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俄罗斯远东城市发生核辐射泄,就在中国家门口!

转自:王叔叔别院

摘要:中俄边境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发生核辐射泄漏事件,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当地政府迅速采取紧急措施,处理放射源。中国加强边境辐射监测,敦促俄方透明处理。事件凸显老旧核设施处理的重要性和跨国核事故联防联控的必要性。

春风渐暖,四月里大地万物复苏,本应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中俄边境的一座城市却被核辐射的阴云笼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哈巴罗夫斯克州的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座城市于4月5日确认在某处检测到放射源,这一消息立刻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震惊反响。

这座城市在中国家门口,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江边就是中国的抚远市,距离中国哈尔滨仅700公里,因此其安全状况直接牵涉到中国国家安全的大局。毕竟如此。

当消息发布后,当地政府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随即大量士兵、警察和救援人员奔赴事发现场,展开一系列紧急救援行动。

戴上防护面具和手套,他们小心翼翼地处理和收容放射源。与此同时,当地居民也逐渐得知了这一消息。为了担心自己和家人受到辐射影响,他们纷纷走上街头,聚集起来讨论这一突发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30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相比,此次事件规模较小。然而,这次事件是苏联核试验基地遗留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再次提醒人类,放射性核废料的危害并未随时间减少。

哈巴罗夫斯克州曾是苏联重要的核试验基地,尽管苏联解体多年,但这里仍然残留着大量放射性废料。

监管力度的降低和基础设施老化导致核废料泄漏事件时有发生。可能是存放核废料的仓库或运输管线出现问题导致了哈巴罗夫斯克的辐射泄漏。

然而,由于信息披露有限,外界对事件的具体情况仍然一无所知。据俄罗斯官方表示,放射源已得到控制,但并未透露辐射源的具体强度和扩散范围。

这让中国的公众更加焦虑不安,因为毕竟,哈尔滨距离事件地点仅有700公里,它是中国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人口密集。

中国政府积极回应了公众的担忧,环境监测部门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辐射监测力度,外交部门也保持着与俄方密切的沟通。面对公众的担忧,中国政府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关部门保证全力确保公众健康安全,同时也敦促俄方高度透明地处理事件信息,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遏制辐射扩散。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出两个紧迫问题:首先是老旧核设施的维护和处理问题。前苏联在俄罗斯远东留下的核废料太多,构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有关国家有必要增强合作,迅速寻找解决之道。

有必要建立常态化的核事故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机制,尤其是对于中俄这样关系密切的邻国大国,在跨国核事故的联合应对方面。

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环境安全,也是对国际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当地政府的快速反应和公众的理性态度在这次事件中都值得称赞。这表明俄罗斯已不再是30多年前封闭和保守的苏联,而中国公众也更加理性平和(本号编辑注:与对待日本的排放相比较的)。向国际社会展现出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希望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我们能够避免此次辐射事件对周边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实质危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此机会,加强推动国际核安全的进步和促进核设施技术的升级,以共同维护人类的美好家园。

来源:小雨犀利11,原标题:快讯!中俄边境城市发现核辐射,离哈尔滨700公里!进入紧张状态

历史常识小贴士:

哈巴罗夫斯克是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首府、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文原名:伯力。伯力地处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口东岸,与黑龙江省抚远市隔江相望,航道距离仅65公里。

1858年(清咸丰八年),沙俄侵略军趁满清政府内外交困,无瑕顾及外东北地区,武力侵占了伯力。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派遣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侵占了中国黑龙江沿岸并在此设军事哨所。穆拉维约夫为吹捧俄国十七世纪的侵华急先锋叶·帕·哈巴罗夫在远东地区的“考察”功绩,将伯力改称为“哈巴罗夫卡”。

1859年春,穆拉维约夫继续在乌苏里江以东积极推行武装移民政策,居民点越建越密,俄罗斯人越移越多,哨所和村屯也从陆路设到兴凯湖。沙皇俄国此时距正式吞并伯力只差一纸文件。

1860年春,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满清朝廷举朝外逃。沙俄外交代表伊格纳切夫假作“调停人”,一面挑拨英、法继续进攻北京,一面“帮”没来得及逃走的被捉来充当临时谈判代表的皇戚奕昕“解围”,枪口下奕昕被逼和俄国签订了《北京条约》,从此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侵占。伯力不再属于中国,变成俄罗斯的领土了。

1893年用17世纪沙俄侵略中国远东地区的的头目哈巴罗夫命名该城市为哈巴罗夫斯克。现在该城人口有61万多人,90%为俄罗斯人,还有少数为乌克兰人、犹太人和朝鲜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因不可言传的原因,外东北的中国原居民全部“不见了”!

“感谢火光給你带来光明和希望,但别忘了那执灯的人正坚强地站在黑暗中呢!”

——泰戈尔

本号编辑备注:视频和图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