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言

作为华北军区的司令员,聂荣臻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的各项军事行动了如指掌。即使到了晚年,聂荣臻元帅都能清楚地说出所经历战役的基本情况。

因此,在回忆录《战华北》创作完成后,杨成武上将便决定将其送到聂荣臻元帅那里,请他对其中的数据材料进行指正,并为该书作序……

聂荣臻:毛主席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

1983年6月,杨成武上将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兼任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

任职期间,杨成武上将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一本回忆录,取名为《战华北》,并请他的老上级聂荣臻元帅作序。

1986年1月,收到杨成武上将的作序请求时,聂荣臻元帅非常高兴,于1月13日在序言的开头,写道:

“《战华北》,是杨成武同志的第三本回忆录了。我是赞成老同志们写革命回忆录的。只要实事求是,材料真实可靠,写作态度严肃认真,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就会有利于对后人进行传统教育。”

从序言的开头可以看出,聂荣臻元帅对老部下撰写回忆录是鼓励的,但也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不能杜撰,不能不尊重事实。

紧接着,聂荣臻元帅在序言中又说:

“《战华北》是杨成武同志对亲身经历的华北解放战争的回忆……一九四八年下半年,华北的主力部队整编为三个兵团,杨成武同志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华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自始至终,他都参加了,而且在前线担任指挥,情况熟悉,他的回忆录对读者会是很亲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段话,从侧面交代了《战华北》这本书,是杨成武上将亲身经历的历史,在内容上是可靠的。

而在接下的内容中,聂荣臻元帅介绍了华北解放战争的发展概况,说明了解放战争是极不平凡、极其紧张和激烈的,也说明了华北部队在解放战争期间取得的辉煌胜利,是华北军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令人敬佩。他说:

“正是由于毛泽东军事思想和广大军民的高度积极性相结合,才产生了无敌的力量,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华北部队共歼灭和改编敌军一百零一万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每当我想起这些,便对华北军民产生一种由衷的敬意!”

接下来,聂荣臻元帅又在序言中澄清了在平津战役之前,有人认为华北战场上没有打多少大仗,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时期的实际情况。

对此,聂荣臻元帅说:“一九四八年下半年,华北部队组成了三个兵团,只要需要是可以打一些大仗的。但是,当时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已经对全国的解放战争酝酿了一盘好棋。华北部队在整个棋局上有自己的重要位置。

对于华北军区在全国解放战争这盘大棋上的作用,当时的军区司令员,如今的聂荣臻元帅说:“今天想起来,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他的指挥艺术不能不令人折服。而我们作为整个棋盘上的棋子,完全应当服从全局。

而在提到华北军区在当时的重要任务时,聂荣臻元帅说:

“这时华北部队的任务,是全力配合东北决战,隔断华北的敌人,不使其出援东北。再说自解放石家庄以后,华北的敌人主要集结在平津张一线,只有太原大同两点有阎锡山的兵力防守。因此,除令徐向前同志领导的第一兵团攻打太原外,确定第二兵团楔入热西、冀东,紧紧拖住关内的敌人不放;第三兵团则西出傅系部队的老窝绥远。由于西出绥远的任务重要而又艰巨,毛泽东同志把我和杨成武同志叫到西柏坡当面作了指示。”

在写这段话的时候,聂荣臻元帅的脑海中出现了他和杨成武一起赶到西柏坡,向毛主席接受任务的难忘岁月。那是1948年8月……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

5月20日,华北军区正式成立,聂荣臻被任命为司令员,薄一波任为政委,徐向前为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为第二副司令员,萧克为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为参谋长,罗瑞卿为政治部主任,王世英为副参谋长,蔡树藩为政治部副主任。

华北军区成立后,所属野战部队编为2个兵团,即:由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组成的第一兵团,辖第8、第13、第14纵队,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和政委;由晋察冀野战军组成的第二兵团,辖第2、第3、第4、第6纵队,杨得志为司令员,罗瑞卿为第一政委,杨成武为第二政委。

此外,华北军区还直辖第1、第7纵队和炮兵第1、第2旅及华北军政大学、冀中军区、北岳军区、冀鲁豫军区、太行军区、冀南军区、太岳军区。

整个华北军区拥有部队42万余人,民兵110万余人。

华北军区的成立,是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需要,而作出的。

此时,东北的形势到了十分重要的关口。为了解决东北的问题,毛主席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自长春南下锦州,封闭东北大门,在东北境内把敌人消灭。

毛主席判断,在东北野战军攻击锦州的时候,蒋介石很可能会要求华北的傅作义,命令国民党军出关增援。这样一来,对东北野战军解决东北的过买的那个军十分不利。

因此,毛主席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选在东北,把华北放在战略配合的地位,也就是说,让华北军区要全力控制关内国民党部队,不使敌军出关,以支援东北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候,为了配合东北野战军的行动,毛主席要求华北军区要组织一些重要战役。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聂荣臻先后组织了热西、冀东战役和保北战役,其目的就是要拖住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并利用这一机会,吃掉傅作义的一部分有生力量。

7月,中共中央收到林彪在东北发来的电报。在这封电报里,林彪要求中央派华北的部队打大同,分散傅作义的主力,以便配合他调派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南下锦州作战。

8月2日,聂荣臻找到杨成武,对他说:“毛主席找我们去一起谈,任务是准备配合东北作战。东北部队要攻打锦州,先准备打锦西、沈阳增援的敌人。毛主席考虑要华北军区部队配合东北作战,把华北的敌人拖住,不让他们出关,否则东北作战会受影响。你指挥的部队组成第三兵团。具体情况我们到西柏坡去谈。

听了聂荣臻的话,杨成武感觉到一定有大的任务。当天晚上,杨成武努力让自己入睡,将精神养足,好接受毛主席的指示。

8月3日,聂荣臻和杨成武一起,骑马来到了西柏坡。在西柏坡,聂荣臻和杨成武首先见到了周恩来。

随后,聂荣臻和杨成武又见到了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任弼时。

在向聂荣臻和杨成武下达了进军绥远的任务后,毛主席说:“晋察冀野战军6个纵队,现在改组为华北军区二、三两个兵团。以第三纵队、第四纵队和二纵队的一个旅,组成第二兵团,以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的两个旅、第六纵队组成第三兵团,并统一指挥晋绥的第八纵队、内蒙的两个骑兵师以及晋西地区的地方部队,由杨成武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

紧接着,毛主席就华北军区3个兵团的作战任务,做出了明确指示:“第三兵团准备进军绥远,开辟新的战场,配合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行动。绥远为傅作义所必救,你们把傅作义部的主力拖住在平绥线,调动他们向归绥转移,使华北的敌人不出关、少出关。与此同时,第二兵团则出击冀东,以一部在承德、北平线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另以一部在北平至张家口地区行动,配合你们三兵团在绥远的作战行动。徐向前、周士第的一兵团仍在山西作战,对付阎锡山。这样,就可以保证东北野战军作战的胜利。

听了毛主席的话,聂荣臻觉得毛主席真是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

关于这次接受任务的情景,杨成武也非常难忘,关于毛主席要他对进军绥远的困难应有足够估计这件事情,在他的回忆录《战华北》中写道:“毛主席说:‘你搞不到粮食,就站不住脚……你们到绥远要站住脚,就得准备饿三天肚子,吃两天草啊。’

出师绥远的任务便定下来后,聂荣臻和杨成武于当天晚上,便商量了第三兵团政委的人选。

对于第三兵团的政委,杨成武建议由晋绥军区政委李井泉担任,聂荣臻也觉得李井泉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便一起向中央提出了建议。

听了聂荣臻和杨成武的建议,毛主席表示同意。这时,毛主席到达西柏坡还不到两个月。

就这样,华北军区的野战部队便调整为3个兵团,其中:

第一兵团辖第8、第13纵队和由太岳军区部队编成的第15纵队,仍由徐向前兼任司令员和政委;

第二兵团辖第3、第4、第8纵队,仍由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委;

第三兵团辖第1、第2、第6纵队,杨成武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委;

此外,华北军区还增建了晋中军区,罗贵波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而将第7和第14纵队划归军区直接指挥。

担任了第三兵团的司令员后,杨成武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任职之后,杨成武遵照中央和军区的指示,努力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为即将到来的任务,夜以继日地做着准备。

为了解决杨成武到绥远的问题,毛主席特意作出指示,拨给第三兵团10万银元,让他们购买粮食。对此,杨成武和第三兵团的广大指战员都十分感激。

几天后,第三兵团的团以上干部聚集在狼牙山东麓的远台村举行出征绥远的动员大会。在动员大会上,聂荣臻亲自到场,并作了国内外形势和三兵团进军绥远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的动员报告:

关于华北的发展趋势,除太原外,目前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就是北线,我们要在那里想办法。消灭北线之敌是东北与华北的共同任务,二兵团打到冀东去就是为了配合东北。现在不是敌人向我根据地进攻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到敌人的线上作战的问题。二兵团到冀东一打,傅作义立刻把兵调过去,我们在保北一打,他又马上把兵调回来,狼狈不堪。有人称傅作义为‘调兵司令’。现在傅部老巢空虚,根据军委指示,三兵团要排除一切困难,坚决抄掉他的老巢,给他以重大威胁。解放绥远,使华北与东北连成一片,对解放全国有战略意义。

9月5日,在杨成武的率领下,第三兵团离开驻扎地,向绥远进发。不久后,部队便按预定计划,攻占了隆盛庄、丰镇、集宁、新堂等地,进逼至归绥城附近。

果然,第三兵团的突然行动,给了傅作义一个大大的震惊。很快,傅作义便命令麾下的第三十五军、暂编第四军、新编骑兵第四师等10个师的兵力向西驰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张家口的兵力变得十分空虚。此时,杨得志的第二兵团向向平张线出击,张家口岌岌可危。

为了保住张家口,傅作义赶紧将西援归绥的第三十五军调到张家口。在这样的调来调去中,傅作义的部队根本无法稳定阵脚,到处被打。

在两个月的作战中,杨成武率领第三兵团,歼灭了国民党军1万多人,解放了绥远广大地区,达到了牵制傅作义部的目的。

此时,聂荣臻又命令其他部队连续出击,袭扰国民党在华北的部队,以小胜集大胜的方式,歼灭了不少国民党军队。

10月1日,罗荣桓签发了《准备夺取锦州,全歼东北敌人》的战斗动员令。10月15日,锦州解放,东北国民党军以陆上撤向关内的道路被完全封闭。

对此,毛主席感到非常高兴,扬着手中的电报,大声说:“锦州解放了!锦州解放了!要使机关的同志们都知道,解放锦州这是一个大胜利!

在攻取锦州期间,傅作义的大部分兵力被华北解放军牵制,仅仅从他统辖的60万大军中,抽调出了5个师的兵力,运往葫芦岛。而这点儿兵力,对于解锦州之围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另一方面,对麾下部队被华北的解放军牵着走,傅作义感到非常愤怒,利用解放军大部队出击的机会,和蒋介石一起制定了一个偷袭石家庄的计划:派遣10万军队偷袭石家庄,对内的代号为“穿心战术”,对外的代号则是“援晋兵团”。

不得不说的是,傅作义的抢点的确很准。此时,毛主席已经将所有的兵力派往前线,甚至连中央警卫团前往泽园打太原了,而西柏坡只留下了一个警卫连的兵力和一些地方武装,所有的加起来,也就不足1千人。

然而,让傅作义被想到的是,这份情报很快便来到了中共中央的桌子上。得知这份情报后,毛主席却淡然地对杨尚昆说:“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想到周恩来已经在部署疏散中央机关的事情了,杨尚昆有些着急地说:“我们现在可是身处险境,要怎样给傅作义好看呀?

见杨尚昆这样说,毛主席笑着对他说:“这项重任就要交给你了!

随后,毛主席便组织了周恩来等人一起讨论。

在讨论的时候,毛主席笑着对周恩来说:“老蒋以为我们把主力都拿去打太原和归绥了,想趁这个时候偷袭我们后方,把首脑机关摧毁,最好是能把我们活捉。好家伙,想的可真厉害,这可惜他们这次又要遭殃咯!

听了毛主席的话,周恩来担忧地说:“既然他们要来,那我们也要留人等着他们来,可我们的主力确实许多不在身边。他们后天就要来了,不准备好,我们要吃亏。

紧接着,毛主席环视了一周,发现大家都是一样的表情,毛主席淡淡地说:“假若敌人天亮就来,那我们的主力部队也来不及,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到门口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用‘空城计’瞒天过海,我看啊,咱们主力军未到前,也来个‘空城计’。再发几篇新闻稿,挫挫他们的士气,或许也就不敢来了。

毛主席的话说完后,周恩来知道傅作义要吃亏了,便笑着说:“主席,你可真成了活孔明了!

很快,毛主席便起草了一则新闻稿,要杨尚昆交给新华社播发,并让新华社将傅作义的计划公布给全国人民。随后,毛主席又为新华社写了几篇评论,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并嘲讽傅作义说:“你们还有几个月就完蛋了,还想偷袭石家庄,北平还想不想要了?

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消息面前,谨小慎微的傅作义最终放弃了偷袭石家庄的计划,白白放弃了一个大好机会。

11月,辽沈战役胜利结束。除去随后撤走的少量兵力外,国民党在东北的部队大部被歼,东北全境解放。

随后,傅作义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加强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卫,保证西撤或南逃的通路。

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

11月18日,毛主席要求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的国民党军队。

此外,为了迷惑和稳住傅作义集团,毛主席又命令华北的解放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

很快,80万东北野战军和13万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的部队,外加东北、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参加平津战役。

11月29日,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和华北人民解放军发起平津战役。

12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任命聂荣臻为平津卫戍司令,薄一波为政委。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

当天,中共中央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敌委员会,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唐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工作。

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华北再无大的战事。

对于华北解放军和东北解放军的相互配合,聂荣臻在为《战华北》作的序中,说:“华北部队就在东西两个方向上紧紧拖住了敌人,使关内敌人疲于奔命,无力增援东北。这对东北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入关,两个战略区的部队汇集一起,又自然造成压倒的优势,华北的问题也就迅速解决了。

1986年1月13日,聂荣臻在《战华北》序言的最后,写道:

“岁月流逝,转眼间,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伟大的历史永远是壮丽的,每当我回忆起这些,就感到从中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杨成武同志的《战华北》,也将有助于许多老同志重温这段光辉的历史,从中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