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子龙:坐啸独悲秋,江云引暮愁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这是明末民族英雄陈子龙的一首诗《渡易水》,这是他家乡松江赴京途中过易水时,有感于荆轲的慷慨悲歌,从容为国牺牲,激情难已,感慨系之,于是援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陈子龙,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官授明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与钱谦益、吴伟业合称为明末清初三大诗人。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故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陈子龙在诗、词、骈文、散文均卓然自成一家,是明清二代最多才多艺的作家之一,又由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风骨,而为当世以及后世敬仰,其人文章气节,皆堪称后人楷模。

他是抗清烈士,在那大明王朝覆灭后,全力抗清,时在南明弘光政权的五十多天中,上书30多次,提出大量有价值的建议,却受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排挤,辞官回乡;即使这样,依然坚持抗清。

弘光政权灭亡后,他历仕唐王,鲁王,唐王政权授其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鲁王政权命其为兵部尚书、节制七省军漕;在松江府集众千余人抗清,军号“振武”,联络友军两万余人进攻苏州失败;后事败被捕。

审讯中,他“植立不屈,神色不变”。陈锦问他为何官?曰:“我崇祯朝兵科给事中也。”又问:“何不剃发?”曰:“吾惟留此发,以见先帝于地下也。”其言慷慨激昂,坚贞之志直薄云天。在被押往南京途中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突然投水,以死自沉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