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东坡也羡田园好——《阳羡帖》与苏东坡归田园情怀考

翁铭峰/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坡也羡田园好

——《阳羡帖》与苏东坡归田园情怀考

■翁铭峰

一、苏东坡《阳羡帖》与田园情怀

苏东坡《阳羡帖》(图1)曾是清宫旧藏,清末散佚民间。1962年,大连文物店从辽南庄河民间征集到这件作品,1963年转藏旅顺博物馆。笔者昔年在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留学时,遇见“大连三于”之一的于培智先生(当年征集《阳羡帖》时,于培智任大连文物店门市主任参与其事,启功、谢稚柳等曾主持鉴定,他们多有来往,于先生出版个人书法集时,两先生为其书题签并有贺作),听他讲当年苏东坡《阳羡帖》归藏旅顺博物馆的旧事,内心便种下对这件作品的牵挂和神往。前几年,偶然机会和同道一起观瞻苏东坡这件作品,感慨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苏东坡《阳羡帖》 规格27.5cm×22.6cm

旅顺博物馆藏

《阳羡帖》后有一段跋文(图2),作者是元末明初灵隐寺的和尚来复。跋文为:“东坡公文章节义高一世,在宋熙宁、元丰间已为天下学者所师表。故其遗篇断简流传至今,观者无不兴起。此帖乃答钱济明所书,才五十余言,刚毅之气犹可想见。宝是帖者,当知公之所存有不待笔画之精而后传也。洪武四年,岁次辛亥子月晦日(十一月三十日),灵隐毗丘来复谨题。”来复这篇跋文叙事清晰,高度赞扬苏轼的文章及人品,指出《阳羡帖》是苏轼写给友人钱济明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刚毅之气。现存的《阳羡帖》是这件信札的后半部分,前面部分已散佚不可见。

图2 元末明初名僧来复跋《阳羡帖》

进士及第后,苏轼先后结识了常州的钱公辅、钱济明(世雄)父子、报恩寺长老和宜兴的滕元发(达道)、邵民瞻、蒋公裕等人,并成为好友。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在常州悼念钱公辅的《哀词》里写道:“大江之南兮,震泽之北。吾行四方而无归兮,逝将此焉止息。”想不到一语成谶。苏东坡临终时,除了家人,还有两位朋友在身边,一位是僧人维琳,一位就是钱济明。钱济明和东坡乡人巢谷风格相似,不阿附权贵,东坡显贵时他们远远地避开,东坡贬谪时则经常雪中送炭。钱济明对贬谪中的苏东坡多有照顾,谪定州时他寄去太湖茶叶;贬惠州时他去信问候并寄药物为东坡滋补身体,贬儋州时钱仍书信不绝并寄去丹药,贬惠州时东坡给钱济明回信说他“高义凛然”(东坡有诗《答钱济明三首》)。钱济明是苏东坡的真朋友,买房置地当然要找钱济明帮忙。

《阳羡帖》除了“每字下笔处特露尖锋”外,“买、阳、亦、未、试、景”等字的笔画转承生硬,尤其在点画、钩画、三点水等偏旁处理上,颇不似东坡书写手段。比如“买”字的右下点的转笔,“未”“景”等字的左下角的挑“点”画,试字的“钩”画,等等,出笔极不自然,不是书法范畴完整起、行、收的笔意表现,有生拖硬拽之感;还有“事时”两字的结体粗糙,“怀”字“衣字底”、“想”字“心字底”,也不似东坡“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自然率意。北宋末年,党争祸及文坛,当政者大肆销毁东坡诗文,致使东坡书法真迹流传数量骤减,贵为徽宗皇帝也只能偷偷收藏一二。好事者响拓是那时法书复制的平常事,此作我推测是爱好东坡书迹的粉丝高手勾摹廓填所成,所以才会有来复“公之所存有不待笔画之精而后传也”的跋语,来复只是就信札论事,也认为此作是苏作“不待笔画之精”者。尽管如此,此作行间气息却极爽快怡人。

根据《石渠宝笈续编》的著录,来复题跋以外,这件《阳羡帖》的引首和后幅还有乾隆皇帝、董其昌、项元汴三人的题跋,这三段题跋应该也是从伪满皇宫小白楼流出后丢失了。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变换的收藏者根据个人喜好割裱、装帧,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样子。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一)》(故宫出版社,2015年)也将是帖断为勾填本,他认为是作“必有来本”,惜已不可见。

《阳羡帖》的真实性虽然存疑,但却极具史料价值。可查证的文字记载有三种断句方式,“轼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禅师前所言下备邻庄……此不详云也。冗事时渎高怀,想不深罪也。轼再拜”均无争议,差异之处在“果如何,讬得之。面议试为经度之。及景纯家田亦为议过,已面□得之”,脱字处《石渠宝笈续编》断为“自”字,孔凡礼辑《苏轼佚文汇编》卷四和赵权利著《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分别将信札中所缺字定为“白”字,后两种断句方式从书信及书法角度来分析、确认,是符合苏东坡等古人的习惯用法,东坡传世信札多有此类。故宫博物院藏明拓《苏轼杂书帖》中,收有一件此作的刻帖,与旅顺博物馆藏墨迹本风神相类,但又不完全一致,为徐邦达先生“似有所本”提供实物佐证。另外,旅顺博物馆墨迹本残损的“白”字,故宫明拓刻帖也是完整的,在《玉烟堂帖》本、《晚香堂苏帖》本中也是完好的。从《阳羡帖》的内容看,东坡提到“虽已买田阳羡,然亦未足伏腊”,“伏腊”是古人的腊祭习俗。写这封信是向友人钱济明表达,前次黄墅所买之田,产得粮食还不够一年吃用(不能坚持到腊祭、不能满足举家归田园定居之需),遂萌发阳羡继续追加买田的想法,并请友人钱济明帮忙。结合后文苏东坡二次阳羡买田的事实,此信札当书于1074年—1084年这十年间,这封信里提到追加买田的事已然实现了。

二、苏东坡阳羡诗词与田园情趣

据史料记载,苏东坡一生曾十多次到过阳羡,他在那里买田置地,筑舍而居。古时的阳羡就是今天的宜兴。苏轼于嘉祐二年(1057年)与阳羡蒋之奇、单锡同榜进士。参加琼林宴时,三人同坐一桌,席间蒋之奇向苏轼介绍阳羡风景。因向往阳羡溪山之美,遂定鸡黍之约,这大约是东坡“阳羡买田”最早的心底萌芽,或许那时还当不得真,只是出于朋友间的礼节而已。

熙宁七年(1074年)三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转运司檄文前往常州等地赈灾,《将之湖州戏赠莘老》是那时的心境写照,他喜欢上了江南:“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之后,径往阳羡访友,客居单锡家中,阳羡溪山之美打动了他,他才正式委托蒋之奇等帮他在阳羡买田置产。他与单锡等到黄墅村步田,还与曹潜夫吃了“买田成交酒”,买了黄墅村曹家庄曹潜夫的200余亩田地,此后苏家一直赖此田产以济衣食。他在《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的第五首里写道:“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着腐儒。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迂。”东坡与述古(陈襄字述古,苏轼任杭州通判时,陈襄为太守)过从甚密,常有诗词应答,这首应答诗真实流露出东坡对阳羡的喜爱之情。

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苏轼在《乞常州居住表》这篇给宋神宗的奏表中有关于从黄州赴汝州的记载:“……但以禄廪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资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驆(bì)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途中,他再次路经阳羡,在闸口永定里邵民瞻等人的帮助下,于和桥滆湖边的塘头又买得另一处田庄,还在蜀山购地筑草堂安家,并赠邵民瞻西府海棠花种、为邵氏园题额“天远堂”,期寄退隐田园,享受湖山之美。这期间苏东坡写下了一首《菩萨蛮》词:“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由此可见,苏轼对宜兴山水“殆有情缘”、情有独钟,他要选定“聊从造物游”之路,不愿再静坐书斋著书立说,要学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躬耕田园,回归自然,正如他改张志和《渔歌子》的《浣溪沙》词所表达的意境:“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阳羡出产甜美的柑橘,东坡买田后设计了一个柑橘园的蓝图:“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王逸少云,我卒当以乐死,殆非虚言。吾性好种植,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阳羡在洞庭上,柑橘栽至易得。当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屈原作《橘颂》,吾园落成,当作一亭,名之曰楚颂。元丰七年十月二日。”这便是表达东坡归田园理想的著名《楚颂帖》的内容。可惜此帖无论真迹、临仿本均未流传下来,其真实面貌已成历史之迷。之后他上书朝廷,乞求居住阳羡,得到朝廷许可。

元丰八年(1085年)五月,苏轼由南都(今河南商丘)东下,回常州宜兴,途经扬州时作《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沿途风光旖旎,生活情韵浓厚,东坡颇受感染,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飘荡的生活,定居常州宜兴,那长期因贬谪而压抑晦暗的情绪,似乎随之荡涤一空。在这样欢愉的心境里归宜兴,欣然题诗竹西寺,洒脱自在,情趣盎然,也正式开启他向往已久的归田园生活。然而,幸福生活总是那么短暂,东坡仅仅在阳羡居住一月有余,就接到命令赴登州。苏轼遂动身北上,家眷仍留居阳羡。

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东坡身在杭州,同榜进士、好友叶温叟由两浙路转运副使调任礼部主客郎中,临别时东坡作词《浣溪沙·送叶淳老》:“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莫教便唱水如天。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念念不忘还是阳羡的田园。此后宋哲宗新政,他再次获罪,贬谪出知定州,一年连贬五次;远贬岭南惠州,62岁再贬琼州。退隐宜兴,归宿田园,竟成他一生未竟之梦!阳羡买田是苏轼一生中的重要事项,也是他归田园思想的真实体现,阳羡也成为与苏东坡命运密切相关之地。

三、苏东坡法帖与田园梦想

苏东坡写的文稿,在北宋元祐党争中遭到了销毁,许多书法作品遗憾失传。少量得以幸存的、今天能看到的手稿和刻帖,字里行间仍能找到东坡渴盼归田园的梦想。

元丰七年,东坡居士由黄州迁汝州,途径金陵(今南京)拜访已罢相赋闲的王安石。此次会面,东坡居士为王安石写了数篇文章,传世的《姑熟帖》只选刻部分诗文,其中的《归去来并引送王子立归筠州》行笔流畅,自然率真,尽管是刻本,已然纤毫毕露、风神具佳,这是东坡特地为王安石书写的“见面礼”,东坡有专门跋文记录此事:“元丰七年七月十一日,舟行过金陵,亲录此数篇,呈丞相荆公,以发一笑而已,乞不示人。”这次会面对东坡触动极大,也愈发坚定他归隐田园的信念。他当时有诗感慨此事:“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东坡外集》载有一段《与王荆公书》:“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王安石劝苏东坡买田金陵,相从林下,以便往来。苏答以仪真求田,扁舟往来,见公不难。

苏东坡仰慕陶渊明,极喜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东坡传世书法有抄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卷。当时东坡已身在惠州,此前他还和陶诗20首赠故亲。抄写《归去来兮辞》卷,是他内心深处真正归向人间仙境桃花源的流露,并动了在惠州安家以求终老了的心思。这篇《归去来兮辞》卷,字里行间渗透着东坡似乎欲回归晋人风韵的书法风格,雍容典雅,高逸从容,文字间流淌着轻松愉快的气息,成为东坡法书飘荡着轻快乐曲的绝响。

苏东坡常饮酒,但自称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其下者。酒量小是他的先天不足,浅尝则醉。“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引,则余胸中为之浩浩焉”(苏东坡《书东皋子传后》,东皋子唐诗人王绩的号)。东坡也喜酿酒,他有好多诗词写到酿酒、饮酒的乐趣,这恐怕也是他追慕前贤、归隐田园的心底隐秘。前后《赤壁赋》是东坡在黄州游赤壁后写的两篇名文,都与饮酒相关。《后赤壁赋》无法书传世,前《赤壁赋》以典型苏体写就,用笔古拙沉厚,结字矮扁,墨色丰润,布局紧密,是东坡用意之作。传世这件东坡《赤壁赋》,原书前五行36字已缺失,文徵明曾言拟笔填补,然启功先生考据为文彭所为。卷后还有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题跋。董其昌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东坡借此文抒发胸臆。

2019年8月,长白遗珠——吉林省博物馆藏古代书画精品展在吉林博物馆开幕,展出苏东坡《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二赋”是东坡传世墨迹中字数最多者,前者作于1091年,后者作于1093年,贬往岭南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时所书。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东坡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制中山之松醪。东坡非常懂生活真趣,令人向往艳羡。

归去来兮,归何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万里家在岷峨,卜居毗陵常州。斯人已逝千年远,仍似邻家田舍翁,营营繁华终将随风而去,最养心的是楚语吴歌、鸡豚社酒,一欢愧凡情。多情,造就了东坡的豪放;豪放,造就了东坡的豁达;豁达,造就了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人间事,来往如梭,堂前细柳应念我,闲看秋风洛水清波,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远方的游子回家了,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日啖荔枝三百颗,饱食携其余,归舍遗儿子,人间有味是清欢。休将白发唱黄鸡,诗酒趁年华……

转载自:书法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