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有好几个粉丝的提问,都是有关资产全球配置的,问的比较多的是美元兑换,背后实际上是对人民币贬值的担心。

担心归担心,但汇率走势,并不会像大家担心的那样。这个世界是环环相扣的,汇率是各方利益博弈形成的均衡点。我们不能单独去观察单一维度的现象就得出结论。因为其背后还会有个无形的推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下这个无形推手的底层行动逻辑。

我们假设有一个A国,因某些原因超发货币一倍,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变,那么货币增加1倍的情况下,资产价格,物价,以及工资都会同样上升1倍。

这个结论看似合理,但实则有很大漏洞,原因在于,A国并非在世界上孤立存在,而是广泛的和他国有着贸易关系。

我们假设有另一个C国没有货币超发,并且和A国的汇率没有变化。那么在A国因货币超发而导致物价和人工费上涨的同时,C国出口到A国的产品就会因价格不变而增强其竞争力。于是扩大其在A国的市场份额。扩大C国对A国的贸易顺差。

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A国超发的货币因贸易变成了C国央行的外汇储备,然后C国央行在结汇时必须被动的向国内增发等价的本国货币,从而造成了C国自身的货币超发和通胀,然后推升C国人工费,从而造成C国出口到A国产品的价格上涨。

这会使得其在A国的竞争力下降。然后达成新的贸易平衡。

我们也可以说,A国的货币增发,把其通胀也输出到了C国。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A指的美国,C指的就是我们。这套玩法我们也玩了很多年。

到今天我们的外汇储备是3.2万亿美元,对应人民币22万亿。但这并不代表说,进来的美元造成的我们的货币增量就是22万亿。因为央行通过美元被动发行的只是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然后基础货币还需要通过信贷继续衍生扩张后才是我们最终看到的M2。

在这里,基础货币通过信贷放大的倍数,我们称之为货币乘数。

那么货币乘数是多少?2024年2月的最新数据是8.05,也就是这22万亿通过信贷最终扩张出的M2是177万亿。

我们的M2总量也就300万亿不到,其中一大半的组成部分,追根溯源,都是外汇储备衍生扩张出来的。我们通过外汇储备历年的总额走势图可能会观察的更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到,WTO之后,外汇储备急速增长,并在2016年开始进入了稳定期。于是央行发行的对应的基础货币也开始大幅放缓。如下图。

所以,2016年之后,因外汇储备停止增长,所以央行扩表变慢。但2016年开始全民信仰通胀,大幅增加贷款。所以接下来因贷款而急速拉升的货币乘数就接棒推动了M2的继续增长。

在2016年之后全民通胀信仰的助推下,居民杠杆率一路爬升。根据央行最新数据,居民杠杆率曾一度上升到2022年的71.8%的临界点(日本90年代初泡沫破灭初期的居民杠杆率正是7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就是为什么物价涨幅在2016之后远远不如M2的原因,因为M2当中的大部分,都是债。

分析到这里,我们把加入WTO之后的贸易顺差,央行被动扩表以及货币增发的前世今生都做了一下梳理。

当然,2022年后居民开始降杠杆(如上图)从而推动的房价下行,这个在去年房价下跌前我曾多次提醒过,去年的老粉,该卖房的也都卖了,逃顶的也成功了,这个不是我们这篇文章要说的重点。我们这篇重点要说的还是我们当下的决策。

而当下决策的逻辑,和中美博弈有关。

大家知道这几年疫情西方放水搞出了一轮大通胀,但我们相对克制。那么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西方的物价和人工费普遍上涨,而我们则相对稳定。这就扩大了我们的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导致的出口强势,会反过来拉动我们的产业发展和升级。上上周刚出来的PMI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出口强势的现状。

这几天耶伦跑到中国来,吵的也就是这个事情。我们说是优质产能,他们说是产能过剩。

核心根源,就在于你自己搞放水把自己的成本搞上去了,丧失了产业竞争力,然后反过来指责我们产能过剩。

但所谓大国博弈,不是吵出来的。比拼的还是谁先犯错。正如我过去举例过的孙子兵法上的说法。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意思是,你只能先搞好你自己,让你自己没有漏洞,无懈可击;至于你能不能干掉对方,能不能赢,其实是不知道的。这取决于对方是否露出破绽。而不取决于你自己。

这里的核心要义,是等待。等待对方先犯错,先露出破绽。

对方在盼着我们送血包,我们也在盼着对方送血包。

那么对方盼望的血包到底是啥?

如果单纯是中美贸易,对方要解决我们的成本优势也很简单,加税就可以了。你价格便宜50%,我就给你加50%的税,抵消你的优势。

但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世界并非只有两个国家,而对于第三国,我们的成本优势,就不是对方能解决的。

既然如此,那么对方的打法到底是啥?我们可以从日本失去的30年里去寻找答案。

说起日本90年代之后的萧条,不少人认为是房地产下滑导致的连锁反应,但真实原因却并非如此。

过去我在日本工作时,也和不少日本同龄人讨论过这个话题,大家普遍认可的,失去的十年(我在日本的时候泡沫经济发生才十几年)是因为日本产业的衰落。而产业其实是被我们打崩掉的。

日本陷入通缩之后,日本曾经大幅发债超发货币,希望能把日本拉回通胀。但核心问题就如我文章开头所说的,日本并非世界的孤岛,而是和其他国家存在着广泛贸易。

从日本的视角看确实在通缩,但你无论怎么通缩,你的人工费都不可能比当时的中国更便宜。日本当时是出口型经济,中低端产业因为成本劣势,海外市场面对中国是节节败退。甚至很多日本厂商也在中国建厂再返销日本国内。

甚至可以说,是我们的低价商品,冲击了日本国内的产业,进而影响了居民收入。这导致了日本无论怎么发债,也拉不起通胀。通胀全部因贸易流向了中国。这个才是日本通缩30年的真相。

而我们的今天,其实面临的情况和当年日本差不多。去年,已经有在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从苹果公司的动作,折射出美国公司的一个普遍趋势,就是尽可能把产业链外迁到印度东南亚等其他国家。

那么我们的应对也很简单,就是先立后破,产业升级。新能源等产业是我们掌握产业链和核心技术,美国肯定迁不走。

而中低端产业在我们没有完成产业升级前,肯定也是要力保,因为这关系到就业。这个就是先立后破。

所以我们依然要尽可能的维持成本优势。而维持成本优势的关键,就是不搞大规模刺激,不搞大水漫灌。毕竟相比房价问题,产业问题是更重要的核心问题。

所以呢,虽然我们也不容易,但只要苟住不犯错,不搞大水漫灌,我们相信对方会先给我们送来血包。

现在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在美国看来,你现在已经拥有很强的产业竞争力了。特别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都“产能过剩”了。那么别人还会容忍你通过货币贬值来获得更强的产业竞争优势吗?这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如果外贸持续强势,数据持续超出预期,那么人民币迎来升值拐点的时间也就不远了。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看下这个月最新发布的央行第一季度例会。

说法和过去的没变化,依然是货币增速和经济增速相匹配,也就是没有放水。但这次他们显然关注到了国债的收益率。

我要说的是什么呢?就是降息,未来可能还会有,但可能已经接近尾声。最近的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是市场押注降息的结果。显然央行准备要扭转这种预期。而这些都将有利于人民币转为升势。

后记:

本篇我们详细解释了国家间的通胀传导,近20年M2快速增长的底层逻辑和由来,以及产业博弈。而分析这些,是为了预判未来和指导我们的投资决策。

正如我去年判断今年大放水的概率极低,依据也是产业层面的掣肘。而我们要做的,是顺应这种产业博弈的趋势,并对未来保持信心。我也知道有很多自媒体在鼓吹大通胀大放水,只是希望我的粉丝们,不要因为这种言论,盲目负债,成为对赌放水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