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金三银四”迎来“贵客”。

3月20日—21日,由广东省人社厅主办的“粤好服务·粤聚人才”系列招才引智活动在西安成功举办,核心信息包括:提供优质岗位5500个,引才单位数量近百家,国有企事业单位占比达32%,岗位精准对口西电、西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院系专业,以理工科为主,岗位平均年薪约15万元,最高年薪可达120万元。

我们注意到,这是广东人社厅首次“大规模”来到西安开展招聘。

01

历史最大规模:瞄准“理工男”沃土

一次性释放5500人招聘需求确实是大体量。

我们了解发现,广东省人社厅组织的“跨省引才”活动已开展数年,此前也曾少量来到过陕西。但整体来看,此次5500人的集中招聘规模则达到“历史之最”,即使是2021年面向全国的引才活动不过提供逾3000个岗位,今年同期面向上海的集中引才仅为1100个岗位,可见西安已成为广东省官方“靶向目的地”。

讨论广东省如此大规模来西安引才动因,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理解,西安显然是供给决定性因素。

众所周知,广东本就是人才大省。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广东普通、职业高校在校生数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二名,仅次于河南省,尤其是省会广州市常年位居全国各城市在校大学生首位,2022年人数达165.09万。

▲图:2022年各城市在校大学生排名

那么,作为“人才聚集地”的广东,为什么要来西安抢人呢?

显要因素在于此次招聘活动的“在招岗位”,据了解,释放岗位精准对口西电、西交大、西北工大等高校院系专业,主要以理工科为主。包括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机械、材料、工程管理等专业,工程师岗位占比达30%。

而这些正好是西安高校的“长处”。

从基本面上看,西安高校中理工类占比较高,据中国教育在线数据,西安当前64所本科高校中理工类数量为22所,占比达34%,对比本科高校数量69所的广州,理工类高校仅16所,占比仅23%。加之西安在校大学生数量扩容,2022年西安成为全国第7个破百万城市,理工科毕业生已成为西安显要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粤陕高校各专业毕业生数量

从毕业生数量上看,此次招聘明显“瞄准”高端人才,我们统计了两地985、211、双一流高校最新公布的毕业生人数,其中广州在电子信息、通信与计算机方面、机械方面、材料方面的本硕博毕业生分别为6360人、1508人、1829人;西安这一数据则达到8110人、3000人、1685人。在广州本科高校数量高于西安的前提下前两项专业毕业生远多于广东,分别超出广东28%、99%,仅作为华为“黄埔军校”的西电一家就有2363名电子信息、通信与计算机方面毕业生。

在我们看来,不论是华为等企业的“市场化”招聘“前哨战”,还是官方此次“大举进攻”,广东已然发现了西安这座理工类人才“宝矿”。

02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才”精准对接需求

此次大规模引才的另一个动因则源于广东旺盛的产业升级需求。

首先需要确认的是,作为35年以来稳居全国经济第一的省份,广东省已形成了相当稳固的“产业基础”。

从三次产业占比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由一开始的30%陆续降至2022年的4%,第二、第三产业经历一段时间的“缠绕”后呈现明显分化,当前第三产业占比已过半,正趋近于经济学中的“文明阶段”。从工业基础来看,广东近十年来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前两名的行业始终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前者增加值长期保持在后者的2至3倍,2017年后,汽车制造业代替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位居第三名,显然技术密集型产业已占据当前主导,与此同时,曾经“辉煌”的纺织业一度跌出前20名。

▲图: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三产结构

在此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广东为产业升级所做努力。

以外向型经济为显著特点的广东,不仅早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的2008年就提出了“腾笼换鸟”政策,即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而且在2020年更是明确了“锚定”高新技术产业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见下图)。

▲图: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政策一经出台,广东跑得也很快,2021年与2023年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达43262.03亿元、47467.27亿元;5807.94亿元、7406.61亿元,同比增长7.3%、4.6%;16.6%、9.2%,尤其是以“新”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增速达到“支柱产业”一倍以上。

产业升级在当地企业变迁中表现的更为真实。

如新增上市公司多为“战略新兴产业”。在广东当前共有876家A股上市公司,2020年至今上市的公司288家公司超85%均属战略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占比分别达39%、14%、10%,在更为集中的2022年至今,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占比甚至达到94%。反观2014年以前上市的356家公司,所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仅有3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广东历年上市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如传统品类企业面临出清。新老交替之中,自然有很多技术传统、品类单一的企业走向消亡。据《南方日报》数据显示,广东在开启“腾笼换鸟”政策后的5年中,近7万家弱小企业被淘汰出局,所涉及投资额600亿元,同期重大项目开工总量和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如今在“转型大潮”中仍不断地出现传统企业出清,仅在今年就有成立20年的深圳鑫溢电路、华颖电子等多家老牌电子厂走向破产。

由此看来,广东人社厅此次前往西安大规模“对口引才”正是为了精准对接当前本土产业需求。

03

平均薪酬15万:粤陕人才与资本良性互动

回到本文主角——“本土人才”上来,我们认为广东能够吸引西安高端人才加入的核心因素无疑是“薪酬优势”。据了解,此次招聘活动岗位平均年薪约15万元,最高年薪可达120万元。

先不看最高年薪,这很大程度得益于行业“天花板程度”,我们更关心的是两地平均年薪差异。

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平均薪酬方面,2020年至2022年期间广东省非私营单位与私营单位平均年薪分别高于陕西平均年薪的30%与40%,尤其是在本次招聘岗位主要涉及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企大省”广东2022年私营单位平均年薪达到15.32万元,较陕西的9.09万元高出了近70%。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广东2020年至2023年期间则长期高出陕西超50%,分城乡来看的话,广东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亦长期高出陕西超30%。显然,广东待遇更具竞争力。

▲图:近三年粤陕两地平均工资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疑问,面对如此“诱惑”,陕西是否会造成人才外流?

在我们看来,出于对更好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待遇追求,陕西人才向外流动无疑是正常行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统一劳动力市场亦是大势所趋。事实上,这一点在高校跨省异地办学过程中即有体现,虽然该行为现已被叫停,但此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内,近20余年来有140余所高校存在异地办学,其中近40所是部属高校,均源于市场自发的人才流动需求。

面对如今广东官方“大举进攻”陕西人才的强烈意愿,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形成了两点“特别提示”。

其一是广东已发现陕西高校毕业生初步具备商业转化能力。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陕西已形成大量成果,截至2023年3月,陕西的75家试点高校院所已形成3.8万项科技成果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仅西工大一家就已实现近20亿元的科转收益。在此氛围下,陕西大量毕业生正在突破“固有思维”,初步形成“化技术为利润”的市场意识。

▲图:陕西-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合作推介恳谈会

其二是广东资本正在用行动证明对陕西发展的认可。

与陕西人才在广东就业相同步的是,广东大量企业正在“用脚投票”选择陕西。据西部网数据显示,广东多年来稳居陕西省利用省外资金第二来源地,仅2019年前10个月,广东企业在陕投资就超万亿元,实际到位1353.5亿元,占我省引进内资总额的14.6%,近期知名投资案例即包括被称为“小华为”的汇川技术(300124)于2023年在沣东投资16亿元建设西部总部及研发中心、储能及电源系统制造基地;创维集团(00751)在泾河投资100亿元押注“智能家居”等。

行文至此,金融棒棒糖认为:广东官方此次大规模来陕“抢人”,有望进一步加深两地之间的人员、信息、资本互通,最终推动产业互融,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