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美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威廉·德雷谢维奇所著的《艺术家之死: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一书2023年由中信出版集团、雅理译丛引进出版。这本书深刻展现了21世纪包括音乐人、作家、视觉艺术家、电影电视制片人在内的艺术家的生存困境。

书中提及的生存困境问题,也同时出现在自媒体时代的其他创意人士,包括自媒体博主、up主、(非带货)主播、编剧、译员、美工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生存困境,首先就是收入太少,以至于入不敷出,很难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虽然各家互联网平台企业、文化艺术公司都宣称高度重视内容,尤其支持原创,但是在利益分配上,他们、她们所得份额,实际上比几十年前自己的同行所能获得的份额以及绝对数额都要低。

1.自媒体时代,是创意人士的最好时代吗?

《艺术家之死: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这本书直接驳斥了美国诸多畅销书作家的谎言。

史蒂芬·约翰逊在《纽约时报》的报道称,现在搞自媒体创作很容易赚钱,你纯粹的爱好变成了兼职的收入来源。这种观念、观点在中文互联网、自媒体世界也到处洋溢。

汤姆·皮特斯说,“每个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加里·维纳查克说“冲了:热血玩出大生意”;提姆·费里斯许诺“一周工作四小时”,就能让创意人士发大财。

自媒体创作很容易,变现更是易如反掌,赚得盆满钵满的你可以更好地平衡你的工作与生活……这些话是不是让你觉得很熟悉,有些人在模仿美国畅销书作家的这种话术后,马上开始兜售如何通过自媒体搞创作的课程,甚至还宣称能够手把手地指导你变现。

自媒体(文字创作、视频创作、漫画绘制、影片拍摄等)创作确实可能赚到大钱。但谈生意,就要谈成功率,就不能回避概率,不能用一两个成功例子来代指一般。

《艺术家之死: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书中指出,兜售自媒体创作发大财理论的专家偷换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我们知道,兴趣驱动可以带来更高的专注度,得出更高的生产率,但这并不足以弥补业余与专业之间的鸿沟,所以,最高的生产率出现在兴趣驱动的专业人士的行动,最差的生产率出现在非兴趣驱动的非专业人士的行动,但民科基本上没有可能替代专业科学家。但专家们根本不管这种区别,而是非常热情地宣称业余生产,只要基于兴趣,就是最优越的,这就产生了极大的误导。

自媒体时代使得内容供给非常丰厚,而且打通了原先阻碍一些高度优质且灵活的专业产品,走向大众的瓶颈。但是能不能走红,我们其实很清楚,这并不确定。无论是视频号、抖音、小红书,还是B站,都有很多优质内容,但流量寥寥的案例。

自媒体平台也好,文化艺术产业也好,其深层内核都是生意,既然是生意,讲究的就是正确卖出产品,而不是真的要去挖掘最优秀的产品来出售,因为挖掘成本、筛选成本往往高得惊人。

2. 大家希望创意产品免费,但生产创意产品需要花钱

《艺术家之死: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书中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并不担心大众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产品,因为当时的艺术创作主要依赖教会、王室、贵族等赞助人。而在19、20世纪,中产阶级的趣味支撑了文化艺术、传媒两大产业的产生,使得大量的专业人士供职,这些产业以广告收入换得对优质产品生产的供给。

但即便在近代,每个时期、每个地方也都存在大量落寞的创意人士。而那些即便一时已经赢得赞助人或大众读者、广告商青睐的创意人士,也因为面临激烈的内容、创意竞争而承受着极大压力。

我们不能以很多时期都存在的一种特殊现象,来论定创意产出及变现的容易程度:一些在别的领域大获成功的知名人士,装模作样进入文化艺术领域、传媒领域,产出质量很低劣却很有名的作品,甚至是枪手代笔。

如书中所谈到的,现在的文化艺术产业、传媒产业,都面临营收不振的挑战。相当多数的文化艺术产业,现在只能降格为行业,通过争取政府资金的支持,以公益型的方式存在。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戏剧、戏曲的市场被反复证明并不是很大,只是因为专业人士强调其文化艺术价值,所以通过政府出资以及赞助人助力才能保持生存和传承。

而文化艺术产业、传媒产业之中原本有利可图的内容生产,比如唱片、图书、报刊,以及附着于上的创意人士,现在都面临难以获得营收的问题。书作者指出,21世纪初以来,音乐、视频、文字、图片都能以数字化的方式,不受阻碍地进行广泛传播,甚至一些新书刚刚上市,马上就出现了实体形式或电子书形式的盗版。

如果一些创意人士,如词曲作家、报刊专栏作者、图片作家,还有以类似角色在自媒体平台生存的人士,就必须对这种营收下降的事实形成足够的心理准备。

说到底,“免费数字内容的普及也促成了人们的某种期待”,“人们常常希望艺术家不求回报地进行创作”。

如前述,前述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后,现在也以外包任务、项目的方式与艺术家、创意人士合作,而没有像过去那样形成相对固定的雇佣关系,这些都进一步破坏了艺术家、创意人士的生存基础。

《艺术家之死:自媒体时代创意人士的生存处境与未来》书中展现了美国纽约等城市的创意人士的生活困难,尤其是当自住公寓、工作室租金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创意人士出卖智慧所能换来的钱,根本不足以支付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论是纽约、东京、巴黎,还是香港、北京,这些城市之所以房价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上涨,就是因为被认为创意产业增长具有无限可能,创意人士的努力工作换来的是越来越高的生存成本,以及始终不变甚至大幅削减的创意项目回报。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书中谈及,无论在亚洲还是美洲、欧洲,很多城市高度重视打造创意城市、艺术城市的形象,斥巨资建造奢侈的艺术区、艺术散步区、多功能演出场所、艺术展会和双年展、设计性建筑和空间,让城市对于消费者而言变得更加酷炫——对于创意人士来说,这样的打造和改变,只会让房租和生活费支出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