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到了“金三银四”的春招关键期。据悉,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 1170万人!大批求职者纷纷铆足了劲儿想获得理想offer。

他们中,就有毕业后或辞职后gap、如今想重返职场的年轻人。只不过,重返职场的道路并不容易。

#gap后的年轻人发现工作不好找#、#为什么gap后找工作像坐过牢#、#职场为何排斥gap过的年轻人#等相关词条频频上热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gap原意是“停下再出发”,只不过,在其它国家,人们更注重“再出发”,将gap视为拓展自我的选择,是一种“再生产”视角

而对我们而言,gap则更关注“停下”,似乎与工作能力停滞、不稳定不适合工作等画上等号,是一种“损耗”视角

“gap这一年,你在做什么?”

“你后悔gap吗,如果没有gap的话,是不是机会就能多一点?”

“gap后重返职场,你还能适应吗?”

几乎每一个gap后重新求职的人,都会面对这些问题,有来自身边人的关心,也有如hr带着评判的目光。

像有hr,在得知求知者gap后就选择了已读不回,“不稳定,招了万一又离职了呢”。

在这个大环境下,那些在入职场前选择gap、以及离开职场去gap的人是如何做出这个决定的?gap在看似光鲜自由背后,真实过程是怎样?

他们后悔过gap吗?那些gap后依旧坦然的人,究竟是怎么规划gap的、怀着怎样的心态?

01

gap后收不到一个面试通知:职场似乎真的不欢迎gap过的人

此前,“一生不被允许gap year的中国人”“无法被写进简历的人生不值得过”等相关话题已经多次冲上热搜,gap在人们心中已经由自由的旷野,变为束缚的牢笼

李毅是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本来这个专业并不难就业,但他就读期间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计算机,所以毕业后找了一份其他行业的工作。

可还没等到他开展自己的理想抱负,现实就给他好好“上了一课”,工作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可以和不同的人交流,能到不同的角落观察,而是需要从早到晚地待在昏暗的格子间中完成琐碎的工作,连窗外的天气如何都无从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仅仅工作了一年,他就选择了gap。和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松弛gap生活不同,李毅的gap有着明确的目标:“考公务员”,因此也有着清晰的日程规划。

起初,gap的焦虑还能被规律的备考冲淡一些,但在考试失败后,更多的迷茫和紧张如潮水般向他涌去。

他只能广投简历,也不管工作是否与自己不喜欢的计算机相关,但结果大都是已读不回。好不容易参加一次面试,却被问及“空着的一年你做了什么”,他老实回答“考公务员”,之后就被担心他入职后还会跳槽去当公务员的面试官拒绝了。

而与李毅不同,张梦的gap基调是松弛的,“休息”就是她的gap目标。

七年前,她28岁,每天在繁忙工作中忙得连轴转,心中紧绷的弦让她身心俱疲。后来,母亲生病,她请假回家照顾,之后便开启了gap生活。

gap的一年里,她可以自由地安排时间,在白天睡觉,在傍晚散步,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工作时的她永远无法做到的,所以她重拾起了对生活的感知力:公园花草的四季变化、人行道上蹒跚学步的孩童、辫子随风飞扬的骑车女孩……这一切都让她稳定、松弛而幸福。

可也正是在这短短一年里,就业市场发生了巨变,一年后,当她想要重新回到职场,毕业于国内顶尖高校且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她,却收不到一个面试通知。

最后,还是一个在大厂工作的朋友帮忙内推,她才获得了唯一一次面试机会。张梦很珍惜这一机会,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没想到,面试官的一个问题就将她的“盔甲”击破:

“你gap了这么久,能适应公司的工作强度吗?怎么计划保证自己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最后张梦遗憾地失去了这次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毅和张梦,一个工作不久就gap,一个工作了一段时间gap;一个有明确目的,一个松弛自在;

但都逃不过再就业的困难,毕竟公司需要有对员工稳定性、员工工作能力和心态的考量。

职场不欢迎gap过的人,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现实。

当陷于在手机那头,苦苦等待招聘软件消息声响起;

当发现gap这件事真来到自己身上时,远没有看到的那般光鲜;

当gap了一年,像被贴上了“坐过十年牢”的标签;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gap?那些gap后获得收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规划gap生活的,怀抱怎样的gap心态?

02

gap后,他们没那么光鲜但也收获良多

如上文所说,在当下的职场环境中,主动选择gap无异于逆社会主流而行,但有人也真正从gap中收获良多。

李里就是其中一员。

在去年年初他因病gap。起初他也比较迷茫,因为这段gap并不在他的预期内,但却让他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第一个收获便是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生物钟的工作节奏,既提升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身体健康;

另一个收获则是“学会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工作”,之前的他习惯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里深耕;

但gap后他愿意去了解更多行业,也会开始在求职时考虑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和稳定性等更多的因素。

还有一个收获更为关键,那就是打破了他在大学毕业时的“职业宏图”,不再好高骛远,而是珍惜每一个机会,慢慢地积攒经验。(小红书@尤里关)

前媒体人老姜也类似。在《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一书中,老姜就坦言“gap是一次自我进化的好机会”。

Gap前,他有过两份工作,一个是做新媒体运营,成功将账号运营到榜上排名前十,另一份工作是在互联网大厂,但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渐渐丧失了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所以临近30岁的他选择了离职gap。

gap后,他去往各地旅行,见到了未曾看见的景色,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gap有着“随机性的魅力”。

当然,魅力的获得也想要一些成本,或者说是代价。老姜坦言这段时间会有心理和现实的双重考验。

心理上,原来由上下班制定的时钟停止行走,整个人很容易陷入迷茫与空虚;现实层面,因为钱“只进不出”,所以gap一段时间后,他精打细算的能力越来越强:纸巾、菜等都会多方比价后购买,一年多的时间没怎么买过新衣服,利用购物平台的会员积分兑东西……

不过,总的来说,他依旧觉得自己在gap的旅程中得大于失。

在社会时钟催促下的年轻人,紧密连接着“学生-打工人”的身份,在这样“不喘一口气”的日程中,的确容易将评价自我的标准全部放给社会和他人。

学习的时候,我们靠分数来证明自己的优秀;工作了,则是靠升职加薪来证明,可当这些东西都没有了的时候,你可否找到新的评价标准?

外界评价所带来的安全感是非常虚妄的,而且时代的变化发生快:

曾经最受欢迎的工作选择是进外企,四大、宝洁、联合利华等等;

后来,最受欢迎的选择是进互联网大厂了;

再到最近两年,最受欢迎的又是事业单位公务员等。

所以我们或许需要对外界评价祛魅,不要靠外界评价定义自己的价值,而是拿回自己的主体性,你自己就是判官,仔细思考自己在这个社会分工体系里是如何产生价值的。

03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Gap?

GAP原本对应的是西方国家的学生,在毕业前腾出时间、去探索生活,这叫做gap year(间隔年)。

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长年鼓励学生Gap Year,甚至还成立了专门的相关项目。

GAP这个选择是中性的,区别的是,我们是否结合自身情况,想清楚出于何种原因、又是如何规划gap、过程中怀着何种心态。

就像前面说到的老姜,在决定gap时他就认真考虑了自己的综合能力,之后也认为gap不是能够实现自我的唯一方式。

其实早在第一份媒体工作结束时,他就考虑过gap,但是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而且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所以他才选择到互联网大厂,几年后,他攒够了金钱和信心,才开始了自己的gap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gap结束后,他诚恳地说:“也不是非要辞职才能活出自我”

就像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关于GAP的解读也可以有百种:

Gap是一次自我进化的好机会,是一场和自己对话的漫长修行,是一趟找到自我的旅程,是一种方法,激发自己其他面、打开自己新可能的方法;

也可以是单纯的主动休息,或者有方向的拓展自我充电等等。

关于Gap这件事,更多的是和自己的对话。通过这个过程,把自己了解得更清楚,从而会更有力量。

最关键的是,不要因为内心也并不认可哪条路是唯一的出路,但由于被体面、被父母的期待、被周边人的看法、被主流评价标准等等所裹挟、不得不说服自己这或许的确是现阶段的最优解。

最后,想和各位父母聊几句。作为父母的我们,在面对孩子的gap选择时,不必先入为主地觉得孩子是在“逃避”,觉得这是件羞耻丢人的事。

可以多和孩子好好聊聊,了解清楚孩子想要gap的原因,再给出自己的意见——只是意见,而不是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所有观点。

如此当孩子小时候看到海,套着游泳圈奋力游出去,等回过神来,已经看不到岸在哪边;

而长大后面对暂时无岸可上的迷茫,盯着船尾浪花劈开海面,却已不觉得害怕。

参考:

[1]视觉志: 为什么国内没有真正的gap year?

[2]36氪: 职场不接受Gap Year

[3]威尔王、Nolan、文元:《又是不想上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