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ol.136

夜 读

选本好书,让生活松弛有度

今天的职场人普遍感到压力重重、举步维艰。如果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来概述现代职场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虽然我们的大脑已然身处21世纪,但它仍保留着远古时期形成的习性,不适应现代的工作要求。解决之道在哪里?想要好好搞事业,第一步就是学会科学用脑,明白如何顺从而不是忤逆大脑的习性。了解大脑在职场上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容易做什么、不容易做什么,你会收获由此产生的奇妙效果。

本文摘录自《大脑喜欢这样工作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为什么是6万个世纪?进化生物学家说,人类的进化之旅始于600万到900万年前,那正是人类与黑猩猩分道扬镳的时候。从那时起,人类就沿着一条特殊的进化之路不断前行,这条路通往金碧辉煌的城市和繁缛复杂的所得税。

我们的现代文明是最近才出现的,正因如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趣却又令人不安的数字:在地球上度过的99.987%的时间里,人类这个特殊物种一直生活在由自然元素组成的环境中。我们强大又富有天赋的大脑是在有利于生命生存的草原上进化而来的,而不是在现代都市的交通拥堵中进化而来的。亲生命性认为,我们的文明还没有发展到足以摆脱进化的影响。因此,我们仍然对自然事物有偏好。

这里的一部分观点是经过检验的,我稍后会展示一些数据。在我描述这些观点时,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需要牢记,这一因素与某一类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有关。在我们600万到900万年的进化之旅中,出现过几个气候不稳定时期。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气候的不稳定性。我们必须变得对变化非常敏感才行。

令人惊讶的是,从大脑中微小的神经回路,我们就可以测量出这种敏感性。正如本书前言中提到的,每当你学到一些东西时,你就会重新连接一些神经回路。从字面上看,新连接形成,电路关系改变,神经回路就会相应地加强或减弱。甚至在你读这句话的时候,这一过程就在发生。

这种敏感性是大脑内置的、天生的。事实上,它是为适应能力提供动力的引擎,并且配备了一个奇怪的行为后果——无知。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对眼前这个世界知之甚少,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习这个世界里的一切。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敏感,那么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然后一命呜呼。

并非所有生物的学习曲线都是如此陡峭的。例如,角马宝宝在出生几小时后就可以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奔跑。人类则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才能在平整的、毫无挑战的地面上行走,而且,大多数人最初还是步履蹒跚。然而,我们活了下来,适应并且解决了大草原与险峻的东非大裂谷所造成的生存问题。而那些不够敏感、无法适应坦桑尼亚游戏场的生物很快就遭到了淘汰。

虽然人类进化出这种敏感性花费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利用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实验来观察这种由进化精心调整产生的敏感性。

让我们来看一下行为学家所说的“启动效应”(priming)。这里有一个经典的实验:首先,被试要阅读一些和攻击相关的词,然后再阅读或观看另一些材料,其中的人物表现出中性或模糊的行为。当研究人员要求被试评估这些中性行为时,被试没有选择中性词,而是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与攻击有关的词。这表明他们的大脑敏感到外部环境可以轻而易举地启动他们未来的反应。如果在启动时,用和善性相关的词代替攻击性相关的词,我们也会发现类似的变化,只是这次的结果是相反的,每个人都表现得很和善。

我们的大脑以如此荒谬的方式适应着外部环境,并且非常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正因如此,研究人员可以在短期内观察到这些适应性。

如果我们对周围环境敏感到别人只需要用三言两语就能改变我们的观点,那么,6万个世纪里一定发生过什么。如果你是威尔逊,你会怀疑其间必定发生了很多事情。现在,是时候揭秘“很多”究竟是多少了。

压力的作用机制

虽然威尔逊认为我们的大脑更喜欢自然事物,但是大脑也能够创造各方面都不符合自然性的现代城市。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是否强于塞伦盖蒂大草原带给我们的先天偏好呢?答案是“更强一点儿”。我们确实能够适应变化,但同时,我们也会把塞伦盖蒂大草原留下的一部分带在身边,多到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干扰和影响。有时,这种干扰和影响是让人非常痛苦的。

压力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在适当的情况下,压力反应是你内心那个狩猎-采集者的真朋友。当威胁出现时,比如,当一头狮子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的心脏会加速跳动,呼吸会变得急促,感官也会变得更敏锐。你的身体做了许多工作,目的是把血液泵进你的大腿,好让你能够全速逃离。这有时被称为战斗-逃跑反应

如果你在某人经历压力时窥视他的大脑,就会注意到有一个网络内的神经元异常活跃,这个网络被称为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这是一个神经网络联盟,当坏人来到你居住的镇上时,它可以监管你逃离的能力。你可以把被激活的突显网络想象成一个闪烁的红灯。这个网络负责发出信号,激发你对压力源的身体反应——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感官变敏锐。如果你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你还会注意到这种反应强度具有极强的个体性,因人而异。

有趣的是,我们的应激反应有天然的调节机制,它会问:“我现在能把自己关掉吗?”这个问题几乎在威胁引发应激反应时就被提出了。谁是其中最大的“刹车人”呢?那就是最初被招募来监督应激反应的压力激素!其中一种激素叫皮质醇,是负反馈循环中的一部分。一旦红色警报启动,皮质醇就会立即询问大脑何时可以关闭应激反应。皮质醇的询问在制造它的场所里就已经开始。

为什么大脑要时刻关心何时关闭应激反应呢?原因很简单:应激反应极其耗能,如果应激反应持续太久,系统就会有崩溃的危险。这就是为什么研究人员认为大多数应激反应的目的是解决短期问题。要么是狮子吃了你,要么是你从狮子身边跑开,这种威胁只会持续几分钟,而非几年。

正是在这点上,我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棘手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威胁可能持续许多年。在21世纪,我们可能会在讨厌的工作岗位上停留几十年,也可能会困在一个讨厌的关系中几十年。

即使你喜欢你的工作,有些任务的压力也可能大到让你的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受损,后者的损伤意味着你会总生病。你很容易就把应激反应系统逼得太过,而且不止一次,是一次又一次。然而,红灯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在紧急情况下亮一下,而不是为了持续闪烁几小时、几天乃至几年。

大脑中的红绿灯

这种重复的压力模式在现代生活中非常普遍,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当你的一天经常被那些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填满时,或者换句话说,当你有做不完的事情时,研究人员就会使用“角色超载”(role overload)一词来描述你的状态。“心理倦怠”(burnout)也是一个正式的术语,它是角色持续超载的后果,相当于你的大脑挥舞白旗投降,然后找一个角落好好痛哭了一场。在真正的心理倦怠中,这种痛哭会持续数年,真令人心碎。

角色超载和心理倦怠都属于一种被称为心理疲劳的体验。心理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有时也称为认知疲劳。当持续的压力使你筋疲力尽时,你胜任工作的能力就会严重下降,错误率会上升,旷工会变成家常便饭。你会变得喜怒无常,你的个性会对你遇到的每个人都造成钝性损伤。你患上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风险也会急剧增加。

心理疲劳的影响十分显著,研究人员甚至可以用无创成像技术在大脑中看到它。在这种成像中,你可以观察到大脑在崩溃前发生的状况:在大脑关闭前,额头后面的前额叶前部突然出现一个丑陋的大红点,这是活跃过度的标志。如果堪萨斯州在你的头骨里,那么这个丑陋的大红点看起来就像天气预报里多普勒雷达上最可怕的龙卷风警告。如果大红点持续存在的时间过长,持续的压力就会导致实质性的大脑损伤。杀死脑细胞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用于确保你人身安全的激素,而原因只是它们被逼迫到了超速状态。

这显然是一堆坏消息。有什么好消息吗?对于角色过载和心理倦怠,我们是否有解药呢?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描绘出大脑在心理疲劳残酷统治下的样子,他们是否也能描绘出大脑得到解放后的样子呢?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当大脑变得放松时,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几个现象,其中之一令人惊讶。首先,当人们平静下来时,许多原本用来调节压力的大脑区域便不再活跃,这几乎算不上什么新发现。但当大脑开始休息时,真正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某些相互联系的脑区突然变得相当活跃。这些区域构成了被称为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神经联合体,它们中的大部分区域就在你额头正后方的区域和大脑中部的区域,那里分别是内侧前额叶皮质和后扣带皮质。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你平静、放松,处于最被动的状态并且完全无事可做时,你的默认网络就会全面启动。而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你必须主动压制住它。平静放松时,默认网络会把你带入一种被称为间接注意(indirect attention)的状态,这是一种低唤醒状态,也被称为软入迷(soft fascination)。当你看着慢慢飘过天空的云朵或凝视水族馆里的游鱼时,就会有这种软入迷的慵懒感觉。你可能熟悉的是它更为人所知的名称——“心智游移”。

不管这种状态叫什么名字,其特点都是大脑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任何一个单一主题上。相反,大脑会受到默认网络的涣散性、催眠性、电节律性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默认网络了解得更加全面,研究人员注意到,一些被称为无任务反应的行为导致了人们能够产生特定类型的创造力和想法,这些行为现在被称为正向任务行为。我们将在后面看到,激发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盯着金鱼看。

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对那些依赖创造性产出的企业来说。当出现心理疲劳、压力过大、角色过载乃至心理倦怠时,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关闭突显网络闪烁的红灯来应对,而是要打开清新的绿灯,即激活默认网络,然后看着生命游弋而过。

点击书封,立即入手

「夜读好书」栏目往后将每日晚间更新,由编辑们从数百本经典书目中精选呈现。在纷繁的世界中,让好书陪你度过一段深邃、宁静的晚间时光。好书夜读,让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