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留下了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名篇,在中国文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名叫《花非花》的诗,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题,全诗为: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与其他作品不同,这首诗小巧精致,节律整饬,句式错落,意境隐晦朦胧,让人琢磨不透。这首诗到底在形容什么呢?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他,为何留给后世这首谜语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他在官场上远比同为三大诗人的李白和杜甫要好多了,他在拥有极高文学成就的同时,官位也做到了太子少傅、刑部尚书,被皇帝封为冯翊县侯。虽然他也曾经历过被贬,但他的一生比大多数文人要顺利太多了。

而事实上,官场上再得意的人,内心中也是会有不为人知的空虚感的。《花非花》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内心独白的写照,从他其他作品中能看出,这首诗在隐喻着什么。

《花非花》一诗被收录在了《白氏长庆集》的“感伤”部分里。其中的诗篇大都是写悲欢离合,表达思念之情,或是触景生情,以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所谓“花非花,雾非雾”并不是无本之源,而是指代一种对事物的感慨。

在《白氏长庆集》中,与花非花一诗相邻的是《真娘墓》和《简简吟》,这两首诗是纯粹的悼亡诗,主题表达了对两位薄命红颜佳丽的惋惜,花非花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这两首很接近。他有很大概率是想表达一种对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消失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那么,白居易所追忆的到底是何人或何种事物呢?在他顺风顺水的人生经历中,又有什么是他爱而不得脱离掌控的呢?从他大半生的经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根据《新唐书•白居易传》的记载,青少年时期的白居易喜欢上了比自己小四岁的邻家女湘灵,并在之后为她写下诗句:“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来赞美自己内心完美的初恋女神。

但两个人却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白居易母亲比较强势,她将二人强行拆散,逼白居易娶了家境背景相对显赫的官员之女,在与湘灵分别后,白居易写了寄湘灵一诗。其中的诗句:“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更是寄托了对湘灵的无限思念。

官场上平步青云,并不能让白居易对初恋女子释怀,在封建社会,父母之命难违,白居易与陆游的境遇相似,都是因为母亲的阻挠,没有和心爱的女子白头到老,成为了他们一生的遗憾。花非花这首诗很可能是白居易在为红颜们写悼亡诗时想起了心中的湘灵才写的作品。

其二,白居易的心中虽然为初恋留了一席之地,但他一生中也有过不少的妻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料文献记载,白居易中年后,曾娶过两个小妾,名叫樊素和小蛮。二人不但年轻漂亮,还擅长唱歌、跳舞,被称为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深得朝中百官羡慕,白居易对她们也是迷恋不已。很多关于女子的诗文灵感,都是源于这两位小姐。

可是,她们在陪伴白居易多年后,先后因病去世了,留下了老年白居易暗自神伤,追忆旧人。人们常说,珍惜眼前人,对于《花非花》中所描述的逝去之物,陪伴白居易多年的二位宠妾,带给白居易的伤感,可能比初恋要更深刻得多。

其三,白居易在官场上也并非顺风顺水,他官至刑部尚书,由于骨子里带着文人的傲气和耿直,他的仗义直谏让他遭到了贬官。《琵琶行》就是他在被贬江州司马时所作的千古名篇,隐隐透露出内心的悲情,他在庐山东林寺边上修筑了一间草堂,修习佛法,过起了归隐的生活。

《花非花》一诗中所透露出的一丝哲学禅意,与他被贬这段时间的谪居经历是分不开的。佛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花非花,雾非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物质是人们所能看到的真实存在的事物,但它是因缘和合的,不会永远存在。而留存内心的,才会被称为不朽。

人们常说,当一个人被所有人忘记了,他才迎来了自己实际意义上的死亡,《花非花》这首诗所形容的,很可能并非是对人对物,而是白居易对自己曾经身居高位而今被贬的先后境遇的参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不妨这样理解,“花”和“物”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具有指代意义的名词,“春梦”和“朝云”都是美好而易逝的事物,就像月下美人昙花,一到两小时的花期,却在人心中留下难忘的娇艳身影。这些美好的事物,是夜半来,天明去,来去匆匆,动之无影。

白居易回忆过往的女子和自己在朝中巅峰期的地位,开始变得知足而释怀。白居易凭借佛道来平复内心,以梵音浇筑于花非花之中,充满了大彻大悟之感,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