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界,同行评议是指利用若干同行(即有资格的人)的知识和智慧,按照一定的评议准则,对科学问题或科学成果的潜在价值或现有价值进行评价,对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及可行性给出判断的过程,是科学界对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同行评议的实际操作中,评议者因知识面、眼光、经验等方面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老旧做法,让一些有争议的项目“胎死腹中”。正如杰尔教授所说的那样:“根据我的经验,各种专家委员会比科学家个体更不愿意承担风险,如果完全依靠投票,获得通过的就只是那些很可能或者一定会成功的项目,然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冒一定的风险,科学才能取得飞跃性的进展。”

1991 年底,在张存浩的提议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批准了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软课题“同行评议研究”。课题组成员由评审专家、软科学研究专家、科学部主任、学科主任和职能局的相关人员组成,历时数年的研究与探讨,研究报告以专著《同行评议方法论》的形式出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计划与政策局原局长吴述尧在一篇文章中,将张存浩领导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思路归结为“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拿同行评议这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金字招牌”再做文章,张存浩的眼光和胆识是当时无人可比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 年,张存浩(前左一)在北京香山参加 863 会议

其实,同行评议是科学基金机构的日常工作。恰如美国著名战略科学家罗伊(Rustun Roy)在《利用同行评议取舍——对科学选择的贡献》一文中所说:“正如赢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成就表明,同行评议系统是美国科学家成功的源泉。”

张存浩经过了解获悉,虽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之前同行评议已在我国试用了 4 年,到 1991 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扎根亦有 5 年,但终究影响范围有限,在科技界还是比较陌生的。同行评议制度在成功展现其不同于计划体制的优越性之后,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科研经费供需矛盾的日趋尖锐,科学基金同行评议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开始引起人们较为普遍的关注。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开展一次深入探讨和研究。

这次,张存浩亲自倡导的软课题的重点是系统地介绍同行评议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适应我国环境发展改进的措施。他要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部主任和学科主任要认真对待这次专题研究,及时地总结同行评议实践中的问题,并学习和借鉴国外知名基金会的经验,避免重蹈别人走过的弯路。为了系统研究并试图解决同行评议中的突出问题,经委务会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门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王之江院士为组长的同行评议软课题研究组来开展研究。与美国开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同行评议研究工作类似,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由我国科学政策研究专家承担,科学部的许多同行评议管理人员参加了调研,计划与政策局具体负责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计划与政策局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课题研究。

课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同行评议的总体研究,包括对同行评议的定义、特点、作用及运行中的主要问题的研究,对国外科学基金机构的同行评议系统的比较研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系统的调查结果及其简要分析,并针对改进同行评议的公正性和公开性提出政策建议。二是同行评议系统中最重要的支撑系统——评议专家系统的研究。这部分从同行评议专家应该具备的理想化条件出发,构建同行评议专家指标体系,提出建立选择同行评议专家系统的设想。三是对同行评议中较为棘手的非共识项目问题的研究。研究发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中普遍存在非共识项目(约 1/3),且产生“非共识”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复杂且敏感

张存浩在听取汇报时,特别关注非共识项目。他经过敏锐分析后认为,这类既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揶揄为“胡说八道”的非共识项目,往往就是科技前沿上的一个金点子,一旦被冷落或忽视,将给科技创新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可一旦被开发利用,不仅对科技事业的进步,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助推力量。因此,他要求专家们要善待非共识项目,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来深入研究,拿出切实可行、操作性较强的处理方法。

因此,课题组建议对待非共识项目可采取分类处理、重点复评、及时反馈、特别保障等手段,特别关注由具有超前性和原创性特点的项目而引起的“非共识”,对这类项目可通过设立预研项目的方式予以保护,对此张存浩表示支持。这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之后设立的旨在支持风险性较高的创新性项目类型——小额预研项目可以窥见当时对处理非共识项目所提建议的踪迹。延至今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继续大力倡导、支持非共识创新,这项措施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向边缘科学、高险科学、冷门科学探索与挺进。

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起并组织了几次双边的同行评议研讨会。1993 年 3 月,在北京召开与德国科学基金会(DFG)的双边研讨会,张存浩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和较多的学科主任与会,会后出版《中德研讨会同行评议会议记录》(Proceedings of Sino-German Workshop Peer Review)一书。1996 年 6 月,由张存浩带队,包括 3 位兼职的科学部主任在内的学科主任参加在华盛顿举办的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双边研讨会,会后应邀出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纪念同行评议五十周年大会”,NIH 的领导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学科的负责人与代表团就同行评议中的问题进行座谈,邀请部分代表参加一个中小企业创新项目的评审组会议。

▲ 《同行评议方法论》书影

该课题的研究结果,于 1996 年以《同行评议方法论》一书的形式正式出版,在全国科研管理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今天看来该书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但迄今其仍是我国同行评议研究的代表性论著

张存浩认为,同行评议是一门科学,无论何时何地,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在他的积极倡导下,1998 年 2 月在上海举办中法双边科技政策研讨会,法方由法国科技指标统计委员会(OST)组团,包括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法国研究与创新管理学院(IMRI)、法国原子能委员会(CEA)、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等机构的代表与会。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领导、科学部和职能部门的代表之外,还邀请了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一些大学的代表与会,会后出版了《中法科技政策研讨会纪要》( Proceedings of Sino-French Workshop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一书。

20 世纪 90 年代,同行评议机制日臻完善。至今它依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政策最重要、最出彩、最让人称道的举措之一

本文摘编自《张存浩传》(任连巨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2)一书“第三章 难忘科学基金十五年”,标题为编者所加。

(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

ISBN 978-7-03-077415-6

责任编辑:张 莉 姚培培

本书记述了著名科学家、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院士传奇而感人的经历。他幼承良好家教,少年时胸怀远大理想,奔赴重庆、厦门等地刻苦攻读,后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投身科技事业。六十余年来一切以国家需要、国防建设为目标,在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火箭推进剂、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排除干扰,攻坚克难,坚守初心,勇攀科技高峰;他矢志不渝开展基础性研究,注意人才培养,一心一意奖掖后学,开创国家科学基金新局面;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耄耋之年继续投身科研事业。他的故事,不仅对我国科技界具有巨大的鞭策作用,对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也将产生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踔厉奋进。

本书适合青年学子、科技工作者以及对科学家的成长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