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纪
支持 | 瑶光智库
封面|摄图网
撰文 |探客001
本文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对任何一个城市而言,通勤大数据都是反映其发展水平、经济活力以及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等的重要指标。
通过每年通勤大数据的变化,可以了解到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也便于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及时调整一些发展策略。
首都北京作为一个超级大城市,交通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密码,通过对交通大数据的获取、挖掘和研究,可以看出这座城市发展的一些趋势和问题。
这不,前不久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3北京通勤特征年度报告。报告内容很丰富,也很有价值。下面探客001就来尝试进行一些解读。
2023年是冠病疫情之后恢复正常的第一年,北京也恢复了正常的通勤节奏,但通勤状况是个什么样子呢?
报告说,2023年全年通勤特征基本稳定,波动不明显。
单就拥挤程度这一点而言,这个似乎和探客001的感觉不太一样,一个明显的感觉是,部分线路在早晚上下班时间的拥挤程度和拥挤时长都有所下降,那种能把人能“挤成相片”的场景也要少了很多,尤其是在上半年,这种感觉更为明显。
北京市中心城平均通勤时耗51分钟,平均通勤距离13.2公里,60分钟以上通勤出行约占三成(31%)。1月春节假期期间,以及第四季度11-12月份,平均通勤时耗略短于其他月份。
(北京市中心城通勤指标)
报告说,2023年北京市人口居住地、工作地整体分布特征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
居住地分布仍旧呈现“环形”加“十字形”放射分布特征,回龙观、天通苑等居住组团依旧显著。
这个其实没有啥可说的,居住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形成是长年累月的结果,一旦形成阵势,就很难有大的变化,就是有了新的居住区域和工作集聚地,原有的一半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变化,除非出现大面积的拆迁。
(2023年北京市居住地分布)
工作地分布中,CBD、中关村、金融街、上地、望京、亦庄、丰台科技园等“七大就业组团”凸显。不过,这不是2023年才出现的现象,这些年北京的发展一直就是这样的趋势。
(2023年北京市就业地分布)
从这种工作地的集中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
1. CBD、中关村、金融街作为传统工作聚集区域依旧保持强势和领先,这也是北京白领阶层最为集中的三大区域,是很多人寻找工作的首选之地。
2. 由于朝阳的CBD这些年在不断扩散,泛CBD加速形成。加上国贸二期、国贸三期和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的投入使用,CBD区域的人流变得更加密集。不过近些年因为疫情的影响,CBD写字楼空置率较高,数据显示,2023年二季度,CBD的租金平均下降5.5%,降幅最大的达到15%。这让国贸上班族的拥挤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是在未来如果整体经济形势加速好转,泛CBD的人员会更加聚集,这对当地的交通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尽早未雨绸缪。
3.望京和上地加速崛起,尽管这两年收到疫情影响,但已经开始成为具有超强吸引力的聚集区域。
4.从2023年北京市就业地分布图中可以看出:丰台科技园和亦庄的就业聚集度还不是特备突出,丰台科技园的这种局面与北京市丰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优势,还得继续加油;亦庄就业聚集度较低大概与这里大部分都是工业企业,并不是人员密集型区域具有很大的关系。
5.丽泽金融商务区虽然建设多年,但是依旧还没有发展成具有超强聚集力的区域,这与丽泽很多建设还没有完工具有很大的关系,作为首都中心区不可多得一个大型商务区,丽泽具有后发优势,但丽泽也需要把握住发展机遇。
报告显示,北京市早高峰通勤者由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门头沟等近郊区县向中心城集聚,形成了①昌平/回龙观至上地/中关村、②天通苑至CBD、③顺义至望京、④通州至CBD、⑤大兴至丰台科技园、⑥房山至丰台科技园、⑦门头沟至金融街共七条“通勤走廊”。其中,以昌平至中关村方向、通州至CBD方向两条走廊规模体量最大。
这个丝毫并不令人奇怪,对住在北京市近郊区的通勤者而言,如果有可能,选择离家最近的工作区域是最好的选择,这些相应的聚集区分别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昌平至中关村方向、通州至CBD方向两条走廊规模体量最大,这也说平北京的通勤者在近郊区选择居住和买房最为青睐昌平和通州,这也是分别在上地/中关村和CBD工作的人居住和买房最为便捷的选择,如果他们没有能力在北京市城中心租房或者买房的话。
而亦庄地区通勤自组团特征明显。其中,以昌平至中关村方向、通州至CBD方向两条走廊规模体量最大。
(2023年通勤出行期望线)
从交通大数据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北京通勤等时圈在不断向外扩散,这样的变化是北京市及整个京津冀区域交通不断发展的结果。
经过10年的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京昆、京台、京秦、京雄等9条高速公路通车,京津、京沪、京滨、津兴4条高铁搭建起了京津双城交通格局。
这种发展是一种必然,尽管进展不如想象得快,但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种交通的发展让上班族的通勤变得越来越快捷。因此通勤耗费相同时长可以辐射到更为广泛的区域。
数据显示,北京市中心城1小时通勤圈(在中心城就业,居住地至就业地通勤时耗在1小时内)基本覆盖城市中心25公里范围,中心城1.5小时通勤圈覆盖至六环外,向东覆盖至北三县燕郊等临近区域,同时还覆盖了天津市区及天津武清地区;中心城2小时通勤圈能够覆盖河北北三县、廊坊、固安、涿州等主要进京通勤集中区域。北京中心城通勤圈初具规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跑出加速度。
(北京市中心城通勤等时圈)
有时就是京外通勤,在时限上也进入到让人可以承受的范围。
在笔者前不久入驻的一个工作单位,一位朋友天天早上从天津到北京来上班,到了北京南站,他再坐1站地铁,10来分钟就到了上班的地方,在天津那边,下了耗时29分钟的高铁,也就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到了家里,这样整个算下来,他的整个单趟上班时间也就1个小时多一点点,甚至比很多北京市内的上班族速度还快!而一个月的车费也才2000多。
如果他在天津上班,就他的岗位而言,工资要少很多,这也不是北京上班的车费开销能够弥补的。
实施上,如今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北京上班的天津居住者有很多,未来还会越来越多。
在未来,随着雄安的发展,以及北京和雄安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京雄之间这样的每天双城记生活,也会不断上演。
不过,虽然北京通勤圈建设“加速跑”,但不容忽视仍有部分地区和人群进行着极端通勤,需要被重点关注。
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短时间通勤者仍是通勤主体,单程1小时内通勤群体约占74%。
可能一些小县城、小城市的朋友们看到这个数据时有些惊异,"我上下班单程5分、10分钟就到了,北京单程1小时还能叫短时间通勤?”
探客001只是想说,这种点评的人只能说不了解中国的超大城市,更不了解咱们的帝都。
北京究竟有多大?可能很多人并没有什么印象!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很有必要简单进行一下描述。
这些年帝都曾经流传一句很广的话,那就是没有一场雨能够完全覆盖整个北京城。北京下暴雨的时候,朝阳的朋友成了落汤鸡,城南的却在吹着小风晒太阳。
北京的确不小,在面积方面看,北京相当于2.6个上海8.2个深圳以及14.8个香港。
尽管很多区域不是建城区,但其建城区到2022年依旧达到了1599平方公里!
在其他城市,17公里很可能是从南到北的最远距离,但在北京17公里,估计连朝阳区都没有出。
目前北京仍有12%通勤者的通勤时间超过1.5小时,该群体每天超过3小时在上下班路上。
(北京全市域不同通勤时间人群占比)
从往返家与工作岗位的时间来看,通勤时间超过2小时通勤群体“早6出发晚8到家”最为辛苦。这表明北京的通勤交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报告显示,从空间来看,45分钟以内通勤者主要是中心城和郊区城关镇居民,45-60分钟通勤者大多居住于中心城与近郊边界,1-1.5小时通勤者主要是昌平、通州、大兴、房山等的近郊居民,少部分来自燕郊地区。
超过1.5小时通勤的群体主要居住于环京地区北三县、涿州、固安等地。
也正是这样的通勤差别,北京的上班族之中也悄然形成了一条通勤鄙视链。甚至一些人也根据某人住的区域来判断他的经济实力。
尽管这样的判断整体而言并不完全客观,但在年轻的上班族中,的确有一定的依据。
因为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实力在中心城区买房或者租房,就只能选择更远的区域居住了!
北京是一座巨大的超级城市,它是繁华和光鲜的,但是同时它也是折叠的,通过通勤大数据,就能够感受到无数上班人的辛酸。
当然,北京的交通也在不断延伸,随着交通的发展,现在不少通勤人的幸福感会变得更强一些。
只是,交通和城市的发展也伴随着居住区域生活成本的上升,届时对一些新的年轻人而言,出于居住成本的考虑他们可能还会选择更远的区域。
这种发展迭代就像北京的画家村。当他们居住的区域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却被迫搬迁到更为偏远的区域。
这种故事先是发生在三里屯和望京,现在又轮到北京副中心的宋庄。
对北京的众多通勤族而言,城市的发展将会上演的也是这样的路径,只是与画家们不同的是,新的通勤中心常常聚集起来的是崭新的通勤人群。
对北京的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样的通勤大数据无疑也是很有价值的,一个方面他们能够看到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及活力指数,另一个方面也能够调整有限级别解决北京最需要解决的一些交通问题。
不管怎样,对北京庞大的上班族而言,这都是值得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