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七号的尾气标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之前承诺的最严厉政策,将会带来双重三元催化剂,和更大口径 GPF等排放废气的出现。目前地球上的颗粒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大多还停留在欧六标准以下。然而,因为欧七在轮胎损耗和制动微粒方面依然保持着严格的规定,因此在技术革新方面,这款车依然可以称得上是“有史以来最严格的尾气控制”。品牌好了,各大汽车公司的老板,也都松了一口气。

与欧七的最大引擎

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欧七在发动机的尾气排放上,并没有太过激进。而作为回报,欧七号的尾气标准,最快也要到七月份才能拿到。毕竟“2035年禁燃”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刀,从理论上来说还是很危险的。欧七若不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达成协议,那么这个期限和所谓的“禁燃令”之间的时间,将会非常短暂。从技术上来说,欧七已经为内燃机保留了足够的寿命。然而,如果新的尾气标准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那么这些汽车厂商,会不会为了未来的十年,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呢?

当然不会,毕竟那些老牌汽车公司,可不是什么道德高尚的企业。但现在看来,排放规定仍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就拿欧七来说,它的很多指标都与当前欧六的排放指标有关。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是减半了。考虑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要想降低 CO含量,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它完全燃烧。GPF只是对微粒有作用,而三元催化剂中的 CO则是直接转换成了 CO,而不是用来提升引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于欧七新车的尾气指标,在 CO含量方面,也符合齐国六 B的要求。尤其是大众和丰田这样的跨国汽车巨头,在更换国六的时候,都遇到了排气系统的问题。随着欧七排放标准的确定,新一代发动机对高效燃烧性能的要求,几乎成了必然。但因为国六 B排放标准相比欧七更高,所以对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标准更高。因此,对于国内版来说, GPF和三元催化剂这两个方面的技术,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再回过头来看欧七和国六 B都要面临的科技问题。发动机的燃料,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充电方式,一种是不带电方式。在没有充电的情况下,高压力的喷射,可变截面的涡轮,混合燃料的混合,都是最具代表性的。而这两款车,几乎都是针对EA888的。根据目前所披露的信息,这款新型引擎有望使用500巴的高压喷射系统,并配备了可变断面涡轮增压技术。而燃料的分层燃烧,则是一种混合燃料,一种是稀燃,一种是预燃。与增压直接喷射、变转速涡轮增压等相比,这两种分级燃烧方式在工业上的运用还比较有限。像是玛莎拉蒂的那台“海神”,马自达那台增压增压引擎,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机器都扭曲成这样了,为什么不用电力呢?

并不是要将发动机全部换成电机,而是将更多的电子装置应用到发动机上,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将发动机的所有零件,都换成电子控制,包括电控油泵、电控涡轮、电控气门等。奔驰和奥迪,都是上述电子控制系统在发动机方面的领先品牌。相比起其他方面的改进,更多的电子控制组件能够更好地控制发动机的运转,降低发动机的能量损耗。但要实现这一步,就必须经过精密的计算。同时,模块化生产的程度也提高了,从而降低了昂贵的部件费用。最终,汽车需要充电。必须满足48 V轻型混合动力系统的要求,以支持这么多电子控制装置。

欧七没有便宜

上面提到的所有技术,都离不开高成本的支撑。虽然现在的引擎都是模块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价格会更低。但更多的低价车,确切地说,是指一般的 A级以下的车;即便是2.0 L以下的发动机,也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就拿现在的EA2111.5 T引擎来说吧。而后一种喷射燃料的高压,很可能会被限制在350巴。这只是EA888的成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大众1.5 T的新款引擎,到了中国市场,还是要加95的。这是高科技和市场矛盾的一个小缩影。随着科技的分散,无论是采购还是使用,都会对使用者造成很大的负担。而 VTG透平,和米勒循环相匹配,则是经济和实用的纠结。但是,如果新的排放标准提高了,那么,小型经济型的汽车还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很明显,当它不能承受更多的科技时,它就会变得更加高效。而最极端的一种,便是“助推器”。

回归到发动机的性能上来,随着发动机的性能越来越高,它的扭矩也越来越大。电动汽车无疑会占据这个位置,但是问题在于,该以何种身分来填充呢?在燃油电动比例方面,若内燃发动机仍要保持优势,48 V轻混+混合动力将会是主要选择。其实,前述几次提及的“大众”,在其号称“最后一代汽油车型”的车型中,也曾大规模推广48 V轻型混合动力车型。

可是,48 V的混合动力,奔驰,宝马,乃至大众奥迪,都很常用,怎么到了大众身上,就变得这么慢了?答案可能是,内燃机虽然是主流,但并不代表它就能承担主要的责任。更重要的是,48 V轻混技术将传统的发动机和齿轮箱都保持了下来,而电子架构则是全新的,价格自然也会有所提升。这样一来,他们就更乐意让 A级轿车,承担起 B级轿车的责任,甚至降低 B级轿车的排量。

而48 V的轻型混合动力,其动力和续航都受到限制。这就造成了油气比例的不平衡。最稳妥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电池的容量提升到P2型,然后利用大电池的“无限延缓”。唯一的选择,就是维持或者提升发动机的动力,让它能够支撑起整个混合动力的运转。而后者的代表,则是丰田的2.4 T混动系统,搭载了一台大功率的发动机和一块小型的电池。

但是,这样的效能冗余性对于经济性的产品来说是明显的。在日本的汽车品牌中,基本上掌握了没有变速器的功率分流,串联,串联等一般的混合动力技术。欧洲的汽车厂商,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竞争对手,而是会选择进入美国市场。所以他也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P2架构上,既保持了机械式变速器的优点,又降低了对电动机的依赖。另外一方面,将大量的设备投入到大规模的生产中,可以降低总体的生产成本。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欧洲的汽车公司,最终都会将重心放在 PHEV和 REEV上。但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开发,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于电动汽车,欧洲人更倾向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而 REEV的难度就更大了,想要让一辆内燃机低下头来当助手,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他们宁愿看到人造燃料的最后着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去做那些违反祖先传统的事。只要“烧什么”的问题都能解决,那么小型引擎就可以继续充当动力装置了。但是,人造燃油是否能够涵盖欧洲之外的大部分地区,这又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