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以来,新能源车企价格战密集上演,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厂商也卷入价格漩涡,由于动力电池占据了电车成本的30%—40%,未来新能源汽车降价空间究竟还有多大?显然不得不考察当下电池厂商的生存现状。

其中,昔日宁德时代的心头大患,中创新航无疑是一个值得剖析的典型样本。从内部来看,营收、毛利率增长的同时净利润却同比腰斩,这背后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牵引?激进的产能战略又衍生出哪些负面冲击?

从外部来看,中创新航前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只老虎,后有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狼群逼近,岌岌可危的头部地位靠什么来维持?出海会是救命稻草吗?

1、动力电池产能大扩张,新能源车售价还能猛降?

日前,港股上市的头部锂电企业中创新航披露的年报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0.06亿元,同比增长32.5%,净利润2.94亿元,同比下降57.44%,扣非净利润2.82亿元,同比下降33.33%。

由于奉行低价保量的策略,中创新航营收规模维持增长态势,但是却出现利润大幅缩水的不良现象,这也是近四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相比于宁德时代同期22.01%和43.58%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创新航的“增收减利”和宁德时代的“营利双增”构成鲜明反差。

此外,中创新航的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10.32%上升至2023年的13.00%,但净利率却从3.40%下滑到仅有1.62%,营收和毛利率增长,净利润却同比腰斩,这背后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牵引?

从财报透视来看,净利率和净利润的下挫,除了在费用结构上受到飙涨4倍的财务成本削弱之外,还与以下两大核心因素密不可分。

第一,以价换量的价格策略,导致产品售价大幅下调和存货减值大幅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创新航2023年财报

在售价调整上,中创新航锂电池单价从2022年的0.99元/Wh降至2023年的0.72元/Wh,一年内降幅高达28%,低于营收增速的价格下调幅度虽然没有直接导致利润萎缩,但是间接通过资产减值的传导链条带来利润腰斩的后果,2023年公司存货拨备达到8.6亿元,同比增长222%,而且计提资产减值后的账面存货仍然高达71.3亿元,将近营收规模的三分之一。

第二,中创新航营收来源单一,业务结构不利于吸收或化解价格冲击。2023年,中创新航的动力电池产品营业收入达到222.5亿元,同比增长21.4%,占总营业收入的82.4%。储能系统产品业务却只处于起步阶段,营业收入为47.6亿元,占比17.7%,在盈利大盘中的贡献比较微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创新航2023年财报

伴随动力电池价格竞争加剧,由于动力电池业务承担盈利支柱,中创新航饱受利润损失之苦,尤其是在此过程中产品单价降幅超过销量增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板块储能电池多为长期订单,价格下降幅度较小,如果储能业务能够独当一面,显然在市场冲击中能够形成明显的业绩缓冲作用。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果进一步追问频频降价、存货减值财务费用大幅增加的缘由长达数年持续激进的产能大扩张无疑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为了实现2023年有效产能将扩张至约90GWh的规划,中创新航资本开支成倍的迅猛增长,从2021年的109.2亿元突飞猛进为2023年的300亿以上。

庞大而急速的产能扩张,导致严重的资金饥渴,中创新航加速了融资步伐。2022年上市募资90亿只能解一时之渴,债权融资成为弥补资金缺口的主要来源。于是短期借贷由2022年的24.7亿元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81.1亿元,长期借贷更是高达210.5亿元,有息负债规模急速膨胀。

悲凉之处在于,舞蹈仍在继续,但是音乐停了,产能过剩已成为笼罩行业上空的阴霾。2023年我国锂电池总产量已超过940GWh,新能源汽车和新型储能的锂电池装机量仅占约435GWh,换言之,过半产能成为冗余,据高工产业研究院调研预测,2024年国内动力电池市场的有效产能利用率或将低于60%。

持续数年的激进扩产,中创新航开始尝试到反噬的滋味,一方面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造成财务费用飙升侵蚀利润的局面;另一方面又累积了大量存货,库存金额连年攀升,存货减值上行拖累业绩表现,同时还衍生出运营能力转弱等一系列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创新航2023年财报

比如,反映中创新航营运能力的主要指标呈现疲弱的状态,从中映射出议价能力和行业地位面临挑战的现实窘境。

2023年,公司应收账款和票据增至68.3亿元,同比上升28.3%,应收账款周转率下滑,而应付账款和票据降至199.6亿元,同比下降7.8%,这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在动力电池行业价格战背景下,中创新航遭遇下游客户端和上游供货端两边夹击的不利处境。

可见,作为新能源车企的主要供货方,中创新航家里也余粮不多,还四面漏风,承受连续降价的适应能力变弱。动力电池占据了电车成本的30%—40%,如果不考虑技术跃进的因素,目前动力电池产能过剩,单纯由电池成本驱动的新能源汽车降价空间依然存在,但受电池厂商经营困境、调价动力影响不会很充足。

2、地位岌岌可危出海或是救命稻草?

中创新航目前利润腰斩、库存高企固然值得担忧,但接下来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未来营收的持续性是否会发生逆转?毕竟那根优美的营收增速曲线在2023年戛然而止,而且当下动力电池市场增速放缓,中创新航的客群结构和市占率均不占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创新航2019—2023年营收规模及增速

在动力电池行业,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高低,对动力电池供应企业的发展好坏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可是在主要客户群体上,中创新航却存在两个层面的弊端。

其一是主要客户普遍遭遇销售阻力中创新航的主要客户包括广汽(以及埃安)、小鹏、蔚来,2024年一季度,广汽集团销量同比下降24.1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下降23.23%,蔚来销量同比下降3.2%。大客户整体上萎靡不振的销量必然会制约中创新航的出货量。颇具戏剧性的是,当前风光无限、炙手可热的车企比亚迪、问界、理想等,却都不在中创新航的客户名单中。

其二是大客户另起炉灶参与搅局,中创新航的主要客户广汽埃安投资的因湃电池在2023年12月建成投产,首期可实现6GWh产能,如果实现自供替代,必然会对外削减订单,这显而易见的会冲击中创新航的销量、营收水平。

由于主要客户不能提供强大助力,中创新航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2024年1—2月,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市占率3.8%,而2023年和2022年同期,公司市占率分别为6.35%和7.87%,逐年下滑。

根据4月8日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的2024年1—2月全球动力电池统计数据,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主要集中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近年来两大巨头市场份额均维持在70%左右高位,另有四家中国电池企业入围全球前十,分别为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和蜂巢能源,不过市占率均未超过4%,但与行业老三中创新航的市场份额下滑不同,处于二线的同行国轩高科、亿纬锂能市占率稳中有升。

动力电池市场厮杀激烈,中创新航的处境堪称前有虎、后有狼,维持或提升现有行业地位的手段还有哪些?什么会是股价破发、市值腰斩的中创新航的救命稻草?首先,中创新航低价保量的策略已经效果式微,产品售价大幅下调后,以价换量的空间大幅收缩,这从体现业绩潜力的合同负债增速放缓中可见一斑,合同负债仅增长26.5%,低于价格降幅,表明了客户预付款倾向和合作意愿变弱。

其次,面对存量博弈、增量放缓的市场形势,中创新航加大出海拓展力度,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扭转当下困境。相比宁德时代早已转向毛利率、附加值较高的海外市场,中创新航在海外市场拓展上相对滞后,尚存在一定的业绩潜力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创新航2023年财报

2023年,海外业务的高速增长对宁德时代的成长性推动巨大,海外营收达到1310亿元,同比增长70.29%,远超国内业务增速7.25%,营业收入占比也提升到32.67%;海外装机量达到92.6GWh,占比总装机量36%,同比增速达100%,远超国内17.6%的增速。

反观中创新航,海外业务发展较为缓慢。2023年境外营业收入仅有6.53亿元,占比仅为2.4%,但是同比增速高达68.9%,佐证了海外业务不俗的拓展潜力。而且该板块主要由储能业务推动,与核心的动力电池业务几乎没有多少关联度,这又顺势可以引出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策略,即在布局出海的背景下,补上前文提及的营收来源单一的短板,做大储能业务,或许在业绩上能产生意外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