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临近大结局的《追风者》迎来了它的热度破万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节前电视剧鹰眼对总制片人的专访中,张书维还聊到了关于剧集热度的问题,彼时《追风者》刚刚突破9700,大家对于最终剧集是否能冲刺上10000都抱有很大的期待。

“我们很清楚在热度突破9500后每100点都是很艰难的。《追风者》确实已经拥有了很高的观众基数了,接下来到底如何破圈,继续拥有更多的观众都是有难度的。”

民国密战、金融视角,对于一个全新的近代史取材切口,《追风者》的原创既是勇敢的也是充满野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真诚的作品会得到观众更深层的回应。

在社交媒体上,很多观众提到因为《追风者》重新翻看了曾经的历史课本,当时的文字突然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跟随《追风者》中的魏若来,和近乎重现的金融世界,观众看懂了什么是妥协派、什么是官僚资本对积贫积弱国家的侵蚀。

用网友的话来说,书里的一行字拍成了38集的故事,而历史,其实也曾是过去人的真实的一生。

六年打磨,《追风者》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和类型化的叙事成就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制片人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人物,考虑到周期与成本,往往需要取舍的艺术。但在张书维的思考中,讨论到更多的则是不妥协,所有画面内的一切,不糊弄。

“创作真实的、有诚意的作品才是我们团队一以贯之的理想。”

六年磨剑,追风者的小切口大时代

六年前,张书维团队收到了几集初版的《追风者》剧本,那时候这部戏还叫《光明之路》。

以密战为类型,金融做题材,张书维和团队觉得这不仅是一个新颖的题材,也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始。面对原创剧本的挑战,主创团队也选择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内容和细节。

剪辑指导曹伟杰、美术指导吴嘉葵、造型指导马德帆也分别参与过《让子弹飞》《1921》以及《白鹿原》等年代大剧,摄影指导周文操此前也曾掌机《不虚此行》《交换人生》等剧。精良的主创班底为《追风者》带来了绝对的品质保障。

摄影师出身的姚晓峰导演曾执导《唐山大地震》《大丈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多类型作品。作为多次合作的老搭档,在张书维眼中,导演作为整个项目的掌舵人,赋予了这部戏情感以及角色的信仰与命运。

题材创作严谨,人物反复抛光打磨,《追风者》才有了如今叫好又叫座的成色。

以魏若来作为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缩影,《追风者》本身也暗含着由小到大的三重立意。既是魏若来初入职场的成长之路,也复现了曾经历史上真实的积贫积弱与官僚贪腐,更是以魏若来、沈近真、沈图南不同信仰、不同觉醒阶段的艰难蜕变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小人物到大时代,选择这样一个故事,张书维在制片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典型的问题在于,由于故事的复杂性和题材的特殊性,从七宝街到央行,从大上海到江西红色根据地,《追风者》大大小小的场景共有600多个。

不同于家庭剧亦或者职业剧聚焦主场景的特点,《追风者》几乎没有所谓的主场景,但从戏剧动力本身出发,《追风者》的每一个场景又一样至关重要。

但是有哪一个场景能敷衍了事呢?张书维的答案是,没有一个场景可以糊弄。举例来说,从故事前期魏若来求职记出发,入职员工参观央行的景或许使用的频次并不高,但从人物的成长起点来说,央行是魏若来的梦想,也是他最初实现抱负的地方。

“魏若来怀揣着对央行巨大崇拜来到这里,如果这个景做的不好,他梦想的建立就坍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持对观众、观众视角的尊重,《追风者》在每个场景的细节上都下足了工夫。好的故事只示不说,张书维一直强调她不喜欢太过依赖台词的叙事,所以在场景的呈现度上她和团队会坚持做到最好。

身临其境,与画面相关的一切不做妥协

早在演员试戏的时候,张书维就反对将人物的服装形象往谍偶的方向贴靠。崭新的衣服,新潮的穿搭既不能帮助观众入戏,也很难让演员真正相信角色的鲜活度。

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让曾经的民国风貌还原,让角色像是活在这么一个年代。剧组面对的一个关键的细节点就是做旧。

张书维提到,在片场导演经常提到的一个点就是演员包括群演的衣服还不够旧。为了更贴合那个战火连天、物资紧缺的社会背景,剧组的服装尤其是魏若来的衣服,服装老师都会一层层把新料子刷烂,让这些衣服起球起毛边。

所以当魏若来这样一个小江西从七宝的巷弄中走出来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拮据的讨生活的形象,面对央行的面试机会,他是急切的,也是局促的。这样的出场可能不符合常规意义上的帅,但人物的心理和状态不言自明。

除了人物本身,《追风者》在场景的设计上也下足了功夫、当魏若来提着半刀肉走过潮湿又透着阳光的七宝老街,街坊间蒸腾着水汽,观众一瞬间也像是穿越回了同一个时代。张书维提到,为了营造七宝老街的真实感,团队甚至真的在街坊间养起了鸡鸭。

移步换景,也是移步移情,在张书维眼里七宝老街虽然穷困,但内心温暖,魏若来在这里的日子也是平凡而幸福的。小到七宝街上挂出的腊肉,大到重新搭建央行内景,张书维认为只有把这些铺排做足,当剧情推进到七宝街的分崩离析、家破人亡,观众才会真正深度的共情,为她们的离开而难过。

台词的堆砌永远苍白,只有将场景内的一切磨到最细,才能让所有人身临其境。

场景服务于故事,也服务于演员本身。当演员真正泡在景中,角色才能有所滋养,生长出生命力。

张书维回忆起剧组的日常,王一博和王阳两位穿着衬衣披着西装坐在片场外聊天,他们坐在门外,恍惚之间张书维像是看到了时空的交叠,魏若来、沈图南真实的存在着。也正是沉浸的场景、有血肉的角色,让演员身在其中真听真看真感受,角色的演绎才能相辅相成、自然流淌。

故事是诗意的,制片调度和预算管理却是一种绝对的专业和理性。在成本、周期和内容的平衡之间,张书维有自己的制片优先级。在她看来,制片人必须清楚什么是最重要的,其次重要的,以及可以为之妥协的。例如场景,它为人服务、为故事服务,就是不可省去成本的部分。

“画面外的部分比如转场、车辆,我可以用更为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所有画面内的部分,绝不糊弄。”

长出血肉,角色与演员的双向成就

此次在《追风者》中,王一博、李沁、王阳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表演气质。谈及选角,张书维表示在《追风者》中她更希望魏若来是一个信仰蜕变的小人物形象,王一博此前在《无名》中也曾饰演冷峻、肃杀的双重身份,那么这一次她也希望《追风者》中的王一博是一个职场小白、不断成长的小人物。

而关于李沁饰演的沈近真。剧组在选角时,也有意识的选择了相较于魏若来更年长一点的形象。“相较于魏若来,沈近真应该是个更成熟的革命战士”。而关于此次李沁的表演,无论是双重角色的反差感还是角色对于信仰的坚韧感,李沁的表演都可圈可点。

此外,关于沈图南这一角色,有别于以往密战片中更为官僚气、爹系的角色设定。受过德国教育的沈图南则更具一种干练的经营范,张书维表示,从一开始王阳就是这一角色形象的不二之选。而对比此前王阳在《叛逆者》中饰演的狠辣角色陈默群,此次王阳对于沈图南的塑造也更具反差。

张书维表示,好的角色除了贴脸,其实还需要有再度创作的打磨。

完成选角后,《追风者》也在根据演员自身不同的特质进一步对角色的设定进行调优与适配,比如适当削减魏若来开局的高光点,让角色回归普通人,又或者调整人物的情感关系。最终,角色与演员的双向奔赴,才成就了《追风者》中自洽、自然又细腻的情感表达。

除此之外,在聊到人物情感关系的调整,张书维也回应了近期网上观众对于“若隐若现”感情线的讨论。

其实早在初版的剧本中,牛春苗、魏若来、沈近真之间存在着一种三角的情感关系。但在最后的剧本打磨中,团队认为,这样的三角关系以及女人间的争风吃醋会很大程度削弱魏若来角色的美好,所以最终这条感情线变得更为微妙而隐形。

“我们希望戏中的女性角色都是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同样的,我们也希望魏若来选择加入共产党是追寻信仰的过程,而不是基于爱情。”

看腻了密战剧中因为感情而选择信仰的设定,张书维认为真正发自内心的、思维层面的交流与成长,才能更显出角色的女性力量。

守住长剧基本盘,守住诚意的表达

在专访的最后,张书维聊到了关于她以及背后的启蒙影业。

在《追风者》之前,启蒙影业更多深耕在都市现实题材。

《追风者》之后,启蒙影业也在更为积极地涉猎多种题材。在待播剧中,启蒙影业也开始切入严肃文学改编的赛道,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北上》取材于运河文化,以大河奔流为引子,讲述了花街少年的奋进故事。

另一部IP改编作品《微暗之火》,以杀夫案为事件核心,以一种独特的诗歌叙事讲述关于情感和女性生存困境的故事。

除了待播剧集,保持小步快跑的启蒙影业还有十余部IP正在孵化阶段。

或聚焦在一座城,或聚焦在传统工艺,启蒙影业在题材开发上也更加重视文化底蕴的影视化表达。包括《仪凤之门》《乾隆百工局》《一纸千金》《小船三年又三年》《重新长大》在内,启蒙影业力图通过新的题材切口,为用户带来新观感。

张书维表示,目前启蒙影业的核心团队规模在30人上下,包含项目孵化、制作品控以及影视宣发。作为一家以女性成员占比为主的内容公司,启蒙影业在内容的叙事与风格上也更为贴合当下的女性意识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用新视角、新题材为观众带来更多像《追风者》一样可以入戏、值得回味的精品佳作。

“我们是一群对行业抱有巨大热爱的志同道合的人,我们有很好的导演、制片、宣发团队。我也希望每一项对于最终的内容而言都是加分项。”

在张书维的规划中,未来长剧集依旧是公司的主赛道,启蒙影业也会加速挖掘更多有潜力的新人导演和编剧,并在短剧形态上有所试水。

成立于2016年,启蒙影业也走到了属于自己的第八年。相比于“小而美”这一说法,张书维现在更愿意表达的是,坚持做一家深耕内容的制作公司。基于这个目标,团队不追求绝对的量产,但希望真诚地创作有意义的内容。

一以贯之,做有诚意的表达、普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