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立法会近期有多个议案讨论房屋策略,反映议事厅各党派、各议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希望优化房屋政策。事实上,政府多次强调,土地房屋供应充足,意味着不会重犯昔日停建居屋、减少造地的错误,未来房产增值空间不大。笔者认为,当局有必要趁机检讨策略,完善房屋阶梯,以增加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最新公屋轮候册资料,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长达5.8年。对于急需住房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为了缩短轮候时间,政府曾通过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将公屋及其他助出售单位的供应维持在“7:3”。不过,在这种“重公营、轻私楼”以及“重出租、轻出售”的政策下,严重阻碍社会向上流。

若细心留意,公屋在本地房屋总量占比已经高达30.3%,远高于其他国家及地区,如韩国、日本和英国等。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新加坡组屋,也是以售卖为主。香港公屋的高比例直接反映基层庞大需求的同时,代表政府房屋政策严重偏向提供租住公屋,而忽略了对房屋阶梯的建设。

由于私楼供应稀少,房价高企,大部分基层市民以至一部分中产家庭“难以上车”。与此同时,资助出售房屋的供应比私楼更少,造成过去抽签率极低,出现所谓“抽居屋难过中六合彩”。这种失衡的房屋现状,严重扭曲市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尤其是一些本来有能力发奋上进的年轻人,包括大学毕业生,一毕业或“够岁数”便立即申请公屋,做长工不求升职加薪,甚至宁愿选择“躺平”生活,以免丧失轮候公屋资格的消极情况。这种选择向下流成为所谓公屋赢家的窘态无疑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损失,也令到香港社会贫富悬殊、中产萎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解决香港的房屋问题,笔者认为政府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提供更多置业阶梯,以鼓励人们积极追求自己的住房梦想。首先,政府必须重新检视《长远房屋策略》,随着未来房屋供应增加,政府应考虑适度调整公私营房屋比例,并且要增加资助出售房屋的占比,如居室、绿置居、首置盘等供应量。同时。政府亦需要优化兴建资助出售房屋的质量,提高其可互换性,从而吸引更多人选择购买资助出售房屋。

此外,政府还应该优化资助出售房屋的抽签及分配机制,包括研究设立类似公屋轮候册的“资助出售房屋轮候册”的可行性,甚或增加分配予单身申请人抽签的单位数目,以提高分配效率。未来政府应重推“夹屋”,积极加强公私营合作,引入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更多以出售为主的公共房屋,为夹心阶层提供置业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归根结底,房屋政策不能一成不变。正如最初政府坚持减辣,最终选择回应各方诉求,决定撤辣,政府也应该着眼于完善房屋阶梯,增加置业机会,从而实现房屋市场的良性循环,让更多人享受到稳定、安全的住房,并且累积一定财富,成为中产。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