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辛(富书专栏作者)

俗话讲“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师。”

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总会放在心上,深信不疑。

父母的话,往往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优秀的父母都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

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明媚的人生底色,这8句话,烂在肚子里也不要对孩子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看看谁谁家的孩子多优秀”

虽说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父母总是容易不自觉地表扬“别人家的孩子”。

从心理学角度讲,过度比较容易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降低。

同事红姐喜欢拿邻居家小姐姐给自己儿子做榜样,习惯性地跟自己家孩子说:

“你看隔壁的凡凡姐多自律,写作业、做家务样样都行,你再看看自己,每天写作业还要陪着。”

本想着让孩子学习榜样,可这样说就变成了“别人优秀,你差”。

结果,孩子不仅不想好好表现了,还一言不合就耍脾气。

总是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比较,孩子慢慢会形成“我不如别人”的心态。

父母无心地比较,会给孩子涂上不自信的底色。

这种自卑感一旦产生,很容易伴随孩子一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句话很俗,但是真理。

不拿别人作比较,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是父母要学会的第一件事。

“你再不听话,我就打你”

威胁,对孩子来说是最差的沟通方式,威胁成功了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威胁不成功,则会让孩子下一次变本加厉。

原本可以心平气和地说话,却一定要用威胁的口吻,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

因为害怕,而暂时听话,其实并没有让孩子明白在什么事儿上要怎么听话。

想起上次游乐场里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玩具堆旁玩耍,总是想拿别人手里的玩具来玩。

没一会儿听到那个妈妈跟儿子说,“你要再抢小朋友的玩具,你看我怎么打你。”

孩子听完马上就蔫巴了,自己也不玩了。

说白了,孩子光顾着怕了,但并没有明白在公共游乐场所里,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这个道理。

还有很多时候,父母说这样的话也是一时情急,想要震慑或者阻止孩子做什么事,并不会真的打孩子。

一旦孩子发现父母不过是说说而已,便会把这样的话当成耳旁风,更加放肆,这会使得未来的亲子关系更紧张。

想让孩子学会好好听话,父母得先做到好好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让孩子背负家长的期望,是他们成长路上最重的负担。

父母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要求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原本不想做的事情,也因为害怕伤了父母的心而不能拒绝。

在热播剧《小舍得》里,子悠的妈妈在鸡娃这件事上不遗余力。

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初中,用尽各种手段,剥夺孩子所有兴趣,更不允许孩子有任何课外时间,每每附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

为孩子好的初心已经不再,“都是为你好”不过是子悠妈妈来为自己行为辩护的一句口头禅。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会说这类话,因为“为你好”,所以“你要听从”。

当孩子把父母的期望当成指令去完成的时候,孩子内心的压力很大,一旦完不成会有很强的愧疚感。

带着愧疚感做事,只会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感受不到做这件事本身的乐趣。

做父母的,最不该让孩子产生的感受便是“一旦我做不好,就对不起妈妈/爸爸,他们就会对我失望。”

成年人的世界从不缺压力,所以,别让孩子从小就负重前行。

“如果你好好学习,就给你买……”

从心理学角度看,“交易式”的沟通方式,是一种短期行为,且动机的扭曲会误导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孩子仅仅为了得到当前的奖励,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忘记“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成长”。

表姐家是普通的工人家庭,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总是说:“你要是期末考前5名,就给你买一双球鞋。”“你要是考100分,就奖励你一套漫画书。”

表姐肯定是好意,想要激发孩子好好学习,可孩子认为“我给你考得好,你就要满足我的要求”,竟然跟表姐要一个最新款苹果手机。

表姐认为孩子不懂事,很生气,可这个局面本来就是表姐引导的结果。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当孩子离开父母的耳提面命,依然知道自己为何要学习,为何要终身学习,这才是父母给他的最大的成长奖励。

古语讲:“父母善导,子女善学。”

父母要学会正确地引导,子女才能更会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怎么这么笨啊”

在网上看到过一个问题:

被父母骂“你怎么这么没用,真笨”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一个网友扎心地回答:

“被骂笨会哭,但是哭又被骂没出息,后来被骂着骂着,就成了现在这个没用的样子。”

尽管网友已经长大,可以自我调侃,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作为孩子时候的伤痛还在。

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听到“你怎么这么笨”这句话时,已经在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了,认为自己是个“笨小孩”。

这种“贴标签”或者语言暗示的方式,是对他的一种否定,而这种否定又会被接受。

也就是说,他会接受自己“笨”,最终真的变成了父母口中那个样子。

很多时候大人觉得是一句玩笑,或是无心之语,可对孩子来说却会照盘全收。

特别是6岁以下的孩子会受到“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对父母的话深信不疑。

一句否定的话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十句鼓励也无法挽回。

引用一句法国的谚语:“父母最好的习惯,就是缄口慎言。”

我们都曾是孩子,所以请做我们期望的父母。

“你再打妹妹,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在二胎家庭是最伤人的话。

二胎家庭最难断的官司莫过于“偏心”,一句话说错了就容易伤了老大的心。

在综艺《想想办法吧》中,洪天明曾因为对待两个儿子“双标”上了热搜。

网友们纷纷表示太生气了,因为大儿子是哥哥的身份,就要总是受弟弟的欺负,还要被爸爸罚站。

“你要再欺负弟弟,我就不要你了”“你要再打妹妹,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只会加剧家庭内部矛盾。

首先,会让老大与老二之间生出嫌隙。

二胎家庭中两个孩子能否和谐相处,主要取决于父母说什么、做什么。

当父母说“再打妹妹,不要你了”这句话时,孩子会对妹妹产生敌对心理,认为妹妹抢走了爸妈的爱。

其次,父母以此为要挟,会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在一些社会调查中显示,“你要怎样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是孩子儿童时期最害怕听到的话。

孩子一旦听到“不要你了”,会产生一种“容易被放弃”的心理恐惧,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安全感,也影响亲子关系的和谐。

二胎家庭,不求一碗水端平,可慎言慎行,真的是父母的必修课。

“我对你太失望了”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孩子的行为则是父母教养引导的结果。

因此,不要轻易对自己的孩子说“失望”,不要因为一句话就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在电影《小孩不笨》中,孩子在四年级时会按照成绩被分成EM1、EM2及EM3三等,EM1是优等生,而EM3被称作是下等货色。

国宾是个非常有绘画天赋但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被分在了EM3班。

而她的妈妈对他寄予厚望,不想儿子也吃没文化的苦,便对国宾非常严厉。

在妈妈的严加管教下,国宾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当身边朋友的成绩都提高了,只有他还是差等生。

国宾害怕让妈妈失望,不想再做“下等货色”了,于是准备自杀。

当孩子听到父母说失望,就像是自己挂在悬崖上紧紧抓着别人等着被救赎时,却被人松开了手。

孩子一定是在跌跌撞撞中长大,而我们是孩子最信任的指引者,不要轻易说出放弃的话。

好的父母让孩子源自心底觉得安全,让孩子永远不必因做得不好而害怕和逃避。

不说失望,带着耐心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是父母的重要职责。

“我就不该生你养你”

“我就不该生你。”

“要不是因为生了你,我早就不跟你爸过了。”

“你看看你现在这样,真后悔当初生你。”

类似这样的话,不管是电视剧里还是生活里,总是能听到。

但殊不知,这样的话对孩子就像一颗炸弹,深深地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因为母亲重男轻女,从小受到冷落,一旦她为自己争取而顶撞母亲时,母亲便会说“我就不该生你。”

苏明玉是个要强的女孩子,所以她从小就想尽快远离那个家,尽快自己可以养活自己。

长大后,就算外表看起来变得再强,但内心因家庭造成的心灵缺口,却用一生的力气也无法弥补。

人都害怕被放弃,害怕自己是累赘,尤其是孩子。

所以,请千万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即便是随口说说。

《非暴力沟通》里说: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都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嘲讽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父母的话语,就像是孩子成长的土壤,是否受到滋养,取决于父母都说了什么。

所以,不要让“口无遮拦”成为伤害孩子的利剑。

如果我们自己是孩子时感受过语言暴力,那么在我们做父母后,请做那个“代际终结者”。

最富有的家庭永远不是给孩子积攒了多少金钱,而是给他铸造了一颗温暖强大的心脏。

愿我们慢慢学做合格的父母,陪伴孩子好好健康地长大。

作者简介:简辛,富书作者,一个坚信文字自带光明的明媚女子,深耕于文字领域八载,善于左脑理性思考,乐于右脑感受表达,一个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妈进化论,富书重磅推出第4本新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