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绵延了五千年年的华夏文明当中,中国古代历史错综复杂,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由民族分裂走向民族统一,这期间诞生了不少值得赞颂的瑰宝,其中,清朝的蒙医医事制度,可谓是中国古代医学制度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广大内蒙古地区,甘肃,新疆等地,至今仍有保存下来的,服务于人们身体健康的蒙医学。那么,清朝的蒙医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其中有哪些历史因素的推动呢?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求知的欲望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清朝时期讲究的蒙医生活及影响因素

在畜牧制度的影响下,蒙古人擅长骑射,常年奔波在广阔的大草原上,跌打损伤在所难免,由此,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急救措施。

马奶疗法:由于马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在治疗失血性昏迷时有很好的疗效,通样对于治疗休克及心前区疼痛也有显著的功效。

烙法:这种方法用于治疗外伤,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起到消毒灭菌的作用,而且还能够快速止血,非常有效

据史料记载,蒙古人还非常的讲究,他们大多数随身携带痰盂,不随地吐痰是他们的优良习惯;此外,蒙古人出门的时候喜欢戴面纱,这种面纱起到了口罩的作用。

随着宗教的发展,以及萨满教和藏传佛教的出现,蒙医学也有了一种极具民族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

萨满即巫师,男称为"勃"女称为"乌达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蒙医的主备力量。蒙族的萨满信奉火神,他们认为火能洗除一切的污垢,事实证明,这种用火消毒的方法在如今当众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不可否认的是,萨满在正骨,接生以及精神之间方面上都有着很积极的贡献。无论是精通医术或者是略同医术的萨满,在当时医务资源匮乏的蒙族时期成了医生的主力军。

喇嘛教的传入对蒙医的影响是很深远的,一方面有统治阶级的支持,另一方面黄教僧人

通过基层人民走访,逐步的排斥、打击、融合和改造萨满本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逐渐的扬弃了落后的医疗手段比如血祭。在两教斗争的过程当中,吸收了藏医学的先进,医疗技术,为以后蒙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清朝蒙医学的蓬勃发展

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积极影响下,蒙医学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渐系统化、完备化。在治疗方法上也有了明显的分工。具体表现在骨科、眼科两方面。

骨科:源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在骨科上面的造诣比较高,据史料记载,清代时期,他们在外科手术方面,已经使用了冷冻麻醉法,甚至还进行过器官异体移植术;眼科方面上,蒙古多风沙,所以人们普遍患有眼科疾病,为了治疗这一疾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下,鱼胶成为了治疗眼病的主要方法。以上有讲到过,蒙古人随身携带痰盂面纱这种物件,这年可以证明蒙古人的防疫观念非常的强,这样也是有原因,其一,传染病频发:蒙古是鼠疫的发源地之一;其二,清代天花盛行,于是,在蒙族区域,出现了一批,专门负责种痘的喇嘛医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疫情的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蒙医制度与医学发展的关系

由于蒙族骨科研究较为深入,嘉庆六年,皇帝下旨,规定上驷院成为了唯一的正骨机构,

也是汉、满、蒙学医的最好教育机构。

上驷院起初就是给皇家饲养马匹的机构,后来经过演变逐渐正规起来,绰班处这个蒙医正骨机构就直属于上驷院。

在清朝繁盛的时期里,关于绰班处的医务人员的选拔,有一套独特的体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选拔方式,具体表现在人数、品级、待遇上。据史料记载,人员大多选自八旗内部。经过清朝皇帝的不断改革以及完善,绰班处组织渐渐有了制度,形成了蒙古医生长3人,副蒙古医生长2人,绰班处人员最多不可超过30人的严格规模。

蒙医在治疗手段上还有鲜明的学术特色,治疗方法快、就地取材、疗程短、并发症少以及术后痊愈恢复的比较快。清朝统治者为了使蒙医追求技术上的精湛,专门立了相关的法律规定。使得蒙古医生在技术造诣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治疗手法上,上驷院的蒙古医生有以下特色:重视传统疗法,蒙古医生治疗骨折有自己独特的方式,通常采用蒙医罨敷法;重视"摸法",讲究"对接";再配合使用其他疗法以达到想要的效果。特殊的正骨材料也必不可少,用于止痛的白酒和用于固定的元书纸牌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清朝对喇嘛的管理影响到的蒙医制度

清朝对喇嘛教采取保护、发展为主的态度,制定优待和限制政策加以辅助。蒙医跟喇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传播和发展蒙医学的过程中,兴建寺庙成为了了一项重要措施。据史料记载,在康熙至嘉庆年间,庙宇及喇嘛人数达到了史上最高峰。据不完全统计,寺庙约有2000多座。

而清朝的蒙医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除了继承了统治阶级意志之外,与之严密的组织机构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喇嘛教寺院的组织机构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纯宗教方面的扎仓;其二是主管行政的印务处等。

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之外,正确的医德观也是必不可少的。佛教等宗教主张普度六道众生,这就在思想上引导了他们自愿的传播蒙学知识。他们规定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生,在拥有精湛医术的前提下,要时时刻刻的保持一颗悲悯之心。救死扶伤是人之根本,不可贪污腐败;为了牟取私利不惜代价是不可取的;在没有弄清病因的前提下,胡乱开药也是不行的;尊师重长,同事之间互相友爱帮助,对待老师虚心好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寺院关于各项活动的巨大开支经费,是从哪儿来的呢?在清朝繁盛的时候,国库充足,因此,大力扶持寺院成了必然。据了解,经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清政府的封赐;二是地方政府的赏赐;三是来自信徒的布施。其中清政府的封赐占了很大的比例,另外,僧人们外出化缘,治病救人也会得到少部分的经费。

清代喇嘛寺院为朝廷培养了大量的蒙古医师,政府又为寺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一种共赢的平衡点。

据上所述,清朝的蒙医制度有两种,一种是绰班处,一种是曼巴扎仓。无论是其中哪一种,都对蒙医制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在政府优厚政策的支持下,提供大量的经济辅助,兴建寺院,传播蒙医知识;同样,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清朝蒙医医学制度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医学学员们刻苦学习,勤勉努力,继承了蒙古医学的传统,扬长避短,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军。如此说来,清朝的蒙医医学制度的发展得益于各方支持逐渐成为时代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