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恒生指数开盘下跌282.98点,跌幅1.65%,报16856.19点;恒生科技指数开盘下跌71.71点,跌幅2.02%,报3480.3点;国企指数开盘下跌105.91点,跌幅1.76%,报5910.92点;红筹指数开盘下跌39.21点,跌幅1.11%,报3483.28点。

翔云优配以其专业的服务和较低的管理费用在市场中受到不少关注。该平台提供了实盘交易、止盈止损、仓位控制等功能,旨在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投资体验。

科技股、汽车股跌幅居前,哔哩哔哩-W、美团-W均跌超3%,京东集团-SW、网易-S、蔚来-SW、理想汽车-W均跌超2%。

4月11日电 周四,A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沪指低开0.45%,深成指低开0.68%,创业板指低开0.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Wind截图

盘面上,黄金股显著回撤,固态电池、工业母机概念双双熄火,光伏、游戏、低空经济、化工、机械板块普跌;食品、疫苗板块造好,存储芯片概念回暖。

4月11日,灿芯股份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大幅高开177%。公司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的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企业。

低空经济概念股开盘领跌,建新股份跌超10%,双一科技、金盾股份、万丰奥威、商络电子、海特高新等多股跌超5%。

贵金属板块下挫,湖南白银低开近5%,湖南黄金、恒邦股份、西部黄金、赤峰黄金均低开超3%,四川黄金等跟跌。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伴随低空经济顶层设计出台,民航局等主管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下低空经济相关招投标保持火热,项目规划、低空基础设施及保障系统、低空飞行运营及服务等环节招投标比例较高,有望为低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023年报及2024年一季报正处于密集披露期,从基本面角度考虑重点关注业绩优异的出海标的和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的教育、医疗信息化等板块。

生物科技股走低,再鼎医药跌超5%,体育用品股、重型机械股、啤酒股、光伏股、家电股等纷纷走低。另一方面,游戏软件股、电影概念股表现强势,中旭未来涨超5%,昨日创新低的星空华文反弹1.37%。

4月2日,太蓝新能源宣布,“车规级全固态锂电池”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制备能量密度达到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4月3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风帆公司首个轨道交通工程车用类固态电池系统研制成功,电池容量达420Ah。而继上汽集团宣布首个准900V高压超快充固态电池即将量产上车后,广汽集团日前表示,将在4月12日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这为固态电池板块持续升温再添“一把火”。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4月10日,固态电池概念继续保持强势,多只个股股价大涨。

在业内人士看来,相较于传统液态电池,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优势明显,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

不过,目前全固态电池依然面临商业化难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此前表示,完全支持固态电池,并已在相关领域投资了10年,目前公司使用的是半固态材料以及凝聚态电池,且已在生产中。但由于在耐久性、安全性方面依旧存在难题,电动汽车固态电池距离商业化还有数年时间。

“10天8板”的三祥新材表示:“公司固态电池相关产品处于送样阶段,没有量产,目前股价炒作因素较大。”

东方证券亦在研报中表示,业界普遍认为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远在2030年。2022年以来,国内企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过渡的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进入产业化阶段。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普通动力电池的电解质都是液态的,而固态电池的电解质不含液体,依靠固体储能。理论上固态电池更安全,但事实上,市面上很多电池厂目前在推的电池属于半固态电池,依然含有10%左右的电解液,距离全固态电池量产还有距离。

根据公开信息,广汽集团将全固态电池装车时间提前到了2026年,上汽集团和蔚来也均将全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点提前到2027年。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分析师常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除富士通、村田的小规模量产,法国BlueSolutions的聚合物固态电池,SolidPower向宝马交付的样品为全固态电池外,其他的已有、在建和规划中产能均为半固态电池产能,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应用仍需时日。

常柯表示,在国内市场,赣锋锂业已开发第二代固态电池,安全性达到车规要求;国轩高科360Wh/kg高比能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亿纬锂能的50Ah软包半固态电池处于装车验证阶段。半固态电池正在加快量产上车。

GGII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固态电池及半固态电池的产能规划累计超过298GWh,落地产能接近15GWh。2023年固态电池及半固态电池出货量2GWh(含实验室、不良品等),主要应用在军工、数码、储能等领域,同时在乘用车领域有少量车型实现装车验证。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还需要解决固态电池成本问题,和普通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的成本或高出数倍,消费者能否接受、企业如何盈利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