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饮料产品的营养价值,上海市日前推出了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新举措,并在4家企业进行试点。

这一举措立即引起了网友热议,这个“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科学合理吗?它更利于人们精准消费和饮食健康吗?

了解“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上海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是一种通过图形方式,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食品营养配置的标识,目的是帮助消费者购买食品时,精准、快速、理性地做出选择。

标识分为ABCD四个等级,主要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比如,“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将糖的界限值分三档:0.5克/100毫升、5克/100毫升和11.5克/100毫升。

不超过0.5克是A级,0.5克/100毫升―5克/100毫升之间是B级,5克/100毫升―11.5克/100毫升之间是C级,超过11.5克/100毫升是D级。

其中,0.5克/100毫升是我国现行预包装食品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无糖”的界限,5克/100毫升是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低糖”的界限;而11.5克/100毫升是我国膳食指南中对高糖的分界,膳食指南里认为饮料含糖量≥11.5克/100毫升为高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饱和脂肪的两个界限值是0.75克/100毫升和2.5克/100毫升。而反式脂肪,A级和B级所要求的≤0.3克/100毫升,也是现行国标里规定可以声称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界限。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非乳源性糖”意思是,不是乳糖的糖。乳糖主要来自牛奶,也就是说,牛奶里的乳糖不算。而非糖甜味剂,就是指我们常说的代糖、甜味剂,比如赤藓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等。总之,糖少的、不用甜味剂的、脂肪少的、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少的饮料,就是A级和B级产品。

饮料营养分级是否科学

对于“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尝试,选购饮料时能更快了解其营养价值,也有人认为这是形式主义,对健康并没太大帮助。

那么它是否科学呢?首先,“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健康消费,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抉择。由此看来,它的出现有积极意义。

不过,分级也可能有误判。比如,纯鲜榨果汁,糖分都在5%以上,很多还超过11.5%,基本上都会被归为C级或D级。而全脂纯牛奶的饱和脂肪含量约有1.86克/100毫升左右,会被归为B级或C级。而一款加牛奶的咖啡或者奶茶,如果多加一些牛奶,因为含有饱和脂肪,就有可能被评为B级或C级。在这个分级标识里就能看到,美式咖啡是A级,但有的拿铁咖啡却是C级。其实,拿铁就是加了点牛奶的咖啡,从营养角度,比美式还是要健康一些的,毕竟牛奶里含有钙,还能弥补钙的流失呢。

另外,这个分级标识还特别指出,不使用非糖甜味剂的才能是A级,意思是说,只要用了代糖就不能是A级。然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尽快研究制定我国儿童添加蔗糖摄入的限量指导,倡导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饮料替代饮用。”“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实际上,食品甜味剂是一种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批准使用的食品甜味剂都是安全的。不加糖只喝白水、茶水当然是最健康的,但是,如果想要甜味又不想要糖,代糖依然是目前最好的替代办法。毕竟我们吃东西、喝饮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需求——享受美味和快乐。

上海饮料“营养选择”分级可以作为参考,但并非唯一标准。不能完全依赖它,更不能把它当作健康的“护身符”或“挡箭牌”。如果你觉得选了A级、B级就更健康,就可以放飞自我,敞开了吃甜点、吃红烧肉、吃炸鸡,最终也不一定有多健康。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与需求,合理安排每天的饮食和生活。饮食健康的基本原则还是合理搭配,适量饮食。在适量的前提下,还是可以享受奶茶、饮料等美味的。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适度的运动!

作者: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辟谣平台专家委员会成员

来源:科普时报

-点击阅读更多科学家的故事-

科技发展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奉献

阅读“科技工作者”

了解更多科学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