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山流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著名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琴师俞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和精神交流。这个典故不仅象征着知音难求,也比喻音乐的高妙和能够引起共鸣的深刻情感。


典故出处

高山流水一词最早源于《列子·汤问》,后人根据其中的故事提炼出“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原文: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正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锺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锺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锺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锺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你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姓俞,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有一次伯牙奉命出使楚国,他乘船中途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清风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手抚瑶琴,独自在船舱中弹奏了一曲又一曲。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

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于是问他:“您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您说说,方才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呢?”樵夫笑着回答说:“先生刚才弹奏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弹到第四句时,琴弦断了。”

樵夫的回答非常正确,俞伯牙心里一喜,忙邀他进船舱细谈。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那人自我介绍姓钟名子期。见到伯牙的琴,钟子期说:“这是瑶琴,相传乃伏羲氏所造。”俞伯牙心想今天怕是遇到了高人,便用心地弹了几首曲子,请钟子期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钟子期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钟子期说:“琴声是在表达流水潺潺。” 俞伯牙惊喜万分。一直以来,自己用琴声表达的意境,很少有人能领悟表达,而眼前这位自称樵夫的钟子期,竟然说得分毫不差。原来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竟在这龟山之下!当晚,一见如故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兄弟,相约来年中秋再到此处相会。

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当晚,二人喝酒抚琴,畅谈乐理,相谈甚欢。不知不觉天亮了,船上的水手收拾停当准备开船,锺子期也起身告辞。二人挥别洒泪,心中不舍,于是约定第二年中秋夜再次重逢。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伯牙心中惦记着和锺子期的约定,早早向晋王告了假,来到去年二人相约的江边。中秋之夜,伯牙命人将船停在去年泊船之处,站在船头等待锺子期。可是等了一夜都没见锺子期的身影。伯牙心知有异,第二天一早就下船去,沿着岸边一路前行,想打听锺子期的住处。

走到一个山谷前,伯牙看到路边出现了一个衣衫整洁的老者,便上前询问附近是否有个钟家庄。谁知老者听了竟落下泪来,问他:“去钟家庄找谁?”伯牙如实相告,老者听了更是放声大哭,说子期已经在几个月前身亡了!老者还说:“想必先生就是晋国大夫俞伯牙吧?子期临死前,还说起和先生的约定呢!”

和钟子期挥泪而别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前往,得到的却是钟子期不幸染病去世的消息。钟子期临终前留下遗言,要家人把坟墓修在汉阳江边,到八月十五日好聆听伯牙兄弟的琴声。

伯牙听到这个消息,伤心欲绝。他跟着老者来到锺子期坟前,拿出琴来就地坐下,流着泪弹奏起了曲子。一曲弹罢,伯牙挑断琴弦,长叹一声,将他最心爱的瑶琴摔碎在在青石板上,泣不成声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成语寓意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寓意着知音难寻和对深刻理解的珍视。这个成语不仅用来形容音乐的高妙和艺术的精湛,还比喻人与人之间那种难以言传的默契和理解。在人际关系中,它强调了找到能够理解自己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朋友或伙伴的重要性。此外,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和谐与天人合一的追求,以及对于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视。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上,它鼓励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境界,表达和传递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