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子长市涧峪岔镇努力把“千万工程”经验做法转化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立足资源禀赋,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多措并举,探索出一条适合本镇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立足资源禀赋,全面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涧峪岔镇是闻名陕北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陕北独一无二的“蚕桑之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结合镇情实际,确立了“阳山果、坝地桑、户种养、商兴镇”的产业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线两区四带”产业发展格局。一是打造一条旅游线路。围绕镇域内72处历史文化遗迹,深入挖掘“重耳”历史文化内涵,以“重耳主题公园、毛主席旧居、镇历史文化展室、天然石林、重耳养生谷、周家山民俗村、石窑台传统古村落、黄米山文创基地、万亩杏花海等为载体,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特色产业“四大板块”整合串联,精心打造“最美重耳川一日游”旅游线路。二是建好劳务输出区和商贸流通区。积极协调对接镇域内石油生产企业,推荐引导群众到各采油队务工,以转移劳动力来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涧峪岔镇紧靠横山、子洲的位置优势,提升改造镇区整体服务功能,提高镇区商贸流通和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横山、子州等周边经商人员到涧峪岔镇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带动群众增收,促进镇域经济发展。三是抓好四个产业带建设。立足镇情实际,依托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建成蚕桑、苹果、小杂粮种植和养殖四条产业带,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注重企业带动,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聚焦特色产业发展质效,通过引进优质农业企业,提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增强服务带动能力,着力做大规模、做强园区,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一是以“陕西省唯一的蚕桑现代农业园区和陕北最大的蚕桑示范基地”为依托,引进嘉沃、恒源等农业企业,按照“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建成郭家河千亩桑园基地、毛家河蚕桑现代园区,引进全自动养蚕设备和天然彩色茧新品种,提高了蚕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全镇桑园面积达1.2万亩,建成蚕桑科技示范点3个、蚕桑产品家庭作坊7个、小蚕共育室3处、联户养蚕室3处,新建蚕棚36座,年养蚕达2800张。二是依托镇域内种植小杂粮的传统习惯和适种环境,引进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整合以黄米山为中心的6个行政村的土地资源,引导74个村民小组参与种植小米、绿豆、红小豆等小杂粮,推动小杂粮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发展,先后开发了“黄米山石碾小米”“好婆姨传统老酱”“俊婆姨农家干菜”等特色品牌,极大带动了全镇小杂粮产业发展。目前,仅黄米山无公害小杂粮种植基地面积达8600亩,年产量1500余吨,产值近千万元。黄米山产业脱贫减贫案例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三是针对“谁来种地”的问题,2023年,成立全市首家跨村联营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全托管、半托管、单环节方式,开展“供、耕、种、管、收、售”六位一体服务,以服务全程化带动生产经营科技化、规模化发展。

三、坚持多措并举,打靓农业特色产业品牌

涧峪岔镇在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品牌的营销和产业链的延伸,从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充分利用涧峪岔黄土人文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子长蚕桑”“季隗公主”蚕丝被、“黄米山石碾小米”等产品品牌的文化内涵,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延伸产业链,促进可持续发展。强化“链式”思维,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做文章,推动以炬丰农业、蚕桑示范园为主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蚕桑方面,大力发展蚕丝被、保健枕、生态桑叶茶等蚕桑系列产品,在鼓励扶持散户做好传统养蚕的基础上,采取“党建引领、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深加工路子,提高产品附加值;小杂粮方面,通过引进炬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构建“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小杂粮经营体系,推动全镇小杂粮产业加快发展。三是培育“土专家”,提升产业水平。在黄米山、南家峁2个示范村建立“农民大课堂”,定期邀请致富能手和各方面专家人才向广大农户“传经送宝”,不仅要使他们“立志”“增智”,而且要达到“有技”“增能”。目前,累计培育出“土专家”18名,为全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网编|史建琴

来源|延安市乡村振兴局

© 子长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