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罹患病症的名人历来不在少数,由于病患本人自带较高的社会关注,一些较为特殊的疾病因而被公众广泛关注和重视。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阿里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拳击手、地表最强壮的男人之一。而其女儿拉希德所撰写的《我将扶持着你,不会让你跌倒》(I'llHold Your Hand So You Won't Fall: A Child's Guide to Parkinson'sDisease,2005)则向读者展示了拳王暮年时遭遇的种种症状,与余生相伴的肢体震颤、手脚僵硬、步履蹒跚仿佛梦魇一般挥之难去。

实际上,帕金森病的发现者詹姆斯·帕金森早在1817年即发布了对这一疾病的观察,尤为精确地指出“震颤麻痹”带来的生活苦楚——“(病患为)约65岁的男性,体格健壮,肢体、头部及整个身体都抖动得很厉害,都不能仅仅用震颤来形容。他几乎不能行走,身体弯的像弓一样,头向前倾,只能连续小跑,每五六步就得用拐杖用力支撑以使身体保持直立……”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家族中,帕金森是名气与实力兼备的重要成员,其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约700万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项国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帕金森的患病率在1700/10万,男性的患者比例略高于女性。帕金森不仅有遗传因素影响,同时也牵涉到生活/工作环境和年龄因素,有学者认为其病因机制可能与多巴胺能的黑质致密部神经元中重度退行性病变有关。

随着研究逐步深入,越来越多治疗手段得到推广应用,如机器人训练、舞蹈疗法、虚拟现实技术(VR)、神经调控技术等纷纷得以实践,对病患的康复训练效果、生活质量都有一定积极效果。不过,这些手段的效验因人而异,尤其是家居护理需要长期雇佣专业人士进行辅助指导,治疗成本很难为普通家庭所担负。

考虑到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研究人员很自然地将思路转向了细胞治疗。

干细胞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组织、实现凋零细胞替代方面功效突出,相较于多巴胺能药物和深部脑刺激(DBS)这两类传统治疗手段,干细胞治疗或许真正能“治标也治本”。

帕金森带来的炎症、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蛋白质清除障碍会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研究人员想到采集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s,NSCs)或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来补充受损神经元,甚至通过重编程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来补充病灶位置的多巴胺,以期恢复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

实际上,在2023年8月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赵国光团队就完成了首例使用iNSC-DAP(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自体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神经外科手术。

其中,iNSC-DAP项目即为将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重编程为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紧随其后的体外定向分化、移植替代是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又一成功实践。干细胞移植成活后,能稳定“传宗接代”,长期提供疗效病遏制病情发展。假以时日,iNSC-DAP自体细胞移植治疗成熟后便能大大降低病患的治疗费用。

另一种治疗思路则着眼于人类胚胎干细胞(humanembryonic stem cells,hESCs),由hESCs得到神经祖细胞再加以利用。

有研究团队从人类胚泡中培育得到hESC系,用于富集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将其移植到多巴胺损伤大鼠模型中,观察发现其能显著改善其运动机能。如果能通过某些方式消除其隐藏的致瘤性风险,则这一技术路线的商业推广价值将前景灿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干细胞技术的PD治疗具有干细胞来源丰富、可规避医疗伦理风险,同时移植后效果可观,且没有太大组织排斥不良反应,因此是治疗帕金森及类似神经系统疾病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

不过,更为严苛准确的培养分化方法还有待完善,如何制定详尽的干细胞治疗临床标准、如何使高度定制的干细胞药物“现货化”,都需要更多实验数据进行佐证。相信随着基因测序、细胞移植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有望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宋敏,赵杰刚.帕金森病病人运动障碍治疗过程中相关护理研究现状[J].全科护理,2023, 21 (27): 3799-3802.

[2]董仁卫,赵美丹,夏青,等.帕金森病康复治疗新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23, 21 (04): 125-129.

[3]仇静茹,林志,霍桂桃,等.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23, 46 (12): 2724-2728.

[4]王雅倩,曹杜娟,刘晓蕾,等.帕金森病的细胞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3, 26 (11): 1440-1444.

[5]王玉,孙艳平,高子彬,等.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3, 37 (07): 552.

*内容为【干细胞精研社】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