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次感染病毒,都是对身体的巨大消耗,必须要在修养调整半个月才能恢复过来。

然而,在缠绵病榻之际,瑞典作家伊娅·根伯格却有了神奇一刻,身体的高热带给她全新的感知:“发着烧阅读有一种撞大运的感觉:书里的内容或直接溶解,或渗透至不断升高的体温导致自然开裂的隙缝之中。”

不仅是文字溶解,它还成为一道通往过去的入口——

体温不断升高,世界直接溶解,高热牵动大脑的某条神经,沿脊椎而下,经过肿痛的喉咙,进入充斥着回忆的空间。

由此为契机,在对回忆的追溯中,诞生了《唯余细节》

文学黑马

一个逆时钟的故事

2022年,伊娅·根伯格突然出现在国际视野。与她的名字紧密相连的,是她的最新作品《唯余细节》。不仅对国内读者而言,对于很多国家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伊娅·根伯格是文学新锐,但她本人算不上年轻,今年的她57岁。因此,关于伊娅·根伯格自己的,更是一个逆时钟的故事——为了实现最渴望的自我,她需要先摸索世界。要学会耐心,尽管整个社会都在发出“前进!前进!”的号令。

伊娅·根伯格是一个晚熟的作家,直到2012年才出版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那时她45岁。然而,在这之前,她是一名记者,始终与文字打交道。关于大器晚成者的神话,似乎并没有在她身上重演。她并不高产,在十年里,她只出版了两本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前三本小说虽然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但并没有给她带来太多的读者。

所幸,《唯余细节》改变了一切。这本书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批评界的好评,一举入围了瑞典六项文学奖,并获得了《瑞典晚报》文学,以及用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命名的瑞典文学最高奖——奥古斯特文学奖。除此之外,这本书在瑞典成为畅销书,截至目前,总销量也已突破十万册,这在总人口数刚好一千万出头的瑞典,已经足够令人惊喜。

一时间,荣誉与读者,她都拥有了。在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之后,《唯余细节》的影响力还在不断扩大,2023年8月,《唯余细节》英文版推出,并在年末被《纽约客》评选年度好书。甚至就在中文版付印的当天,入围了2024年布克国际文学奖。写作者最恐惧的或许不是被批评,而是无名,幸好,她的姓名已被人知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伊娅·根伯格领取奥古斯特文学奖现场照片

图源自https://www.salomonssonagency.se/ia-genberg/

由高烧而来,诞生于真实

这本书脱胎于伊娅·根伯格的生活。

一次访谈中,她曾提到《唯余细节》诞生于一场由新冠引发的高烧。这不仅是指小说的开篇即是叙述者“我”被病毒感染发起高烧,也不仅是指小说的诞生时刻。

2020年的复活节,我感染了新冠。在高烧不退中,我随手从书架上拿下了一本书,看到曾经的恋人在扉页留下的题词,思绪伴随着高热,沿脊椎而下,进入我早已失去的过往。这几句话于我而言,如一道气味,一段音乐,混合着体温,触发了回忆。它成了这本书的来源,也成就了书的开篇。

在这一段讲述中暗含着普鲁斯特式的回忆机制——拥有招魂术力量的,不是刻骨铭心的事件,而是不经意的琐碎细节。对于普鲁斯特来说,是沾着茶吃下的玛德琳娜蛋糕,让他一下子回到童年的那个房间,而对于伊娅·根伯格来说,是高烧中的题词,旧爱的见证。

根伯格选择将神启时刻作为开端,几乎原封不动地将它移植进小说,放在书的第一页。

病毒在我体内蛰伏了几天后,我发起高烧,随即涌起一股迫切的冲动:重温那本小说。直到窝在床上,翻开书的那一瞬间,我才恍然明白原因。扉页上是几行蓝色圆珠笔的题词,字迹无可挑剔:

1996 年 5 月 29 日
早日康复。
还记得水手结咖啡馆的招牌可丽饼和苹果酒吗?
等你一起重温。
吻(你的唇),
约翰娜

根伯格对题词做出的调整是,增加了时间,修改了落款的姓名,而其余的一切细节都是真实的。甚至连这段话里出现的“水手结咖啡馆”也是真实存在的,还可以在斯德哥尔摩这座城市里找到它。

在虚构中融入真实的生活、回忆的血肉,剥离出过去的自我,重塑成小说的主角,这是根伯格在《唯余细节》中做出的尝试。得益于此,小说中描写的一切读来是如此真实,虚构与真实之间那堵原本密不透风的墙仿佛被高烧溶解,化成了轻飘飘的泡沫,轻轻一戳就消失了。或许是这份真实的鲜活让它拥有了独特的魅力。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无法说清《唯余细节》究竟是一本虚构小说,还是一本自传,抑或者它两者都是——在回忆无法填补的空白,在目光无法触及的内心深处,只能借助想象用文字来填补。

四个人,四段人生

勾勒“我”的人生

读到题词之后,“我”才明白为什么自己把它找了出来,因为多年前,在另一场高烧中,当时的恋人约翰娜将它送给了自己。这场高烧牵动了另一场高烧,往日就此打开了大门,让“我”的思绪得以潜入。

约翰娜出身优渥,她的每一份礼物都很精美周到,当然也价格不菲,而她给予的姿态是如此轻松随意,仿佛只是临时起意。但它们都成了我无法回应的负担,我当时还背负着学生贷款,生活混乱,几度休学。面对这无法匹敌的爱意,我仿佛只能忍受。

这是一段无法势均力敌的感情,结局早已注定,只是当初的我看不出来。

妮基的友情则有所不同,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会结束,只是当时我才23岁,对此毫不在意。她身上翻涌着情绪的海洋,随时可能改变,并且只有两种状态——爱或恨,不存在中间项。从一开始,我就知道她对这份友谊的热情也终将燃尽。

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这句话也可以描述我与亚历杭德罗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从一开始这段关系就已被设置了倒计时。问题不是何时结束,而是还剩多久。或许这是一场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我们的关系如呼吸一般短暂,但却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以后我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被我放在心里的天平上,与他进行比较。

而最后被我写下的,是我无法回避的那个人,“我”的母亲布尔吉特。年轻时遭遇的一场性侵让她终生处于无法克服的焦虑中,时刻都在提防可能的意外,与世界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也永远疏离着我。我只能默默观察她,见证她这一辈子与生活展开的艰苦挣扎。让生活拥有正常的外表,是她一生奋斗的事业。

他们曾在我的生活里占据着重要位置,我曾交出自己,尽情吸纳,任由自己被他们永永远远地改变。在我身上存在着他们的一部分,要想讲述自我,必须要先从他们开始。经由他人,我才能抵达自我的内核。我还收藏着往日的碎片,哪怕已经失去意义:

约翰娜曾经是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读者,失去她之后,写作变得不合时宜,所以我放弃了。妮基的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亚历杭德罗乐队的CD也在我的收藏中,哪怕找不到可以播放的设备。而我的母亲布尔吉特,她焦灼的呼吸如在耳畔。

对于这一切,我从没想过丢掉,或是忘记。

“这就是自我,或者说所谓的‘自我’:曾经与我们有所交集的人留下的痕迹。”因此,这些篇章组合在一起,恰好构成了“我”的人生。

而我也在他们的点点滴滴中捕捉到属于我的踪迹,曾经玩过的游戏、听过的歌、写下的话都能在此刻发出回响。正如一场高烧,再加上一本书、几行文字就可以构成召唤过往的咒语。重要的永远不是事件,或是信息,而是细节。

正是在这紧密的缠绕中,我们仿佛留下了存在的确证,哪怕在我们缺席的时刻,也有人感知我们缺席的形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的生命中,人来人往,朋友淡去,恋人分开。时刻准备好道别,不要投入太多感情,学着适当冷漠,这是对我们的教诲。但一定得是如此吗?是否会有什么关系可以永恒坚固?

人的聚散离合,是伊娅·根伯格在《唯余细节》中探讨的主题。然而每一段关系的开始与结束,却又是她最不在意的。对她而言,关系永远不会真正终结,只要我们相处过,互相影响过,哪怕只是喜欢上了同一部电影,印记就已经形成,无法磨灭。

伊娅·根伯格只描述相处的细节。对她而言,这就是一切的真实,是关系的本质,更是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能够拥有的确切。

当时间的潮水褪去,唯余生活的细节四下散落。若我们细心捡拾便会发现,我们所拥有的其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