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衣冰曾担任北京军区的司令员,还在1988年被授予过中将军衔,是共和国历史上带兵打仗的一位响当当的大人物。

他以主导过我国军史上最大规模的军演“华北大演习”而闻名,同时也是国庆35周年阅兵的总导演和指挥员之一。

在私人生活方面,他还和另一位重要的中央领导万里委员长是亲家。

周衣冰一生经历丰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后世有不少记录,方便我们了解这样一位老一辈军事家的多样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老战士

周衣冰自幼家贫,十几岁就参军加入了抗战,成为了一名小八路。

一路走来,他一身热血,不怕战斗,参加过济南、淮海等多个地区的战役,也从一个小兵不断进阶,慢慢成长为了师长、参谋长和军长等。

1946年,他担任淮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总队的队长,在和国民党军队战斗的过程中,右腿膝盖受伤,流了很多的血,走路都成了难题。

当时,部队里缺医少药,周衣冰的腿伤很快就化了脓,甚至长出了蛆。

卫生员在看过之后,本来是建议他将腿锯掉的,但他坚持不让,说没有了腿还怎么骑马打仗,最后自己用土方子,让人从老乡那里找来了高度的烧酒杀菌,结果竟然让腿伤奇迹般地愈合了。

说起自己这些战场上的经历,周衣冰总是感慨万千。

他对女儿们讲,自己在枪林弹雨中能活下来,已经是万幸,他身边牺牲的战友前前后后多达十七位,每每想起他们,心里总是十分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生死感悟,他总是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觉得这样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在和平年代,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那便是去爬山,以此消磨闲暇时间,也锻炼自己的身心和意志,还有人因此称呼他为“青山恋者”。

1975年,他到北京军区工作之后,一直都住在山麓上,还在军区大院的官兵们中间发起了一场登山运动,很多人都跟随着他的脚步开始爬山了。

他总是早上五点钟的时候就起床了,背上背着一个熊猫牌的半导体出门,冬天的时候还要戴上手电筒。

别人都说,他的登山活动像是钟表一样准确。他自己则说,自己的健康是和登山的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右腿受过伤,对他爬山是很有影响的。因为腿部不容易弯曲,他上山变得相当吃力,下山就更不容易了,遇到雨雪天气,很容易打滑,也常常因此导致摔伤。

家人们看到他这个样子,都为他感到担心,他自己却是无所谓的样子,照爬不误。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他最后活动到了95岁。如此高寿,正也得益于这样的运动习惯。

两次重任

周衣冰会接下华北大演习的任务,是得到了小平同志的授意。

当时拟定的方案有三个,规模从大到小,最大的涉及10万人以上,最小的则只想搞搞图上作业,最后三个方案都交给了小平同志拍板,确定的便是规模最大的那个方案。

小平同志的意思是,大规模的军演他们已经很久没做了,规模大可以给士兵们打打气,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战水平。

他有意好好训练一下部队,觉得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但也提醒周衣冰要懂得节约,不要透支了。

任务方案敲定之后,周衣冰的心里也是很兴奋的,毕竟这样的军演规模是创纪录,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演习地点也是由周衣冰他们这些军官自己敲定,不像过去是由机关干部选。

最后,他们是定下来了4个演习场和参观点,视野都比较开阔,足够保证大规模演习的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演习持续了4天时间,每天3个小时,小平同志尽管已经77岁高龄了,但还是每天都到场观看。

他在现场比较少说话,但是看到高潮处的时候,便会时不时地鼓掌。

演习动的都是真刀真枪,4天的大阵仗,有部长和副总理看完后还担心,会不会搞出人员伤亡,汇报上来的信息则是一个伤亡都没有,演习进行得很顺利。

演习结束之后,便是阅兵式了。小平同志对阅兵有交代,觉得不能小看,这能促进军民关系,也能培养部队作风,更不能说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就不搞了。

他还说,军队和人民离得太远了,人民不知道军队在做什么,这样不是很好。

阅兵之后,小平同志还做了讲话,提了军队建设的目标,为周衣冰指挥的这次的军队演习做了一个圆满的收尾,肯定他这次活动办得成功。

后人评价这次军演,认为其开启了解放军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的历史进程,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周衣冰在其中的历史功绩不能轻易忘记。

正是有了这次演习的成功,周衣冰才能在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中再度担当大任。

他负责的是具体筹划的工作,对这次阅兵式同样很是上心,在汇报方案的时候能够脱稿讲,解释得还很清楚。

他说,要想把阅兵式办好,就要有一流的组织领导水平。

当时,他们设立的是一套天地一体的立体阅兵方案,地上的方阵和空中的队列紧密配合,还和天安门的整体布局搭配在了一起,设计上花费了很多的心思。

周衣冰将阅兵式上的这些细节都牢牢记在了心里面,2009年回忆起来的时候还历历在目。

这次的阅兵式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剧烈的反响,人们都赞扬解放军在这次活动中展现出来的军事成就和精神风貌。

在我国,阅兵是很传统的军事仪式,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了,从春秋时期一直到清朝,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建国之后,党和人民政府也都很重视阅兵,在59年之前一共举行过11次国庆阅兵,之后才被当做是“形式主义”的东西被暂时地取消了。

改革开放之后,阅兵式重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既是对军事传统的恢复,也响应着国内改革的大环境。

中央领导们重视,人们群众们也乐于看到,周衣冰能将这次的阅兵活动再次筹办、执行好,响应了大家的期待,体现了他的能力,也再度证明了他的历史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门亲事

在家庭生活方面,周衣冰较为人称道的一点便是他的女儿周晓芳和万里委员长的第五个儿子万晓武结成的一门亲事。他们两家人也因此私交更近一步。

周衣冰和万里是旧相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万里尚在安徽担任第一书记,他就曾带着一家人去西山的北京军区大院看望周衣冰。

万里还在五十年代的时候担任过北京市的常务副市长,北京的军区大院便是他和当时的军区司令员杨勇上将这些人一起做的勘查规划,最后建造起来的。

在国庆35周年的阅兵式中,周衣冰和万里也有着紧密的配合。彼时,万里是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领导小组的组长,他在中南海召开了会议,做了成立阅兵领导小组的决定。

小组组长是总参谋长杨得志,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担任总指挥,而参谋长周衣冰则是副总指挥。

这次阅兵的成功,得益于周、万二人的“协力作战”。一个总体把关,一个做具体的工作。

让海陆空三军、人民武装警察和民兵都参加阅兵便是出自万里的指示。

他还表示,这次的阅兵一定要搞好,一个是可以鼓舞士气,另一个则能扩大国际上的影响力。

因为工作和生活上的诸多联系,万里的儿子万伯翱也得以与周衣冰一家人走得很近。

在他眼中,周衣冰就是那位最亲切的周叔叔。在得知周衣冰离世的消息后,他专程从山东老家赶到了北京的军区大院去吊唁这位老伯父。

万伯翱记录过周衣冰的丧事现场,没有什么奢华的布置,一切从简,甚至连灵堂也没有,他本人和家人都不太愿意大操大办。

他去吊唁的时候,是同自己的弟弟,也是周衣冰的女婿万晓武一同过去的,专程送了一个大花圈过去,摆在了周衣冰遗像旁边。

周家的子孙也都很怀念这位老者,个个眼中有泪,想起他生前的音容相貌和军人打扮,情难自禁。

周老生前的为人处世给子女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也在他身上收获很多。

比如,周老在自己的运动习惯中就有很多感悟,经常告诫晚辈要心静、体动,建议和他一样,多爬爬山。

他还说,要积极地工作,也要积极地休息,做工作和爬山是有相似之处的,都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不停歇,不息止。

在晚辈的眼中,周老身体硬朗,有着旺盛的工作劲头,也有着顽强的生命意志,这实在得益于他专注爬山运动的好习惯。

回顾周老的一生,有人说他是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同时也钦佩他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精神品格。

不管他肩膀上扛着多么重的担子,都能以平常心去应对,坚守自己的革命信仰。

后辈们感慨他的人生故事,都愿意学习他这种精神,想像他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勇于攀登,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