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学子们是否也享有暑假这样的休息时光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了解一下“暑假”的历史背景。

古代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国子监这类官学之中。国子监自隋朝以后便成为中央政府设立的学府,它无疑是封建社会的学术巅峰。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在国子监求学的学子被尊称为监生。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时期,北京和南京两地均设有国子监,分别被称为北监和南监,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不过,虽然古代的学子们没有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暑假”,但他们也享有各种假期。旬假就是其中的一种,每十天他们就可以获得一天的休息时光。而在农忙时,国子监还会特别安排田假,让出身农家的学子们回家帮忙。另外,唐朝时期还设立了授衣假,这是因为九月天气转凉,学子们需要回家准备过冬的衣物。通常,田假和授衣假的时长都相对较长,有时甚至可以达到一个月之久。

从历史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这些假期的痕迹。《新唐书·选举志上》就有明确记载:“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而在古老的《诗经》中,也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描绘了九月学子们回家准备衣物的情景。授衣假的设立,不仅是因为天气转冷,更是因为此时妇女们也开始有了闲暇时间,可以协助家中准备过冬事宜。

田假和授衣假,可以说是古代学子们的“暑假”吧。两者相加,学子们可以拥有长达两个月的休息时间。由于国子监位于京城,学子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家,这些假期的时长都相对较长。而且,这些假期并不包括学子们来回奔波的时间,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在唐朝,旬假通常是在旬考之后的一天,而田假和授衣假则分别在五月和九月。对于那些因路途遥远而耽误时间的学子,他们还可以申请延长假期。然而,唐朝对学生的假期管理并非一味宽松,对于那些申请延长假期却未按时返校的学子,学校会予以辞退处理,显示出其严厉的一面。

明朝的太学生虽然待遇优厚,每月有米、鱼肉和俸禄的补贴,但他们的行动却受到了诸多限制。学子们需要穿着御定的学生服,如果想要回家,还需要得到皇帝的批准。在科举制度的高压之下,古代学子的暑假生活或许远不及今日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古代学子虽然享有假期,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制度规定与今日截然不同。他们的暑假生活,既有古人的智慧与人性关怀,又带有时代的烙印与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