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张剑虹《高尔夫大师》出版人(特约)、中国百佳球场评选执委、美国《 Golf Digest 》全球百佳球场评委,高尔夫频道《高谈阔论》节目特约评论员。

中国的高尔夫从业者只有三种人,一种是因为干了和高尔夫相关的工作成为了高粉儿;一种因为喜欢打高尔夫选择了高尔夫行业内的工作;还有一种,就是工作是工作,不打高尔夫。

差不多从12年前开始,在中国想把打高尔夫和恰饭完美结合越来越难了。除了三个W(去哪儿打,用什么打,怎么打)可以是较成规模的生意外,高尔夫周边衍生出的项目往往都在前仆后继中看不到希望。非典后的十年间,高尔夫媒体和高尔夫行业一样都是朝阳产业,《高尔夫大师》在广告商的支持下财源滚滚欣欣向荣,只要球场不断增加,打球人口一直增长,高尔夫产业将涌现无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那时候作为主流高尔夫媒体高管,我几乎天天都在各种商业计划书中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头脑风暴。涉及到的产品五花八门,有人从美国带来了一种黑科技手环,说戴上它能让身体在挥杆中保持平衡;有人想创造属于中国的奢华球具品牌,起名就叫“老板杆”,另一个则想去“Boss”服装申请高尔夫球杆的品牌授权在中国生产销售,他们那时候根本想不到,连老虎代言的世界第一体育装备品牌耐克旗下的高尔夫球具也有关门的一天。

零几年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涌入者纷纷建立各种主题的高尔夫垂直网站,对标美国和日本,希望能统一中国高尔夫人口的三个W;到了一几年,网站被APP迭代,高尔夫创业者们又想做高尔夫版的携程阿里油管抖音......至于高尔夫的服装品牌就更多了,20多年来我见过上百种进口国潮的高尔夫服装品牌此起彼伏,它们来自美国、日本、澳洲、新西兰、瑞典、丹麦、韩国......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难以在一个存量人口有限,增长人口受限,全球服装设计行业壁垒最低,产业上下游供应链齐全,服装售价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半封闭型市场找准自己的品牌定位,分散在全国高尔夫球场和门店严重不健康的销量和库存比更是让投资人纷纷铩羽,更不用说每年春秋两次换季要付出的研发设计生产运输成本和清仓甩卖库存的心理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尔夫三个W中的Where——去哪儿打支撑着高尔夫消费的最大占比,做这个生意的人在业内遥遥领先。与各种会籍的销售人员打交道贯穿着每个高粉儿的高尔夫生涯。这个生意被太平洋联盟做到了极致,但在我们这个停止发育的盆景市场里,想把赚球场差价做成商业模式分明就是与虎谋皮,如果再用上高佣金的海量销售人员和海南岛打球补贴这种激进的庞氏销售策略,机构塌方是迟早的事儿。

所以国内的高尔夫还有什么生意能做呢?我看到了围绕着三个W的疯狂内卷抢夺这不到一百万的存量市场:球衣和球鞋面料越来越高科技,设计越来越新潮,体感越来越舒适;球具一年迭代两次,开球杆越打越远还能用双曲面修正方向;私教费从20年前几百元一节课涨到了现在的几千元还得排队;北上深很多球场周末果岭费两三千元......我也看到了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高尔夫的文创品(过去二十年来几乎只有李一川独自在辛勤耕耘),其中一家专做球Marker的,在不少球场有专柜,最贵的卖到2999一枚,比支新推杆都贵。

好奇心促使我了解了一下情况,这些Marker产品有的是用钛锆合金手工锻造,扭转出大马士革刀的花纹,这种材料硬度是不锈钢的2倍,重量是不锈钢的一半,算是世界上最贵的工艺品合金材料;还有一种是铜镀18K金的定制款,直径35毫米到45毫米,厚度4至6毫米,重量46至80克,工艺是低温珐琅釉,CNC雕刻线条,人工抛光打磨,手工镶嵌天然橄榄石(据说这企业在吉林拥有世界最大的橄榄石矿)。他们现在已经为一些豪车车主和私人球会定制了专属Marker,并在50家高尔夫俱乐部设置了专柜,销量还不错。同时他们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并在加拿大建立销售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到这种阵仗,我是真心佩服投资人的勇气和对高尔夫的热爱。在我们这个门槛很高的小圈子里,难得看到一个新增的生意,居然把一个一直免费,打完球兜里能装一大把的玩意儿做成几千块一枚的奢侈商品,我们祝他生意兴隆吧。

更多精彩内容内容请点击小程序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