更倾向于维护旧有的制度,而道家和墨家则试图推翻这种制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也可视为百家争鸣的引子。正是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周礼,才激发了后来那些反对旧制度、否定周礼的学说的产生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