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张雅婷

运营编辑 | 王一晴

近日,“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舆论关注。

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义安分局民警徐广誉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则科普视频中表示,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

“当手机号不用或者不想用了,去营业厅注销,过一阵运营商会重新将手机号投入市场销售。下一个用你手机号的人,可以用手机验证码登录你的支付宝、微信等各类软件,后果不堪设想。”

徐广誉建议称,用户应该将相关绑定此手机号的软件统统解绑,以及银行卡预留的手机号也一定要修改,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值得注意的是,运营商回收号码,空置一段时间再供新用户选择的做法一般被称为“二次放号”,“二次放号”能有效利用通信资源,在全球也是一种通用的做法。

三大运营商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了17亿,而号段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用户买到其他人用过的旧号码越来越常见。不过,随着用户生活与App的绑定越来越深入,“二次放号”带来的隐私泄露以及财产损失风险也引发了更多关注。

二次放号,究竟有哪些危险?

在互联网时代,手机号码承载着用户个人隐私、社交网络以及财产安全等诸多信息,近年来不断有用户反馈“二次放号”带来的各种不便。

对于新号主来说,买到二次放号的号码可能会带来骚扰电话、App被原号主账户占用从而无法注册等问题,而对于旧号主来说,更是有财产损失、隐私泄露等风险。

来自江苏的沛沛(化名)是在去年10月买了一张电信电话卡,该号码是“二次放号”的,当她想登录淘宝购买商品时,却发现这个号码已经绑定了原号主的淘宝账户。

随后,她要求淘宝解绑原号主账号时,发现自己提交了各种证明材料,但淘宝客服仍表示无法核实,并且无法注销。“跟淘宝、电信沟通了半天,但都是在互相踢皮球,这个问题现在都还没解决。”

叶子(化名)最近新买的电话卡,但是“千挑万选”之后却发现是“二次放号”的号码,并且原号主在多个平台有欠款、借贷行为。

她表示,最近被各种催债借贷的电话、短信骚扰,包括中信银行、借呗、花呗、平安银行等等,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决。

此外,多地法院也曾公布过“二次放号”有关的财产损失案例

比如,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公布的案例显示,受害者曾注册过某订餐平台账号,并绑定了银行卡,但销号后没有将银行卡解绑。随后新号主多次使用该账号消费,致使受害者损失人民币4700余元。

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的案例显示,受害者通过手机验证码的方式注册支付软件账号,向该账户转账一万元后,却发现无法使用该款项,报警后才发现账户是前号主的,并且他无法联系到前号主。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有夸大的成分。在TMT行业分析师付亮看来,由于近几年在反诈的要求下,支付工具明显提高了支付环节的安全标准,比如更换终端后会要求使用者实名认证,所以比较小概率会造成财产损失。

运营商为啥需要二次放号?

根据相关规定,用户在欠费60日内未交费的,电信服务商可终止服务并注销号码,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的时间至少为90日。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运营商“二次放号”的冻结时间为6个月,现在冻结时间已经加快至90天。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均向搜狐科技表示,所有的号码根据国家规定,都是循环利用的,90天冷冻期后号码会再次进入号码库。

为啥运营商需要“二次放号”?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截至2月底,三大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46亿户,然而号段资源却是有限的。

付亮告诉搜狐科技,按11位的13、15、16、17、18、19来算,2开头以后的号段都被区号占用了,所以号码资源本就不多,此外工信部考核运营商的号码利用率,不够高的话,不给运营商新号段。

而由于号码升位等拓展号段的工程非常巨大,涉及到无数交换机和数据库的调整,成本高达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所以“放弃二次放号不太可能”。

市场研究机构Omdia首席分析师杨光告诉搜狐科技,“二次放号”是一个行业内的惯例,不仅仅是中国运营商的,全球运营商基本都是这么做的,因为号码资源是有限的,但是用户增长是无止境的

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也是全球的共性问题。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显示,美国每年有3500万个电话号码注销,标准的行业做法是将这些号码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但这会导致许多安全和隐私风险。

上述研究人员在一周内获取了200个回收号码,发现其中19个仍在接收安全、隐私相关的敏感电话和消息,比如例如身份验证密码、处方补充提醒等。

如何避免“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

对于二次放号带来的带来的隐私及财产风险,究竟应该如何解决?

中国移动客服人员告诉搜狐科技,在工信部指导下,中国移动开发了二次号码解绑服务,目前已覆盖支付宝、淘宝、抖音、头条、美团、大众、B站、唯品会、珍爱网、拍拍贷、快手11个应用。

“在号码再次投入市场前,我们会通知互联网应用提供商,对已接入的互联网应用进行批量解绑,运营商是无法操作解绑的。”

不过,这类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显然有些“鸡肋”,因为覆盖的应用范围实在太有限。这是因为其实运营商也无法掌握用户手机号注册的所有App账户信息,也无法自行操作解绑。

甚至对于很多用户而言,自己都记不清楚注册过哪些应用,很多应用注册后就很少再登陆,所以更换手机号码后,很难做到全部注销解绑。

在杨光看来,真正如果想降低“二次放号”带来的风险,用户需要减少用手机号码与App的绑定,如果不是必须就不要注册App,也尽可能少存储隐私信息。

而在注销手机号码后,用户需要把和隐私、财产强关联的App解绑,比如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等。

付亮认为,应用方要更加重视用户的财产信息安全,比如“手机号+验证码”仅可用于实名制登陆,但不能用于支付环节的安全验证。

此外,APP需要强化登陆异常判定,比如账户更换终端、长时间未登录时,要强制要求增加登陆异常判定。判定异常时,应采用比“手机号+验证码”更安全的验证方式,比如人脸识别等。

杨光认为,现在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在运营商立场,“二次放号”是国际惯例,大家都这么做,对于App来说,他们也不知道你这个账号绑定的手机号是否注销。

他表示,从长期来看,监管机构应该牵头,明确运营商、应用提供商等各方责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机制。“比如美国的解决策略是监管机构牵头做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面包含重新分配的号码,但这样的机制肯定是需要长时间投入的。”

附:如果用户销户,主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是备份电话本。注意及时备份SIM卡通讯录信息,并及时通知所有联系人手机号已经变更。

二是及时解绑银行卡。通过网银手机客户端或前往银行柜台对手机号进行变更和解除绑定,及时变更U盾、网银短信通知等银行业务号码。

三是及时解绑支付宝等金融类App账户,以及证券、基金账户的各项关联业务号码。

四是更改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绑定的手机号。

五是及时更改邮箱、网盘、12306网上购票等涉及个人往来信件、照片、隐私等软件的手机号绑定。

六是会员卡信息修改。一些超市、商场的会员卡或是积分卡等,都是直接报手机号就可以享受折扣并累计积分的,在更换手机号时需要及时修改。

七是及时销毁废弃的SIM卡。变更手机号后不要随意丢弃已经不用的SIM卡,应及时销毁,以免落到不法分子手中,被冒用进而实施诈骗。

此外,例如学信网、手机账户ID(例如苹果、华为、小米等手机品牌都有相关ID账号)等,换号或者注销也要注意及时解绑、换绑。

E

N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