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个晴朗的周末,家住重庆市渝北区龙山街道天竺路社区的小思早早地起床,穿上石妈妈买的漂亮衣服,开心地坐在门口等着石妈妈来接她去园博园看樱花。“石妈妈和弟弟经常陪我出去玩,放风筝、学游泳、去野餐,还带我烫火锅。他们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小思秀气的眼睛笑得眯了起来。

没有人看得出来,活泼开朗的小思其实是一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双残疾的父母离异多年,家庭经济负担重,从小缺少关爱,年幼的她也曾敏感自卑。小思的转变开始于“爱心妈妈”石华荣的到来,“从穿衣吃饭,到学习习惯,我把她当作自己女儿一样关爱照顾。其实一开始我也不太清楚怎么和困境儿童相处,是区妇联的爱心妈妈工作室给我们指导,还制定了‘爱心妈妈’履职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让我知道怎么培养和关爱好这个家庭的新成员。”石华容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爱心妈妈工作室让“爱心妈妈”有家有力量

“我们要帮助困境孩子克服自卑心理、逃避心理、怨恨心理,帮助他们培塑拥抱温暖、直面困难、感恩社会的能力。这是我们工作室提炼出来的帮助困境儿童克服三种心理、培塑三种能力的帮扶原则。这也是我们全体‘爱心妈妈’智慧的结晶。”爱心妈妈工作室主理人李学芳说。

父亲服刑,母亲离家出走的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小蓉是李学芳的帮扶对象。因为从小缺乏父母关爱,小蓉对双亲没有感情。为此,李学芳经常开导小蓉:“爸爸妈妈虽然犯过错,但是他们还是爱你的……”慢慢地,小蓉心中对父母的坚冰开始松动。李学芳还趁热打铁,鼓励小蓉去看望了妈妈,和妈妈说说心里话。在和父母亲的互动中,小蓉逐渐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同时体谅了父母的不易,最终,长成了人见人爱的“暖宝宝”。

在爱心妈妈工作室,有科班出身的专业心理专家,有从事多年困境儿童帮扶的爱心义工,有熟知帮弱扶困政策的政府工作人员,面对共性问题大家提炼经验,针对个性问题大家各出办法,爱心妈妈工作室凝聚了爱心,形成了团队,让“爱心妈妈”也找到了温暖的“娘家”。

培训提升助成长让爱心帮扶有心有方法

抽烟、逃学、打架……5年前,15岁的小嘉因打架被送入两路派出所,遇见被辖区群众亲切称为“曾妈”的曾淑俊。通过普法视频和法律课件学习法律法规、背诵重点法条,在审讯室旁听审讯犯罪嫌疑人,并写下所见所感……为了对小嘉进行矫治教育,曾淑俊倾注了大量心血,帮助他纠正了不良行为,引导他发挥特长,最终,小嘉洗心革面,还考上了大学。

“爱心妈妈工作室着重培养六大能力,即情感关怀与理解能力、沟通引导与倾听能力、资源链接与问题解决能力、教育引导与榜样树立能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能力、团队协作与社区动员能力,这六大能力让‘爱心妈妈’在帮扶中更贴近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曾淑俊直言爱心妈妈工作室的培训对于“爱心妈妈”困境儿童帮扶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通过开展参与线上+线下心理辅导、交流技巧等培训,组织“爱心妈妈”参加外出学习会、考核分享会、学习成长会以及专家多主题讲座,爱心妈妈工作室为“爱心妈妈”赋能,为爱心行动助力,打造了一支“有力量、有爱心、有温度”的“爱心妈妈”队伍。

建立长效考核机制让爱心行动更加科学有效

“开展每周与孩子见面了解情况、每半个月与孩子进行一次谈心、每月与监护人交流一次等‘六个一’关爱活动共计60分,记录困境儿童成长情况20分,带领困境儿童参加活动情况20分,‘爱心妈妈’关心掌握困境儿童生活、学习、行为、身心健康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协助处理一件加5分。”渝北区妇联主席朱燕拿出区妇联印发的《“爱心妈妈”服务工作考核机制》(以下简称《考核机制》)向记者介绍。

这份从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的《考核机制》是经过爱心妈妈工作室全体“爱心妈妈”投票确定下来的,旨在鼓励“爱心妈妈”扎实开展“六个一”关爱活动,为困境儿童提供持续稳定的亲情关爱,强化“爱心妈妈”职能职责意识,让爱心奉献更加科学有效。

朱燕告诉记者:“渝北区妇联将把爱心妈妈工作室打造成为全区关爱困境儿童的工作品牌,凝聚更多爱心人士,链接更广社会资源,为困境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成长陪伴和爱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