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番外篇
《首尔之春》:政变为什么那么简单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盆地在古代中国都扮演着什么角色

古代科举和现代考公:婆罗门的一条裂缝

保守主义者和改革派,谁在保护你的利益

01

罗振宇在《文明之旅》第五集中,提到了宋辽的澶州之战,但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也称澶渊之战,大战过后宋辽签订的盟约就称之为“澶渊之盟”。

这场战争是宋辽之间最后一场大战,战争的结果,我们都很熟悉了,就是双方签下了澶渊之盟,宋辽之间维持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局面。

也直到这场大战之后,唐朝末年引发中原大地的百年战乱,才就此画上一个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澶州之战的挑起者,是北方的辽国,辽国萧绰太后及其子辽圣宗耶律隆绪率20万大辽铁骑挥军南下,辽国名将萧挞凛作为大军元帅。

辽国的元帅、皇帝、实际掌权者萧太后,都亲临一线,辽国可以说是倾巢出动,志在必得。

大宋这边,主战派和主和派争吵不休,最后是宰相寇准力排众议,硬拉着皇帝宋真宗御驾亲征,朝廷一众文武大臣随军同行。

这一仗,宋辽都 all in 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开始辽国凭借骑兵优势,一路深入,但沿途竟然没有攻破任何一个军事重镇,导致大军深入有被宋军包围的风险。

宋真宗和一众大臣来到前线澶州城视察,几十万大宋军民齐呼万岁,宋军气势如虹。

宋军依靠远射程的弩箭,连续打退了辽军的进攻,还一箭射死了辽军元帅萧挞凛。

主将已死,澶州城又久攻不下,加上辽军一路南下未曾攻破宋军的任一重要军事重镇,继续纠缠下去,辽军有被“包饺子”团灭的风险,还有,别忘了萧太后和辽国皇帝还在军中呢。

辽国提出和谈,主战派寇准非常强硬,要辽国俯首称臣,并归还燕云十六州,否则就死战到底。

但宋真宗和其他大臣意志力没那么强大,最后双方让步,宋辽结为兄弟之邦,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大宋每年给辽国绢20万匹,银10万,双方互不侵犯、互通有无。

02

有些史学家评价,说正因为宋真宗和主和派软弱,才导致失去了拿回燕云十六州,甚至一举歼灭辽国的大好时机。

澶州之战,大宋已经处于非常明显的优势,20万辽军是前进不得,后退不得,只要团灭了辽军,俘虏了萧太后和辽圣宗,辽国就算不亡国,也难复盛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以前也这样认为,对大宋的软弱恨铁不成钢。

但看完罗振宇在《文明之旅》对大宋军事实力分析后,我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罗振宇认为,大宋能抵挡住20万辽军,并不是因为宋军里有名将、有精兵,而是大宋把国力转化为战力。

帮唐朝皇帝守边疆的的藩镇,掌握了当地财政军大权,这样的边防军当然能打,但也导致拥兵自重的情况出现,安史之乱就是这样发生的,而五代十国的动乱不止也是这样的原因。

大宋的缔造者赵匡胤为了避免“黄袍加身”的戏码再次上演,实行了强干弱支的军事政策。

边防军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当然不强,这也导致了为什么宋军在跟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打仗时,总是打不过。

但打不过,不代表就打输了。

军队战斗力是不强,就用国力来补充战力。

大宋朝廷有钱有人,集中力量办大事,构建了庞大而坚固的防御工事,发明了针对骑兵的弩箭。

在平原挖出又宽又深的水塘,在山丘种上密密麻麻的树,看你骑兵还怎么冲过来。

而且城墙修得高高的,架上射程一千多米的超大型弩箭,你骑兵敢冲锋,还没到城下,就把你射成筛子。

你看哈,这样的防御工事和武器,需要很强的军队战斗力吗?不需要啊,敌人根本很难与宋军短兵相接,宋军死守城池,足以逼退敌军。

03

用国力补充了军队战斗力,防守是没什么问题,但进攻就不行了。

澶州之战,要歼灭20万辽军铁骑,宋军就得出城迎战,放弃自己的优势,跟辽军打阵地战、伏击战,否则你怎么“包饺子”?

宋军因为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河套地区,没有了养马场,骑兵质量跟辽军完全没法比。

就算辽军进了伏击圈,以辽军铁骑的灵活性和战斗力,宋军你顶得住么?搞不好被反包围呢?

这样的场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和美军之间经常发生。

美军机械部队进入了志愿军的伏击圈,但美军可以利用坦克、运输车、装甲车组成临时的防御工事,志愿军很难近身。这时,美军再呼叫飞机对志愿军狂轰滥炸,志愿军的包围圈口子被打开,被伏击的美军马上可以利用坦克、装甲车迅速地逃出去,志愿军就靠两条腿,根本追不上。

所以强硬派寇准要与辽军死战,最后鹿死谁手,还真不知道。

04

而历史也一再证明,宋军,是真不能打。

澶州之战前,宋太宗赵匡义两次御驾亲征带兵收服燕云十六州,都被辽国打趴下。

澶州之战百年后,宋金灭辽之战,辽国当时国力已经大大衰退,但宋军北上跟辽军打时,还是惨败。

崛起的金国看到大宋如此不堪,灭了辽国后顺势继续南下,结果就是“靖康之难”、北宋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会说,岳飞带领岳家军就很能打啊。

岳家军能打,那是因为这些兵是岳飞一手带出来的,兵识将,将知兵,军队是属于岳飞的,不然怎么叫岳家军。

但南宋朝廷站稳后,就马上收回了岳飞兵权,重新回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军事战略,用国力构建防御体系。

05

大宋使用强干弱枝的军事战略,避免了边防军拥兵自重,这是历朝历代皇帝都想解决的问题。

但这样的后果也导致了宋军不能打。

而为了保护王朝不被外敌入侵,大宋就需要用国力补充军队战力,构建庞大的防御工事。

这也促使了大宋南北两朝都不遗余力地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去提高国力。

我们经常听到,说中国古代,宋朝虽然没有汉唐的霸气,但社会是最繁荣富裕的,老百姓也相对过得更好。

确实,要汉唐那种“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气势,就得给予边防军财政军大权,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就非常强悍,可以千里奔袭、开疆扩土。

但大宋显然不走汉唐老路,有意遏制军队战斗力,选择了用国力来打防御战。

从统治者的角度看,没有对错,就看要的是什么,要开疆扩土,还是皇权不受内部军队的威胁。

从当时的老百姓角度,大宋的军事战略,偏向于保境安民,所以活在大宋,也就更容易吃到安乐茶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