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造车、27分钟5万辆大定,小米汽车刷新了业界记录。国产汽车再添新力量,新能源市场的巨大潜力可见一斑。

图源:小米汽车官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1465.3万辆,同比增长35.4%。 国内市场销量为949.5万辆、占比高达64.8%,与国乒相似,夺冠只是基操。 而美国市场294.8万辆、欧洲市场146.8万辆的销量,加起来不到我国一半。 以动力电池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格局逐渐固化,欧美传统车企的困境与国足一样,“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

龙年伊始,车市风云参数图片)突变,欧美国家从政府到车企接连宣布缩减或推迟电动汽车计划。 一时间,“欧美不玩了”、“中国押错宝”等言论甚嚣尘上,“电动车骗局”的观点也有拥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举“碳中和”大旗的欧美不再聚焦于电动汽车,把目光转向燃油车和氢能源,这对于我国新能源发展有何影响?“多线操作”的成都,是否迎来赶超北上广的“风口”?

欧美车企:不得不缓,不得不换

欧美眼中的 “小甜甜”,何以一朝成为“牛夫人”?

1992年-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欧洲气候法》、“减碳55计划”、《欧洲绿色协议》等公约或法规陆续签订, 全球车企进入碳中和时代。 在 2020年超越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销售区域后,欧洲各国燃油车禁售年限陆续公布。对于发展中国家 而言 ,发展经济兼顾环保 虽 存在诸多困难,但责无旁贷,我国在 2020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明确提出了2030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作为减排重点之一,汽车需要顺应时代。早在 1991年,通用就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EV-1,2003年特斯拉汽车成立,2008年首台车开始交付。奥巴马政府规定,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可享受2500-7500美元税收减免,制造商也可得到补贴;2013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制定了2020年本土100万辆电动车保有量的目标......

在国际环保举措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上,欧美长期充当主导者角色,也想凭借新能源产业先发占得全球产业 新 高地,复制计算机、互联网、半导体等主宰全球的成功案例,抓住 “风口”。然而筹措多时却一朝转变,是南墙太硬还是另辟蹊径?

从措辞看,欧美暂缓的是 “电动车”计划,并非针对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比如氢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ixabay

如果以车型而论,去年特斯拉总销量181万辆,是全球纯电车型销冠; 加上混动,销量超300万辆的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从表面看,欧美暂缓推进汽车电动化似乎伤敌一千自伤八百,但事实并非如此。 2023年总销量924万辆的大众,其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7万辆,占比不足一成; 奔驰、宝马、奥迪分别为24万辆、33万辆、17.8万辆,福特仅16.5万辆,通用暂时只有上半年19万辆的数据。

相比特斯拉一枝独秀,其他欧美车企在新能源赛道的表现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再看国产品牌,比亚迪302万辆蝉联全球新能源销冠,且首次跻身全球厂商总销量前十; 吉利48.7万辆、广汽埃安48万辆、长安新能源47万辆,理想37.6万辆、长城26.15万辆......单看数据,并未彻底甩开欧美车企,但看发展阶段,国产品牌只是处于开拓全球市场初期,而欧美车企几十年来早已建立全球销售、供应链体系; 再看势头,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国产新能源汽车不只是“窝里横”,国际竞争力也与日俱增。

在以动力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赛道,我国整车销量占优的背后是技术和产业链的全面领先。 以动力电池出货量为例,截至2023年底,全球前十国产占三,宁王、比亚迪、孚能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过半。 比亚迪“技术突围”在前,“三电自研”成为国产主流厂商基操,技术上国产品牌们自给自足绰绰有余之后,在产业链上的位置越发重要。

不难看出,欧美车企输掉的不只是销量,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 去年初开启车市价格战的是当时毛利率业界第一的特斯拉,但今年掀起更猛价格战的,是毛利率升至23.02%的比亚迪。 在规模化降本的经济效应下,欧美车企开始集体失守。

种种迹象表明,欧美在动力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赛道难以赶超中国,本土市场“沦陷”只是时间问题。作为欧美心中的“小甜甜”,电动汽车只能成为失宠的“牛夫人”。至于电动化何时重新成为欧美主旋律,也需看其发展程度、条件,毕竟欧美并非无牌可打。

对欧美而言,调头发展潜力股“紫霞”——氢能源汽车、重新重视绩优股“晶晶”——燃油车,是目前更有性价比的策略: 一边是燃料电池为基础的蓝海,一边是“优势在我”的红海,皆非中国车企“主场”。

成都:“多线操作”应对“浑水”

虽然我国本土市场庞大,但欧美此举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仍会产生一定影响。

首先,国产汽车正走在扩张海外的关键节点,欧美政府在汽车发展路径上反复横跳存在一定干扰。 这将考验我国各大制造重镇的“多线操作”能力。 从汽车保有量、消费习惯、新领域技术及产业布局等角度看,成都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公安部数据,截至去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2041万辆,占总量6.07%,工信部数据显示,同期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1.6%。 燃油车保有量、销量占主要比重的情况仍会持续较长时间。 换言之,燃油车产业链、用户、后市场等仍是车市经济流动的“主力”,这正是深耕多年燃油赛道的欧美车企优势所在; 氢能源以及合成燃料领域配套和产业发展,大力布局的国家相对少,暂无遥遥领先者,这更符合欧美“稳固基础”、“另立山头”的需求。

截至于2023年9月,成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7.4万辆,占总量不足一成。 成都“油强电弱”的现象与欧美类似,不同点在于,成都对于推广以动力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汽车态度依然积极,去年产量达8万辆,对比2022年的4万辆实现翻倍式增长。 但客观而言,成都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市场拓展需要更多时间。

成都目前人口数量达2140.3万人,汽车保有量超630万辆,无论是后市场还是将来换购的老车主、潜在新车主数量均属国内前列。 制造端,尽管全年产量达到83.6万辆,但最大的两家链主企业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电气化转型不顺利,仍以燃油车型为主,后者ID系产线并不在成都; 而购买端,本地汽车类零售额去年同比增长了8.3%。

概括地说,成都汽车产销两旺、本地市场巨大,这是优势。 即便将来出口扩张遇阻,也有本地及就近辐射区域的强大“消化”能力,为本地产业链缓解压力,有助于增加“圈链”成型效率,高效率形成规模化效应以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pixabay

但从另一角度看待,成都新能源汽车推广效果很难追得上限牌的北、上,以及比亚迪总部所在的深圳。欧美按下“暂缓”键,意味着政府补贴、政策助推等方面将迎来批量化减弱甚至取消,新能源汽车在欧美市场销路必将受到影响。这一情况或许并不利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歌猛进的深圳,但受用于整车制造及产业链仍在燃油主线上的成都。

以燃油车为基底再将发展重点切换至氢能源赛道,欧美的路径似乎暗合成都现状。

成都电力、天然气等资源丰富,制氢“原材料”充足;打造“12公里加氢网”的目标也走在世界前列;对加氢站建设运营最高补贴1500万元,绿电制氢低至1.5角-2角/千瓦时电费,政策扶持力度强;目前,已汇聚东方电气、亿华通动力、新研氢能源科技、泰坦弘正科技等氢燃料电池一流企业,在空冷板燃料电池堆的质量功率、水冷金属极板电堆体积功率密度等方面已处全球先进水平。

如果氢能源汽车成为主流,届时成都也有相当准备。

欧美车企主力产品是燃油车,在其进入的所有国家皆同;我国车企就现状而言实现“弯道超车”的只有动力电池为基础的新能源汽车,但主要市场为国内。国内汽车产业在继续投入的同时,需要更为均衡的调整。

以成都为例,即可见北上广一斑。相比成都,一汽、北汽、上汽、广汽等产销主力所在地区,无疑更具产业规模优势,同时在氢能源、合成燃料等新领域产业布局的能级优势;以成都为例,也可预见其他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将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结合自身优势、调整发展路径。

面对搅浑的水,只有时间才能清澈。在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未普及、氢能源刚起步、合成燃料成本暂时居高的等技术因素下,谁最终接棒燃油车暂未可知;在欧美为主导的燃油车市场仍是出货量主力现阶段,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需要再储备一条弯道超车的“备用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