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七事变发生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我国的华北地区瞬间成为燃遍战火的战场,百姓为此蒙受了巨大的苦难。

然而此时蒋介石还在幻想国际社会能够出面调停这场战争,因此在抗日战场上表现得并不积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37年8月初,日军在我国上海挑起事端,之后准备入侵上海,这本是日军逼迫蒋介石政府同意华北自治的手段,但蒋介石随后主动调集兵力对日军进行了猛攻。

随着日本援军的陆续到来,上海周边竟成为了百万军队的大战场,那么蒋介石为何做出如此选择?人数是日军三倍有余的国民党军,又是怎么输掉此战的呢?

蒋介石的进攻选择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上海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晚清上海被迫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这里便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了最重要的港口城市。

大量西方国家在上海建立租界,依托于此上海逐步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1926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上海拥有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工厂。

1933年的时候全国50%的对外贸易都是在这里进行的,上海的关税收入也基本占据了全国的半数,这让上海成为了蒋介石的财政根基。

而且蒋介石能够夺取国民党的领导地位,也是靠着江浙沪地区的财团支持完成的,再者上海还是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门户,这都让蒋介石对此极为看重。

而日本方面之所以挑衅上海,也是为了引起蒋介石的重视,希望借此逼迫蒋介石同意日本提出的华北自治要求。

当时日本认为想要侵占中国北部,就要尽可能消除苏联方面的威胁,而这需要日本在华北有稳固的控制力,而华北自治是这一切的前提。

因此日本在早期战斗中只调集了上海周边海域的海军力量,并没有向上海地区投入陆军士兵的打算,但蒋介石对此战的看法却和日方的预期完全不同:

他认为日方在拿下华北地区后一定会沿着平汉铁路直扑武汉,这样就会把中国大陆截成东西两半,这会打乱他此前制定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上海是蒋介石的根基所在,一旦上海被日本人占据,那么不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会受到严重影响,其本人的领导地位也会产生动摇。

为此蒋介石希望在上海战场上投入重兵,在保证上海安全的同时将部分日本兵力吸引到华东战场,以缓解武汉方面可能遭受的压力。

因此在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便在上海周边投入了重兵,还派遣其心腹大将陈诚坐镇上海负责指挥。

他本希望凭借兵力优势尽快拔掉日本人在上海城内建设的据点,以及驱赶附近海域的日本军舰,但战争的走势却出乎了他的意料。

凶险的淞沪战场

在淞沪会战之初,国民党军队依靠人数优势将日本军队压缩到了黄浦江左岸的狭长地带之中。

但那里有许多日本人用钢筋水泥建造的碉堡,国民党士兵凭借手中的轻武器难以对其造成威胁。

彼时国民党参战部队每个师配备的枪支仅有3000余条,火炮四十多门,其中口径最大的克虏伯山炮,口径不过75毫米,这对日本人的坚固工事,无法造成有效杀伤。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的军舰上却有着口径惊人的巨炮,日军主舰出云号的火炮口径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3毫米,有效射程长达10公里,这对参与进攻的国民党士兵造成了恐怖的杀伤。

那时国民党军队经常发起集团冲锋,几十人的小队有时会被一发炮弹所团灭,如此恐怖景象也打击了战士们的士气。

为了应对日军的舰艇,国民党军队将火炮集中起来向日方舰艇袭击,但始终无法击穿日舰的装甲,这让战线始终无法有效推进。

而且日方还在短时间内迅速夺取了上海周边地区的制空权,日方在淞沪战场上前后投入战机两千余架,而国民党方面的战机总数不过三百余架,根本无法与日军抗衡。

夺取制空权之后日军对国民党阵地展开了频繁的轰炸,由于上海周边地区多为宽阔的平原,国民党部队缺乏良好掩体躲避,导致大量士兵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军还重新评估了上海的战略价值,最终他们决定暂缓华北地区的攻势,将大部队集结到上海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

而国民党方面对日军的野心估计不足,将杭州湾地区的驻军集结到了正面战场,让日军有了登陆的机会,最终让日军将军力补充至二十余万人,这令战争的走向彻底逆转。

日本陆军大部队登陆之后,便立即开始针对国民党军队的合围作战,意图全歼国民党主力部队,为了保存实力蒋介石只得下达撤退命令,自此淞沪会战落下了帷幕。

错误的战略布置

在淞沪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一直占据着兵力优势,虽然他们在武器装备上和日军有着较大的差距,但是这并不足以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

国民党军队之所以承受了如此惨痛的代价,主要和蒋介石的错误布置有关。

上海作为一个平原城市,其周边河网密布,本来是不适宜作为大决战场所的,但蒋介石一意孤行决定在这里与日本人决战。

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还是为了表演给租界中的外国人看,希望借此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和承受的代价,并主动出面调停中日之间的战争。

淞沪会战爆发时,布鲁塞尔会议正在召开,蒋介石迫切希望西方国家能够为自己说话,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让西方社会看到中国人民的抗战意愿和作战能力。

为了加强宣传效果,国民党军队在淞沪战场上采取了正面对抗的方法,用人海战术布置起了超长防线,一个师被打光就换后备队顶上。

这种作战方法让参战的将士们尽数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由于战场周边地下水丰富,士兵们没有办法建筑坚固的工事,最终只能葬身于炮火之下,此役国军伤亡的二十余万将士中有不少都是这么白白牺牲的。

在十月中下旬日本援军陆续抵达后,蒋介石依然没有改变策略,甚至最后到了不得不退的时候,他脑子里想的还是西方官员对自己的看法。他说:

借此战略关系而撤退,然于《九国公约》会议之影响,其不良必甚大,使此心痛苦不已。

直到此时,他心中想的还是那些不靠谱的救命稻草,而不是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淞沪会战的失利也就不难预见了。

乌烟瘴气的政府高层

淞沪会战的失利原因除了军事原因外,也和蒋介石政府糟糕的管理不无关系。

首先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国内曾经发起了一场“航空救国”的募捐运动,共获得捐款300亿元,按照当时的价格,本可以购买一千多架战机。

但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却想着用“以钱生钱”的方式来赚更多的钱。

于是,她就挪用了这笔募捐款进行投资,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她也没有拿出钱来购置飞机,这也是国民党军队迅速丢掉制空权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在此前的几年时间里,蒋介石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与共产党的战斗之中。

他的情报人员也都安插在苏区附近,对于日本的情报搜集工作几乎为零,甚至连日本间谍潜入中央决策机构也毫不知情。

这导致淞沪会战中,中方的情报总是能传到日本人手中,这对战争的走势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而且当时蒋介石政府在军队体系建构中也存在问题,其对于非黄埔系将领极为不信任。

在淞沪会战中他一开始任命冯玉祥与张治中将军为主将,但却不给予他们指挥权,很快又将两人撤掉,这种临阵换将的做法,也会对将士们的士气造成打击。

而且在战斗中蒋介石还喜欢进行越级指挥,这种罔顾军事体制的做法,说明了国民党军队距离现代军队还差的很远,这也是他们无法将战士们的抗日热情,转化为战斗力的重要原因。

写在最后

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战役,蒋介石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军力和抗战决心。

但他对于日本的军力,以及野心估计不足,导致中国主力军队陷入了大规模决战的泥潭,而在火力不敌的情况下,也让中国士兵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战事进行过程中,蒋介石始终没有放弃“作秀”的念头,这让他采取了最为落后的正面阵地战战术,令前线将士伤亡惨重。

这种视士兵生命为草芥,一心想着维护自己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领导者,又怎么能够取得战役的胜利呢?

只可惜那些一心抗日的将士们白白丢了性命,实在令人惋惜。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淞沪抗战历史经验教训的现实反思》,刊登于《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08月01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