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心理学:我将通过心理学的解释,去理解这些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看待和应对这些事件。我在厦门,欢迎您的随时联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事件详情:4月8日晚,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网站发布了2024年硕士研究生调剂考生成绩及拟录取名单公示。其中,备受关注的虐猫考生徐某某未进入这份拟录取名单。据报道,学院方面介绍,徐某某复试面试不合格、未进入思政考核。这意味着徐某某调剂兰州大学也不成功。而“未进入思政考核”,也就是说,他未被兰州大学录取,不是因为“思政考核不合格”,而是专业面试就不合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虐猫考生未被录取简单地视为“舆论胜利”可能过于片面。舆论只是社会意见的一种表达,它并不能直接决定学校的录取决策。学校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招生规定、考生的综合素质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舆论与学校决策等同起来,而且兰大公示有表明了这是专业面试不合格。

但是虐猫者未被录取的情况一定会给予了公众一种“舆论胜利”的感觉,即他们通过批评和谴责的方式对虐猫行为进行了斗争,并达到了一定的成果。这种感觉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自豪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对社会做出了正义的贡献,为弱者发声。

这种舆论胜利也可以成为一种道德激励,激励公众继续关注和批评违法行为,维护社会公正。在这种情况下,虐猫考生未被录取自然而然的被视为一种成功案例,进一步激发公众的道德意识和行动,形成更加积极的社会环境。

在人们的心理结构中,道德观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某个人的行为违背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时,就会引起公众的强烈反感和谴责。这种心理反应在舆论场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虐猫考生的行为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谴责。

这个现象也是社会认同理论的典型表现。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共享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当某个人的行为违背了这些共享的价值观时,就会破坏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引发不满和反感。因此虐猫考生的行为不仅触犯了社会道德规范,也破坏了公众的社会认同感,导致舆论的强烈反弹。

然而虐猫考生未被录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可能并不只是积极的。

当新闻成为热点,舆论并非总是理性和客观的。在某些情况下舆论可能会受到个体情绪、偏见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公正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在对待类似事件时,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全面分析各种因素,避免被片面的舆论所左右。

而且过度的关注虐猫事件和舆论胜利可能会导致公众情绪的过度波动,从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大量的负面情绪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加剧。同时虐猫事件也可能引发公众的道德焦虑,使得人们对自身道德行为过分关注,产生“道德恐慌”。

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