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的覆灭,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逆转的转折点,而亡国之祸,自然也引发了众人的深思与质疑。当人们纷纷指责慈禧太后的专横与无能时,一位不起眼的皇子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

溥仪,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经历了这个大时代的动荡与变迁。在众人怒斥慈禧太后时,溥仪却以另一种视角审视历史,他指出了另一个名字,一个或许被忽略却又承载了重大责任的人。那么,究竟是谁导致了清朝的覆灭?溥仪口中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奕劻的崛起

乾隆皇帝的曾孙奕劻,出身显赫的皇族,本应衣食无忧,享尽荣华富贵。然而命运往往难测,奕劻一度家道中落,生活窘迫,只能靠绘画书法维持温饱。

这个曾经的皇族子弟,如今却沦落到如此境地,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奕劻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机敏,逐步重拾了地位和权势。

首先,他被道光帝过继入宫,得以在朝中谋得一官半职。这对于一个落魄的皇族后裔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奕劻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他立即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巧舌如簧,诗文了得,很快就讨得了慈禧太后的欢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慈禧弟弟桂祥想要与姐姐取得联系,常常需要奕劻代笔书函。慈禧文化程度有限,奕劻的才华在这种场合尤为难能可贵。于是,奕劻逐渐在慈禧心中树立了自己的地位。

同时,奕劻还将自己的女儿四格格许配进宫,侍奉慈禧左右。四格格机灵可人,对慈禧的一切喜好了如指掌。只要慈禧稍有需求,她便三两日就能满足。慈禧对这对父女的赞赏,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慈禧太后的宠信下,奕劻的地位越来越高。光绪年间,他终于被封为庆郡王,家世显赫。然而,他并未就此知足,反而沉溺于奢靡的生活,铺张浪费,无度挥霍。

这个曾经的落魄皇族子弟,如今已经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臣。但是,他的崛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机遇和阴谋。他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才华和关系网,一步步攀登至权力的顶峰。这种世故圆滑的本性,也为他日后的所作所为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奕劻的阿谀奉承

奕劻的崛起,固然有赖于他的才华,但更多还是靠他世故圆滑的本性。他深知讨好权贵是捷径,因此处处拍马逢迎,奉承有加。

这种阿谀奉承的行为,在当时的清朝朝廷中并不鲜见。但是,奕劻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他深知慈禧太后的喜好,时刻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生怕有任何疏忽。只要慈禧有任何需求,他都会竭尽全力去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说,慈禧对衣物和鞋子特别喜欢,奕劻的女儿四格格就会想方设法地为她寻找最稀奇古怪的款式。只要慈禧一有需求,四格格就能在短短几天内满足她的愿望。这种无微不至的服务,自然让慈禧对这对父女刮目相看。

在慈禧太后的宠信下,奕劻总理朝中大小事务,手中权柄甚大。他不仅为自己捞取利益,更是大开方便之门,为亲信们捞取好处。凡是有职位空缺,他便安插自己的人马,构筑自己的势力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弹劾奕劻等人的腐败行为,奕劻却总能用种种手段为他们开脱。反而是那些弹劾者,最终受到了株连,被贬谪边远。这种手段之狠,可见奕劻的心狠手辣。

就连慈禧太后失势之后,奕劻也未曾动摇,立刻转而拥趸袁世凯。可见他的阿谀奉承之心,根深蒂固,令人发指。他只知道追逐权力和利益,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毫不关心。

这种无所不用其极的阿谀奉承,无疑成为了奕劻一生的标签。他不惜一切代价去讨好权贵,获取私利,这种行为也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他的所作所为,成为了历史的一个重要注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奕劻的保守作风

奕劻虽然权倾朝野,但他的视野却十分狭隘,目光短浅。他代表的是一派顽固保守的力量,是清朝改革开放的最大阻力。

当时,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已经重重打击在清朝的身上。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变法维新,试图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但是,奕劻这些人却视而不见,我行我素。

他们固步自封,拒绝接受任何新事物。在他们的操纵下,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相继签订。国家主权遭到严重侵犯,领土在接连割让中缩水。而奕劻等人,却对此熟视无睹,只顾追求私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保守顽固的作风,则是加速了清朝的衰亡。当时的改革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呼吁变法维新,试图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但是,奕劻这些人却一再阻挠,将改革的步伐拖慢。

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作风,让清朝错失了最后的机会。当年的权臣,却成了亲手推动这一历史悲剧的祸首。他们固步自封,拒绝接受任何新事物,最终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覆灭。他的狭隘视野和顽固作风,让这个王朝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最终走向了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溥仪对奕劻的评价

溥仪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对奕劻的为人自然是了如指掌。在他眼中,奕劻不过是一个"拍马屁"的小人,没有任何真才实学可言。

这种评价,则是对奕劻的一种严厉谴责。溥仪清楚地看到,奕劻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只是为了讨好权贵,获取私利。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对百姓的死活毫不关心。这种人,自然是不配得到溥仪的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溥仪清楚地意识到,正是奕劻这样的人,在关键时刻扮演了绊马索的角色,加速了清朝的覆灭。当时的改革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呼吁变法维新,试图挽救这个濒临崩溃的王朝。但是,奕劻这些人却一再阻挠,将改革的步伐拖慢。

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作风,让清朝错失了最后的机会。当年的权臣,却成了亲手推动这一历史悲剧的祸首。溥仪对此深有感触,所以才会如此痛斥奕劻,认为他在清朝灭亡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溥仪的这番评价,也是对奕劻的一种深刻剖析。他看透了奕劻的本质,认为他只是一个追求私利的小人,没有任何为国为民的情怀。这种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清朝覆灭的重要推手。这种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清朝的覆灭,固然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但奕劻等人的作为,无疑是压垮这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的阿谀奉承、贪婪腐败、目光短浅,成为清廷腐朽的一个个导火索。

如今重温这段历史,我们不应将责任简单归咎于个人,但也不能因此而遗忘了这些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他们的遗臭万年,正是对后人最好的警示。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警惕那些只知追逐权力和利益的人,他们往往会成为国家和民族的祸害。只有我们时刻保持警惕,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