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俄乌冲突战场影像的曝出,想必大家也能够注意到,由于无人机战场威胁的不断增加,俄乌双方的陆军载具上,都已经开始临时加装栅格、遮阳板顶棚或者间隔装甲,用来增强脆弱的车顶,还有发动机的防护。乌军的无人机和巡飞弹给装甲部队带来了重要的损失,俄乌战争也算是无人机参与最多的战争之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甚至在前线还兴建了临时的改装工厂,而冲突的经验也表明,这种临时廉价简易的防无人机改装措施,可以极大提升载具的生存性,尤其是降低轻型载具,比如运输卡车和装甲车的损失。但与此同时,这种临时措施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影响武器射界,干扰车辆视线,车辆更容易暴露等等,那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虽然无人机威胁由来已久,但反无人机措施近年也发展迅速,先从软防御来说,无人机干扰器就是很好的手段。以俄罗斯去年推出的“无人机盾4”型为例,设备重量仅3.2公斤左右,外形类似手枪,只需对准无人机,就能干扰无人机与操作员的通信,使无人机失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设备轻体积小,哪怕放大后,轻重载具也有相当的余力,可以加装。当然,这种指向性的无人机干扰器,对射手有一定的要求,考虑着方便操作,也许还要增加光学瞄具,并兼容电动遥控炮塔,成本并不低,但作为一种单兵辅助对抗无人机手段,这种无人机枪,其实可以替代手枪的生态位,使单兵免于无人机空投炸弹的袭击。

并且,除了指向性的无人机枪,目前还有一种无人机干扰器,可以实现对无人机的大范围干扰。也是在去年,俄罗斯推出了沃尔诺雷斯电子战干扰机,该干扰机体积跟反坦克地雷差不多大,加装在炮塔上,2台就能干扰1公里内所有的无人机,目前还装备已少量投入作战,效果还算不错。

但该装备问题也有,首先就是干扰范围仍不够大,无人机除了直接自杀式攻击,还能用于提供空中侦查,1公里的干扰范围,对于在这个距离外侦查的无人机,其实有些束手无策。而且,除了图像人工制导,更专业无人机,往往具有自主制导,惯性飞行能力,此时干扰无人机与操作员的信号传输,已经毫无意义,并且,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也在与时俱进,所以,最终各国对无人机的防御,还需要硬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硬措施主要分为两种,首先就是被动防御。目前,俄罗斯在坦克上加装铁丝网,就属于被动防御的一种,但临时措施的缺点,前面也提到过,虽增强了生存性,也降低了作战性能。如何避免,还需要从根本出发。拿俄军柳叶刀无人机为例,5公斤的装药量,已经接近155榴弹炮的装药水平,而155榴弹炮的威力是非常高的,15米外爆炸,仍然有14.5毫米机枪的穿透威力,如果直接砸中车体,威力还将更大。不过,无人机的碰撞速度,显然是不如155榴弹的,所以,被动防御5公斤当量的无人机,主要就是要考虑,炮塔顶和发动机顶的增强。

而要想不影响整车作战性能,有两个可以考虑的点。第一,在炮塔尾部加装一块空心方形结构,使其能够覆盖发动机位置,比如德国豹2主战坦克,其炮塔尾部就覆盖了大部分的发动机,在行驶状态下,较长的炮塔尾部,可以对发动机舱,形成很好的遮盖。第二,牺牲1到2吨的重量,大幅增加炮塔顶部的防护。同时加装大量爆反,或者干脆一步到位,采用无人炮塔,使无人机即便能够命中,也很难直接造成击穿。不过,在矛永远比盾强的当下,被动防御措施其实并不难完全依赖,最终还是要主动防御。

主动防御手段,无在乎增加防空武器。其实防空机枪在二战至冷战初时,一度非常流行。目前主战坦克,也普遍装备有电动操控的遥控机枪塔,但其杀伤对象,其实主要是步兵和轻装甲,更高速也更小的无人机,仅凭人肉眼追踪锁定,其实很难实现命中。

因此,除了额外增加高速机枪和小口径机炮,还需要给部分载具配置可以搜索低、慢、小目标的小型防空探测雷达,并实现各车数据的互通,以实现协同防空作战。当然,车载小型空战无人机,也不失为一种对策,不过,这种占用车组编制人员的繁重工作,可能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论证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