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绿道穿村而过,背靠青山面朝大海;百年古井活水充沛,文化长廊诉说渔村“蝶变”。化身为滨海旅游热门景点的澳头街道衙前村,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正以“文旅+”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凸显乡韵乡风乡愁。

为何称作“衙前村”?根据《大亚湾区标准地名志》描述,相传古时该村位于县衙门前面,故名衙前村;另外一种说法是,该村先祖建村时正担任“衙前”这一职务,故其他地区的人称此地为衙前。村里还有一个传说,500年前有一个马鞭州也叫马鞭城,它四面环海,里面有个村庄悬挂有衙门牌匾,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沉落变迁,城池最后只剩村庄一角,故称为衙前村。

村里的三口古井见证了衙前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当前,衙前村正极力挖掘村史文化资源,为“百千万工程”注入人文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衙前村俯瞰图。

胡姓父子登岛筑堤开启衙前历史

根据衙前村胡氏宗祠五福堂前的碑文记载,衙前村大都姓胡,是胡俊英的后裔。“胡俊英的故事从小就听村里的老人讲,对我们的影响很深。”年过八旬的村民胡建强多次前往胡俊英父子墓考察研究,潜心撰写村史,对家族历史熟稔于心。

衙前村原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岛上杳无人烟。300多年前,胡俊英的祖辈从广东五华移居至惠阳淡水秋长秋溪。胡俊英在秋溪出生,娶妻生下五子后一家搬到了格木洞(今大亚湾辖区内)。定居在格木洞的胡氏一家由于食物匮乏,时常得不到温饱。

无奈之下,胡俊英将目光投向了大海。技高胆大的胡俊英驾舟出海,距离陆地不远处的一座岛屿吸引了他的注意,岛上青山葱茏,与陆地上的景致大相径庭。他登上岛屿,只见岛上地势平坦,植被茂盛,海域开阔,是个打鱼歇息的好地方。随即,三子胡乃濬和五子胡乃漳随父亲到这座孤岛开荒。

父子三人登岛后开始修筑房屋,一家人从此定居在岛上。在水产资源丰富的澳头湾,他们从此过上了靠海吃海的平静生活。然而,海水一旦涨潮,激起的巨浪足以摧毁一个脆弱的家园。胡俊英心里暗自思忖,要想安心居住在这里,必须要有一道坚实的堤坝。

修堤是一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事,在长期的讨海生活中,胡俊英父子与海浪作斗争,磨练出不畏艰难、敢闯敢拼的精神。说干就干,胡氏父子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凿石料,搬运砖石,封泥加固……岛上的大块岩石是修筑堤坝的原材料,他们以“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修筑起一条长约300米、高约5米的大石海堤。

如今,胡氏子孙后代建立了胡氏宗祠五福堂,为了铭记胡俊英父子对村庄的贡献,祠堂两面石碑上详细记载了胡氏一家垦荒筑堤的故事,敦促后人学习先辈勤劳勇敢、善于开拓的精神。

古井常年水丰,清澈甘甜

衙前村原本是一个离岛,岛上淡水资源有限。先辈们为了解决大家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相继开凿了三口古井,其中最古老的一口井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衙前的“建村史”同步。

因为村庄靠海,村里一直流传着“古井通大海”之说。相传,曾有人在井中看到青鳢鱼——一种只能在海里生存的鱼类,于是就有了“古井连通东海殿”的民间故事,由此,也演化为村中百姓寄托愿景、祈求风调雨顺的信仰载体。

三口古井经过数百年渐渐成为先辈智慧和衙前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井外方内圆,不规则自然石砌筑,直径约1米,井水常年不竭,水质甘洌,时至今日,三口水井的形态依然保存较好,井边留有过往村民取水留下的痕迹。井水水位高,雨水季节,井水伸手可及。

三口古井相邻相通,不仅为衙前人的生活提供了重要水源,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村民,更是衙前村的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在村里安装自来水之前,数百年来,古井一直都是衙前人的主要饮用水源,被人们誉为“生命井”。如今,水井逐渐隐退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便利的自来水,但得益于一辈辈衙前村民的细心守护,现在古井依然可用,常年水丰、清澈甘甜。

衙前先辈们用智慧凝结成这一方古井,为生产生活带来了不竭动力,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生活乐趣和宝贵的文化遗产。据老一辈村民回忆,这三口井也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家在这里挑水、洗刷、聊天,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许多村民在捕鱼或农忙后回来,大家会搬凳子坐在井边聊天,长辈会给孩童讲古说书,这里成了村里最早的“文化驿站”。

衙前村古井公园。

近年来,衙前村利用这承载着衙前人“乡愁记忆”的古井资源,打造古井公园,并通过增设照明、健身器材等方式,让这里成为广大村民追忆先辈、铭记历史、留住乡愁的一个重要公共休闲场所。

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洗礼,这个曾孤身于海上的岛屿已联通了陆地,村容村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老的衙前村翻开了新篇章。当前,基于衙前村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大亚湾开发区致力于将其打造成集滨海特色餐饮、乡村旅居、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村内的人文历史资源将被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延续乡村文脉,留住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