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发公号“大树乡谈”

耶伦来了,拿产能过剩说事,指责的是近些年最令高层乃至全民振奋的经济成就,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这“新三样”已经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标志,耶伦如此指责,必然引起极大反感,中国绝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批评,反而会再接再厉。

毕竟,距离全面胜利已经不远了,岂能鸣金收兵?

尤其是电动汽车。

再次强调,电动汽车绝不仅仅是一个行业,这是人类工业文明的明珠,是除了房地产以外,经济体量最大的单一产业,是发达国家的命脉,尤其不同于房地产高度本地化,汽车可以在全世界自由流通,称其为当今人类第一产业绝不夸张。

去年中国汽车有了巨大进步,首次超越日本,成为汽车出口全球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甘心看到日本失败的某些人,会找出各种论据,比如日本汽车仍然是全球销量第一,日本汽车已经高度本地化、不需要大量出口等等。

这当然是事实,但一定要注意,一旦越过某个临界点,颠覆到来的速度将远超预期。就像一个数学题,水葫芦每天增长一倍,预计40天长满一个池塘,问多长时间长满半个池塘?

答案不是20天,而是39天。

现在中国汽车大概是第37天左右,距离长满整个池塘只差3、5天而已。

中国汽车从1984年首家合资车企成立开始,经历40年风雨,时至今日,距离彻底成为全球汽车绝对第一,将日本、韩国车企斩于马下,也不过三五年而已,甚至还将更快。

丧钟已经敲响的时候,某些品牌会找出各种角度不断粉饰,秘不发丧。

今年3月中国汽车市场销售数据已基本出炉,日本汽车三强本田、丰田、日产,除一汽丰田尚未公布数据,其他所有之和不过20.23万辆,而仅比亚迪一家3月销量达30.16万辆,考虑到一汽丰田去年同期销量也不过6.94万辆,就算持平甚至增长30%,日系三强之和也不如一家比亚迪

不仅仅比亚迪一家,3月奇瑞也卖出去了18.16万台,同比增长45.3%,很快奇瑞也将实现一打三;吉利也突破15万辆,同比增长39%。

日系汽车跌幅惊人。3月销量,东风本田同比下跌51.5%,广汽本田下跌50.1%,日产下跌32.6%。当前曾占据中国汽车市场超过30%的日系,3月市场份额已下滑到不到15%,这才是2024年刚开始,中国汽车品牌的内卷也才正式打响,接下来几乎每个月,日系汽车都将创造新低。

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在产品和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情况下,日本汽车最理智的做法当然是降价,毕竟以日本汽车长期不升级的状态,价格下降40%仍然不亏,但显然日本汽车总部不愿意降价,或许是想着赚一辆是一辆,又或者纯粹是日本决策者的贪婪与无知,毕竟“躬匠精神”。

于是只能从各种角度找遮羞布,利用语言艺术寻找增长点。于是就有了如下战报:

注意,双擎、SUV、旗舰占比,这都是什么偏门的指标。

可能还有人会提出质疑,认为这不过是中国市场的变化,中国汽车品牌有本土优势,不能说明问题,而日韩汽车等在海外拥有巨大优势等等。

中国的进步太快,超越认知更新,这可以理解;中国人更倾向于谦虚,以至于不肯承认自己的强大,这也可以理解。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最公开、最开放、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只有中国市场,允许来自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品牌的公平竞争。进入中国市场的要求就放在那里,对所有参与者都一视同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市场取胜的,在全世界没有对手,除非动用非市场手段。

千万不要急于否定中国的成就,因为中国的崛起恰恰符合西方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否定中国的成就,就等于否定整个西方几百年的经济学理论和价值观,而众所周知,西方的底层就是“资本主义”。

正如小镇在《耶伦或许更认同中国模式,但在其位谋其政》分享的,如果作为一名经济学家而不是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必然更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因为比美国更符合耶伦早年的理论研究,但注意认可不代表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耶伦质疑中国产能过剩,中方回应极为漂亮,有两点:

一是从西方一贯秉持的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出发。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恰恰是市场发挥作用的表现,供需不平衡才是常态,因此解决“产能过剩”这种市场经济常态,当然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解决。

二是以西方提出的全球分工和国际组织预测为依据。按照国际能源署的预测,2030年全球新能源车需求量达4500万辆,光伏新增装机需求达820吉瓦,分别是2022年的4.5倍和4倍,以2030年为目标,中国目前的产能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

回应中还特别强调了众多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庞大需求。

耶伦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将威胁全世界,但她口中说的世界显然是狭隘的,仅仅指的是西方世界,更甚至仅仅是美国及其少数附庸的世界,但是就算整个西方也不过14亿人口,与中国体量差不多,而全世界人口已超过80亿。

中国和美国,到底谁更代表更庞大的世界?

如果真的要把世界一分为二,到底谁所在的世界更代表全人类?

日产汽车去年做了一个全球调查,以是否欢迎中国制造的汽车为标准,将世界各国用红黄灰绿四种颜色标注。

红色:阻止中国汽车出口的国家,比如美国;

黄色:未来可能阻止中国汽车出口的国家;

灰色:允许出口,但未来可能有一些限制的国家;

绿色:没有限制的国家。

最终结论是,灰色和绿色占比超过60%,加上黄色中可以争取的部分,愿意接受中国汽车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了80%

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市场都被质次价高的更劣质商品占据,在中国节节败退的日本、韩国汽车,竟然仍能在全球拥有如此高销量,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面对从中国市场杀出来的优胜者,根本不堪一击,而且根本不用把美国的制裁、长臂管辖想的太厉害,美国的确能够管住自己的市场,对于少数西方国家也可以施加影响,但是管得住其他上百个发展中国家吗?

更何况,就算西方国家,也各有利益,不可能完全听从美国。比如小镇在《中德合作,从内部拆解西方》谈到的,中国汽车完全可以与德国合作,德国“以欧洲市场换中国技术”,披上德国品牌的外皮,实现对欧洲市场的占据,马上德国代表团即将访华,必将达成一系列合作。

同样秘不发丧的不仅仅是日本车企,还有特斯拉这样的美国品牌。

小镇这么说肯定会遭到一轮狂轰滥炸,但这是基本事实。

有个说法“特斯拉是中国汽车的鲶鱼”,这没错,但这条鲶鱼的力量远没有舆论说的那么大,而且本就是各取所需,甚至特斯拉得到的更多,是中国产业救了特斯拉,而不是反过来。

去年小镇曾写道,特别担心特斯拉首先将汽车售价降到10万元以内,这将对诸多中国汽车品牌带来极大冲击。然而或许要感谢美国的制裁,由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恶化,加上特斯拉担心过于依赖中国产业链会导致未来供应不稳定,于是特斯拉降低了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开始寻求在中国之外提高产能。

然而,离开了中国产业链,就决定了特斯拉没有可能把汽车售价降低到2万美元以下,这对特斯拉而言,是难以承受的灾难性打击。

没错,就是难以承受的灾难性打击。

最近,路透社爆料,特斯拉已经决定放弃廉价汽车计划,准备搞无人出租车,当然马斯克说的很漂亮,称无人出租车才是移动的未来,认为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必将成为比有人驾驶汽车更常见的交通方式。

目前马斯克已经公开否认,说路透社造谣。

到底相信路透社,还是马斯克,这又出了个难题。但事实上,马斯克放弃廉价汽车计划,已经有太多证据支持了,比如3月特斯拉项目经理已经发送消息,要求供应商停止与H422/NV91(廉价汽车项目代号)有关的所有进一步活动。

对于马斯克对无人出租车的畅想,小镇当然相信,毕竟从长期看,每个人都会死,地球会毁灭,太阳会爆炸,黑洞也会蒸发,宇宙也绝非永恒。无人出租车在黑洞、太阳面前,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畅想。

但当前人类不过百年的短命种,人类文明史才多少年,说的太长期毫无价值,至少在未来几十年,无人驾驶不可能替代有人驾驶,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更不可能具备足够的市场。

这个道理很简单,想想看网约车出现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抵制;想想看优步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遭到的制裁与抵制。

优步好歹还在当地招募司机,给所在地区和国家提供了新就业,无人驾驶如何创造海量新就业来替代司机?难不成马斯克还准备给每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安排1名安全员?

将放弃廉价汽车,说成是认为无人出租车更有前途,这何尝不是秘不发丧,还要敲锣打鼓、丧事喜办?

开发入门级廉价电动汽车,也就是售价在1-2万美元之间的特斯拉汽车,这可是马斯克在2006年就确定的总体规划,他当时公开呼吁,先生产豪华车型,以豪华车型的利润资助开发低成本家用汽车。

马斯克在过去近20年不停地对投资者、消费者承诺,2020年马斯克还说要在2030年售出2000万辆汽车,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以人类目前的财富增长速度,必须开发1-2万美元级别的廉价汽车才能实现。

就在2024年1月,马斯克仍然告诉投资者,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工厂生产廉价汽车,或许这也是马斯克说路透社造谣的原因,毕竟距离2025年下半年还有一年多。

或许吧,但也有消息称,马斯克早在2022年就已经暂停了入门级廉价汽车计划,理由还是认为无人出租车才是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不符合基本逻辑,以马斯克的智慧,一定明白无人出租车在很长一段时期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支持,就算在炒作下市值很高,但是市值是虚的;更何况,以豪华汽车开始,进军廉价汽车,这与发展无人出租车并不矛盾,反而可以靠更多的利润支持走的更快。

其实道理很简单:没有了中国产业链的全力支持,任何国家、任何品牌都走不通质美价廉的廉价电动汽车路线

推出50万乃至100万人民币的豪华电动汽车,这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10万以下,保证驾驶体验和质量的前提下,每压低1万元,都需要整个体系的全面提升。

综上:中国汽车全面崛起,从2023年出口世界第一,到成为真正的全球第一,甚至体量达到多个老牌汽车国家之和,已不过是时间问题,而且需要的时间并不长。

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大利好,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