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家上市险企2023年在银保渠道取得的保费收入合计约为3942.25亿元,同 比2022年增长约15.37%,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预定利率为3.5%的相关产品停售事件极大刺激了银保渠道的保费增长。

文/每日财报 栗佳

截至目前,国内七家头部上市保险公司2023年业绩均披露完毕,其中涉及到的纷繁复杂行业细节也随之漂浮而出。

“时光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 ,匆匆而别的2023年,对保险行业来说注定是难走的一年。我们更愿意用分化一词来形容。

负债端上,由于疫情结束后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再叠加政策层面对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的调整,对各大保司负债端有显著的拉升提振作用,而作为行业头部上市险企,自然也率先受益于此,享受到了一波红利。据《每日财报》统计,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新华保险及阳光保险,七家上市保险公司2023年保费规模总计约为2.15万亿元。

然而,与负债端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不少保司资产端饱受下行阵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权益市场出现意想不到的震荡下跌之势,导致诸多险企投资收益滑坡甚至亏损,从而传导至利润端,亏损也就在所难免。

正所谓“不可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资产、负债两端的表现仅仅只是衡量各家险企业绩层面的重要一环,而要想真正管窥去年整个保险行业的脉络,一些微观数据的解读则更具有前瞻意义。

被认为是保险公司“支动脉血管”的渠道端,对保费拉升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近些年寿险改革转型风头正盛下,过去一年头部上市险企在渠道端的表现,更是整个行业关注的重中之重。

01

个险渠道复苏明显,人力产能得以提升

个险渠道作为寿险公司保费增长的”压舱石“,一直以来都是市场议论的焦点,也极具看点。

从保费收入来看,除新华保险个险渠道保费略有下降外,其他六家上市险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个险渠道保费规模突破五千亿大关的有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两家。中国平安去年取得了5021.24亿元的好成绩,同比增长10.57%;中国人寿则紧随其后为5015.8亿元,增幅约1.86%;排名第三的中国太保为1954.78亿元,同比增长3.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很明显看到,中国平安在本就很高的代理人保费基数下,还能保持住超两位数的增幅,在整个经济环境并不景气的当下,可谓尤为不易,也显示出其对于代理人端的渠道改革成效已经开始凸显,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事实上,一直以来平安寿险坚定走高质量转型之路,持续推动队伍结构优化,打造 “三高” 队伍。扩大绩优规模方面,平安人寿提供专业赋能,涵盖技能提升、实战训练、荣誉激励、资源支持等,有效提升队伍产能,以此扩大绩优人群。稳定队伍方面,平安人寿则聚焦以 “优” 增 “优”,提升增优规模,并开展标准化运作,提升队伍整体专业能力,激发长期从业意愿,稳定队伍规模。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40.3%,人均新业务价值增长89.5%,代理人人均收入增长39.2%。这就意味着过去在个险渠道端持续转型升级的中国平安,已经进入了新的局面,代理人队伍“清虚提质”效果较为明显,代理人收入接近翻番。

当然,也不仅仅是平安,在过去一段时间,不少上市险企的代理人规模开始企稳,产能也开始提升。比如,这七家上市险企中,虽然目前阳光保险的个险渠道保费是最低的,仍处于爬升阶段,但增速却是最快的,高达18.13%;其个险渠道月人均产能达到20653元,较2022年增长44.4%。

再比如,中国人寿销售队伍产能大幅提升,月人均首年期交保费同比提升28.6%;中国太保在坚定“长航”转型发展步伐下,2023年核心人力月人均首年佣金收入6051元,同比增长46.3%。

可见,不少上市险企去年代理人产能均得到大幅提升,也意味代理人能够赚到钱,对其长期在行业留存展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各家财报对该增长势头喜人的原因,也做出了相应解答,我们总结而言,主要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各家险企不再以过去“眉毛胡子一把抓”拉人头的粗放模式来增员,取而代之的则是着力人才价值创造,实现优增,并通过一体化全周期式的优才培训体系,来全面提升代理人专业素养,销售能力自然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整体的创收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是,宏观政策层面关于3.5%预定利率相关产品停售的催化作用,在这波刺激消费需求的红利下,代理人也顺势迎来了销售高峰,可观收入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三是,各家险企加大了对不合格产能人力大幅清虚力度,消除对代理人人均收入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给真正优增人才营造了公平、公开、舒适的展业氛围,销售动能更强劲。

02

银保渠道增长喜人,占总保费比重显著分化

除了个险渠道基本盘外,作为各大保司另一核心抓手的银保渠道,对保费增长的贡献度同样不容小觑。

总体而言,七家上市险企2023年在银保渠道取得的保费收入合计约为3942.25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约15.37%,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预定利率为3.5%的相关产品停售事件极大刺激了银保渠道的保费增长。

拆分公司来看,目前银保渠道保费规模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寿,去年该渠道保费收入达到了787.4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4.18%。对此,中国人寿在年报中表示,银保渠道的发展主要归功于持续加强客户经理队伍专业化、科技化能力建设,队伍质态稳步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银保渠道客户经理达2.3万人,季均实动人力同比提升8.5%,人均期交产能同比大幅提升。

中国太平和阳光保险则分别位列第二、三名,去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分别为532.17亿港元、491.47亿元,增幅分别为8.27%和8.5%。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从银保渠道占总保费收入比重来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这七家上市保司分化非常明显,对银保渠道的依赖程度不一。这其中,阳光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平、和新华保险的银保渠道保费在其寿险总保费中的占比非常高,也显示出这些公司颇为依赖银保渠道。比如,中国太平和新华保险银保渠道的保费要占到总保费的28%左右,中国人保该数值为48.8%,阳光保险则达到惊人的65.88%,远超过个险渠道占比,其对银保渠道的依赖程度可见一斑。

作为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银保渠道保费所占总保费的比重是相对较低的,分别仅为15.06%、12.28%、6.66%。

可以看到,以上三家保司并非高度依仗银保渠道来拉动保费增长,核心还是放在个险渠道这块。一方面是由于该三家保司个险渠道非常强大,规模处于行业前列,并不断对该渠道进行改革转型优化。

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对银保渠道的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和诸多银行逐渐深入的强化合作,加快该业务渠道客户经理队伍专业化、科技化能力建设。也可预见的是,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银保渠道,未来极可能会成为新的有力增长点。

03

监管出手下,团险渠道增速回落

最后来看对保费增长贡献度相对较弱的团险渠道,虽然一直以来团险市场规模并不大,从所占的市场份额看,近几年团险业务在寿险公司总保费规模中,仅占比在4.7%左右,但近些年发展势头还算强劲,2015年至2021年,寿险公司的团体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从704亿增长到1453亿。在这6年的时间内,规模翻倍,多年增速维持在10%以上。

不过,近两年团险业务增速却有所放缓,从2023年七家头部上市保司团险渠道表现,也能佐证这一观点。

据《每日财报》统计,除了阳光保险暂未披露外,去年六家上市险企团险渠道保费收入合计为722.06亿元,相较于2022年745.78亿元的下降了3.18%,这也是三大渠道中唯一同比下滑的渠道。

其中,实现正增长的仅有三家保司,分别是中国太平(+33%)、中国人保(+16.4%)、中国人寿(+3%),其余公司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细究下,不难发现团险市场表现不佳,一定程度上与监管政策的缩紧有关。去年6月份,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险部,向险企下发了一则《关于规范团体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通知》公告,其中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应加强内控管理防范商业贿赂风险,不得向中介机构、投保人工作人员等支付合作协议约定之外的佣金或其他形式的利益。新规还明确团体人身险业务的“八不得”,其中就包括不得为以购买保险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团体,来承保团体人身保险。

这也意味着在过去团险的发展中,搞“团险个卖”、保司端佣金费用管控不足的乱象,将被彻底封住,有助于行业回归本源。但从短期来看,监管严出手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对团险业务的热情和期待。不过,目前各家寿险公司团险业务渠道占比仍较低,对自身业绩增长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总的来看,去年各大上市险企的销售渠道仍然在持续深度调整中,尤其是在个险渠道上,虽然个别保司代理人转型已取得较好成效,但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仍有很长路要走。

而在存款利率不断下降、资本市场短期表现不佳的大环境下,无形也推动了保险市场银保业务蓬勃发展,成为各家保司新的增长亮点,但与此同时,随着报行合一的全面落地,银保渠道费用被进一步监控,也让不少保司必须要承受住银保渠道转型上的压力,改革势在必行。

2024年一季度已过,面对以上挑战,七家上市险企在销售渠道上又会发生何种新变化,还有待4月末一季报的披露,才会有最终答案,我们翘首以盼。

每财网声明: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表达的信息或者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

立即扫码

内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联系电话:010-64607577 / 15650787695

投资者交流群:公号内留言微信号,由群主添加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