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是叫“学院”还是“大学”,并不影响本身教学质量的打造和品牌的塑造,把学生培养好了,学校自然也就出名了。
作者|大师傅 出品|夹馍星球
陕西的公立高校,以“XX大学”为名的共有22所,其中18所位于省会西安,4所位于其它地级市(区),分别是:
咸阳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延安的延安大学;汉中的陕西理工大学;杨凌示范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也就是说,除了西安,只有3市1区有“大学”,看似教育资源丰富,但分布并不均衡。随着城市发展,也便有很多高校追求改名“大学”。
一方面,在普遍的观念中,“大学”比“学院”要高一等,招生时更受学生青睐,也更容易获得资源。一个显著的例子,中国大陆排名前100位的高校,只有一所叫“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另一方面,“大学”也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如果它的实力强、名气大,也会给该城市带来资源,所以政府会积极扶持自己城市的高校升级。
就陕西来说,近年来就有多所高校在谋求改名大学,不时有消息见诸新闻:
宝鸡文理学院,拟更名为“宝鸡大学”
榆林学院,拟更名为“榆林大学”
商洛学院,拟更名为“秦岭大学”
西安文理学院,拟更名为“西安大学”
西京学院(民办),拟更名为“西京大学”
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宝鸡文理学院,从2011年就提出口号,在这条路上已经奋斗了10多年,并已在省教育厅公示过,但因为各种原因,至今还未落定。
作为陕西第二大城市、铁路交通要道,又位于关中地区的有利位置,宝鸡市拥有一所大学看似理所当然,但却一直没有踩中合适的时间点。
从宝鸡文理学院的命运变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史。
01.两上两下的“宝鸡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起步于1958年,只要提到这个年份,就少不了一个关键词——大跃进。
195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普及高等教育,“每个专区都办几个高等学校,再以后,每个县、每个乡,凡是有条件的都办起来。”当时的“专区”,就是现在的地级市。
8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各行各业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目标是15年赶超英国。之后,教育工作提出要用15年左右,使全国青年基本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
△大跃进宣传画
而到2022年,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才达到2.4亿。可见,几十年前,那真是一个敢想敢干的年代。
正是在此背景下,很多以前没有高校的城市,开始建立大学。如果你看到现在哪所大学的建校时间是1958年,基本就是“大跃进”的产物。
1958年7月,宝鸡市先是成立了一所“宝鸡市工业大学”。当时中国教育模仿苏联模式,拆分综合性院校,设立各类专业院校,而宝鸡受益于陇海铁路,工业基础强,所以设立了工业大学。
但在大跃进进入高潮后,12月20日,宝鸡市工业大学又改名为“宝鸡大学”。
△宝鸡市工业大学改名宝鸡大学的通知
根据档案资料,当时的宝大仅仅只有两名教员,50多名学生。但开设了机械制造和化工两个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同样的例子,1958年5月,汉中市先是建立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11月更名为“汉中大学”。1958年冬,安康市也成立了“安康大学”。
1959年,宝鸡市在长寿山下的宝福路,为学校新批办学用地约52.5亩,全校师生一起劳动,自己去火车站搬水泥,到太白山上运木材,建设新校园。这就是最早的长寿校区。
为扩充教师力量,宝鸡大学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聘了一些教员。1959年,招收了本科学生96名,分为三个班级上课。
△1959年的宝鸡大学校门
但是当进入到1960年代后,“大跃进”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冒进政策,一大批建设项目随之纷纷下马。
1963年,宝鸡大学停办,学校部分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移交给了宝鸡长寿中学。所以当时长寿中学的教育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一上一下,初建的宝鸡大学,持续了不到5年时间。
其他市也是如此。1963年,安康大学停办。1966年,汉中大学停止招生。随后进入“文革,整个大学停止招生,更不用说建设高校了。
“文革”期间,鼓吹“开门办学”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同时让工农兵进校学习。在此背景下,1975年,陕西师范大学在宝鸡、汉中、榆林等多地办起了分校。
而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就位于原宝鸡大学旧址上。被放弃的校园,再次有了生机。
△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
不久,“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重新回到正轨。1978年,国务院批示,在全国恢复和增设普通高校55所,其中就包括:陕西师范大学宝鸡分校改名“宝鸡师范学院”。
从分校到独立的学院,这意味着宝鸡的高校建设正式起步,距离初建过去了20年时间。
1978年10月25日,宝鸡师范学院隆重举行“热烈庆祝宝鸡师范学院成立暨迎新大会”。包括1977、1978两级,学校共招收558位学生。
△宝鸡师范学院成立
随着师生人数增多,原来的长寿校区不够用了。1979年,宝鸡师范学院在石坝河公社(今渭滨区石鼓镇)征用河滩耕地150亩,建立新校区。
建成后,学院整体搬迁到石鼓校区。原来的长寿校区改成了“宝鸡教育学院”,存续至今,是一所成人专科院校。
1982年,宝鸡师范学院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他们大多数分配到了附近县镇的中学教书,为普及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他们都已退休,可谓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完整历史。
△1980年代的校园生活
1985年,宝鸡师范学院中文系有个毕业生叫杨宏科,他以“红柯”为笔名,发表了不少小说,成为陕西知名作家,代表作有《奔马》《美丽奴羊》等。2018年,红柯因病去世。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自己的大学生活:
“我在师院求学时,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中午没有午休,图书馆文科类书几乎过了一遍,笔记好几十本。博览群书,以及严格的专业训练,使我在工作与创作中游刃有余,受益极大。”
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货真价实。
02.第一所“文理学院”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因为此前的教育事业受损,各行各业都感到人才匮乏。而刚恢复的高校教育一时又难以弥补缺口,所以职业教育开始崛起。
同时,普通高考的招生名额有限,造成大量落榜生,他们有求学需求,也催生了这个市场。一时间,公办的、民办的学校纷纷涌现。今天西安市的几所民办高校,就是在这时诞生的。
1984年7月,由宝鸡市政府主导,创办了一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以培养应用型工科人才为目标,招收三年制大专学生。学校取名为“宝鸡大学”,时任宝鸡市委书记杜鲁公兼任校长。
△1984年新成立的宝鸡大学
学校地址在原宝鸡市工交干校,收费入学,学生走读,不包分配,设有机械制造、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企业管理等专业,都是应用型。
之所以用“宝鸡大学”这个名字,一方面是因为由政府主办,一方面也是为了好招生。
当时对大学取名也没有严格规定。比如,北影厂有部电影叫《大学生轶事》,讲述自办大学的故事,片中的学校叫“华夏大学”,更拉风。
1986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规定称为“大学”的高校,须符合“有三个主要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计划规模在五千人以上”等条件。
此后,再想叫“大学”就难了,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模门槛。
△宝鸡大学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又开始学习欧美模式,即大力建设综合院校,以优化资源、节省成本。在此背景下,高校开始了一轮合并潮,名字也随之纷纷变化。
1989年秋,陕西省召开教育奠基工作会议,制定了《陕西省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1989—2000)》及具体措施,以“调整高校布局,形成新的办学格局”。
这次会议上提出“将1984年新成立的宝鸡大学与宝鸡师范学院合并”。
此时的宝鸡师范学院,从最初刚成立时的5个专业发展为拥有文、史、理、经济、艺术等共11个专业,招生人数增加到629人,在校生人数增加到1933人。
△宝鸡师范学院石鼓校区
而宝鸡大学,从最初的两个专业发展到8个专业,但学生并不多,也就几百人。
1993年5月6日,国家教委正式发文,批准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新校名定为“宝鸡文理学院”。
因为两所学校合并后,仍然达不到“大学”的标准,所以不能直接叫“宝鸡大学”。而合并后的学校又并非都是师范教育,也不好叫宝鸡师范学院,再说当时师范专业也不红火了。
之所以叫“宝鸡文理学院”,参考的是美国模式。美国将较小规模的私立学校称之为“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以本科教学为主,学科设计上偏重人文艺术学科。
这是中国第一所叫“文理学院”的学校。在其带动下,后来又诞生了很多文理学院,几乎每个省都有,比如成都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等。
△宝鸡文理学院命名大会
从这个层面讲,宝鸡开了全国风气之先,但没想到30年后,“文理学院”又不香了。
因为,“文理学院”本身就是小而精的代名词,想要升级为大学,就不得不抛弃。就连省城的西安文理学院,也在申请改名“西安大学”。
宝鸡在高校合并上走在了前头,但是在改名大学时却赶了个晚集。
与同步创业的兄弟汉中市相比:1978年,全国恢复和增设55所高校时,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改为汉中师范学院;2001年与陕西工学院合并,成立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改名陕西理工大学。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陕西工学院大有来头。
1969年,在“三线建设”浪潮中,北京大学的物理系、无线电系等,搬迁到汉中,办起了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1978年,北大汉中分校迁回北京,留下了校园、部分教学仪器和教职员工。省里接收后,为了不让资源浪费,安排西安交大和西工大支援,在原址上建立起了“陕西工学院”。
因为是省上主导的,所以以“陕西”打头,与汉中师范学院合并后也叫“陕西理工学院”。以前信息不发达,不少高考生以为学校在西安,等到收到通知书了,才发现是在汉中。
△陕西理工大学
如果追溯源头,陕理工身上流着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这两所名牌大学的血脉。合并之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点,10年后成功改名大学。
相比之下,宝鸡在“三线建设”时期,也接纳了众多的国家工业企业,但却没有院校。
世上的事,赶得早,不如赶得巧。
03.走在升级的路上
2006年,教育部下发《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再加上此后的修订,对“大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更详细的规定,比如: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
拥有3个以上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一般至少有10个硕士点,并且有5届以上硕士毕业生;
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文凭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博士比例达到 20%以上;
学院建校初期的校园占地面积应达到500亩以上,总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5万平方米……
对照这些指标,宝鸡文理学院踏上了自己的改名之旅。
2011年,宝鸡市和宝鸡文理学院签订相关协议,市财政计划每年拿出500万元来支持筹建宝鸡大学。2013年,宝鸡文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2017年,宝鸡市加大投资,给宝鸡文理学院划拨高等教育专项资金1200万元,整个十三五期间(2016-2020)计划拿出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
2018年,宝鸡文理学院在金台区蟠龙塬新征1700余亩土地,开始建设蟠龙校区。这是继2004年高新校区投入使用后,再次扩建新校区,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
△宝鸡文理学院四为园
所以,要想升级大学,必须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校园面积、图书馆规模、师资力量这些硬性要求,必须是要钱来解决的。
以榆林为例,其教育底子并没有宝鸡雄厚,榆林学院2003年才升级为本科,但是借助煤炭经济,发展迅猛,2018年获得硕士学位点,2021年扩建新校区,目前也在向更名“大学”冲刺。
相比之下,安康、商洛、渭南这几个曾经和榆林同一水平的地级市,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宝鸡还有一个优势,是得到了省里各方面的支持。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与宝鸡大学签订了对口援助计划。
有众多大哥帮忙,势在必得。2018年10月6日,“宝鸡文理学院创建宝鸡大学誓师大会”举行,时任宝鸡市委书记徐启方,在讲话中提出“加快新校区建设,早日建成全国闻名的宝鸡大学”。
2019年9月,陕西省教育厅官网发布《关于对2019年陕西省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进行公示的公告》,其中就包括“宝鸡文理学院拟更名为宝鸡大学”。
△关于宝文理更名的公示
工作进入了倒计时,万众期待。
但就在这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延迟了评委专家对学校建设成功的核查,再加上其他原因,至今还没有更名成功。那份公示文件,也从教育厅官网上消失了。
2023年,随着疫情过去,更名大学事宜重新提上日程。
2023年7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留言,询问宝鸡文理学院改名大学事宜,官方回答是:正在积极准备,2023年下半年向省教育厅呈报材料。
而就在2023年,教育部批准新设置20所本科大学,其中14所由“学院”改名“大学”。比如,信阳师范学院更名信阳师范大学、重庆科技学院更名重庆科技大学、合肥学院更名合肥大学。
宝鸡文理学院为什么没有赶上这一批,背后必定有原因。它的命运也像极了同城的西凤酒,屡次传出上市,但至今没有迎来临门一脚。
但以当下的条件来说,宝鸡文理学院更名是迟早的事。
目前宝文理共有高新校区、石鼓校区和蟠龙校区3个校区,占地总面积约为2800亩;图书馆各类图书累积量300余万册。学校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21000名,其中研究生近1300名。
△宝鸡文理学院校园风光
共有9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最好的专业是化工,拥有陕西省唯一的植物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分析化学硕士点。
在陕西,宝鸡文理学院是本科二批招生,但被称为“陕西最好的二本院校”,教学实力要超过其他地级市的安康学院、榆林学院、商洛学院。
其实,一所学校是叫“学院”还是“大学”,并不影响本身教学质量的打造和品牌的塑造,把学生培养好了,学校自然也就出名了。
尤其是在今天,大学生最关键的是就业。学校要先优化好自己专业设置,教学多和社会实际相关联,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比什么都强。
△一张有记忆的入学报到图,学生的笑容让人感动
一所学校的实力,也与它所处的城市有关。
宝鸡是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身处陇海线与宝成线交界处,是连接西北和西南的要道,但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其交通地位被削弱。
同时,大西安的虹吸效应,也使得宝鸡的人才吸引力降低。这座工业城市,面临转型问题,该思考如何把工业底子变成新质生产力。
大学需要城市环境提供新鲜的空气,城市需要大学培养人才和塑造品牌。期待“宝鸡大学”更名成功的那一天,宝鸡市也能凤凰于飞。
【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和短视频搬运剪辑,违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