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蜀汉五虎将一直以来有着很高的热度。作为蜀汉最大的敌人,曹操阵营中也有着五名骁勇善战的将领,被称为“五子良将”,屡立功勋。

其中张辽、张郃、徐晃、于禁这四位将军有着不错的热度。无论在小说还是影视剧中,都有高光战绩描写,但五子良将中的乐进却很少被提及。

甚至李典、满宠这种没有进入五子良将之列的将领,都比乐进要出名一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乐进的存在感如此之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进(剧照)

首先,乐进是“五子良将”中最早跟随曹操的武将。乐进从曹操起兵时,就在麾下效力,一生侍奉一位君主,直至病故。与“五子良将”中张辽、张郃、徐晃等降将相比,乐进的身份更纯良一些,也受到了曹操更多的信任。

其次,乐进并非是混年头的将领。他带兵打仗的经历,也有高光时刻,且含金量十足。比如,兴平元年时,乐进曾在濮阳与吕布交战,虽说是曹军六将一同围殴吕布,但击败吕布的功劳也有乐进的一份,被封为广昌亭侯。

建安三年时,乐进跟随曹操征讨张绣,并在下邳围剿吕布,并击溃了吕布别部军队。之后,乐进参加了官渡之战,作战骁勇,在与袁绍精锐部队交战中擒获河北名将淳于琼,重创袁绍军士气。

到了建安十八年,乐进率军与关羽相聚襄阳。曾多次击退关羽,所率荆州精锐,并联合魏将文聘大破关羽寻口。

第二年夏天,乐进又率军征讨孙权,在合肥与张辽联手,大破吴军主力,也让孙权得到了孙十万的戏谑称呼。这些战绩都是很有含金量的。乐进的战功并不在其他“五子良将”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剧照)

再次,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曹操曾评价乐进几乎把所有对武将的赞许之词都评价给了乐进。在曹操眼中,乐进是曹魏武将的标杆将领,是自己最信任的心腹将领。曹操进位魏王时,封乐进为右将军,与张辽平级。

在乐进去世后,曹操痛失一臂,并允许乐进祀于曹氏宗庙,可见乐进的地位有多高。那么,如此优秀的乐进,为何存在感这么低呢?

通过对史料文献的侧面细节描写,我们能发现以下几个造成乐进知名度较低的原因:

其一,跃进去世的太早了,也错过了曹魏和蜀汉、东吴之间的几场大战。在这里,我们用乐进和其他“五子良将”做一下对比。相比于张辽,乐进错过了襄樊之战和曹丕南征之战;相比于徐晃,乐进错过了汉中之战和上庸之战。

至于于禁,虽然成为了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背景板。但于禁好歹也是当时襄樊之战的统帅,虽然失败了,但也留下了名声。

而张郃是“五子良将”中最长寿的,在汉中之战后,张郃更是在曹真和司马懿的麾下担任先锋大将,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大军。乐进的早逝,让他错过了太多履历,也错过了与曹丕互动的机会。这样,陈寿在《三国志》中对他提及较少。

其二,乐进在曹操军中虽然参加过不少大战,但是缺乏自己的代表战。这也让他的存在感被削弱了。也就是说,乐进虽然骁勇,却缺少独当一面的能力。

《三国志》中所描述的乐进战功,大多用的是从功二字,都是跟随曹仁、张辽等人一起获得的功勋。没有类似于张辽征乌桓,阵斩蹋顿单于或威震逍遥津的壮举,也没有张郃率军打赢街亭之战的战绩,甚至连于禁被水淹这种黑历史都没有。完全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战绩和污点。这就让乐进在史书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

其三,乐进一生追随曹操,这种忠义的品质固然是好的,同时也成为了制约他名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张辽、张郃、徐晃等“五子良将”都有跳槽的背景,他们在曹操手下大放光彩,也让《三国志》对他们投降曹操之前的事迹有过详细的描述。

从《三国志》里“五子良将”传记字数来看,就能发现彼此的差异。五子良将中,除乐进以外四人,传记字数都在一千三到一千八百字之间。乐进的传记字数不足六百,同为“五子良将”,乐进的传记字数不到其他人的一半。可以看出乐进的知名度都是相对较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辽(剧照)

有人提出,史书描述字数少,不能代表这个人的知名度低。比如老将黄忠,《三国志》传记字数只有二百多字,知名度却不下关羽。这种说法并没有错。

之所以黄忠的名气高,是因为他身处蜀汉阵营。无论看待正史还是演义中的描述,读者们都会把蜀汉看作是正义一方的阵营。如果乐进是蜀汉将领,那么他也许会成为匹敌五虎将的存在。

但是,在人才济济的曹魏阵营,去世过早,工龄不长,无标志性战绩,又没有黑历史可挖的乐进,也只能汲汲无名,而陈寿也寥寥几段话,就概括了一生履历。

同时,演义中也就淡化了他在曹军中的作用。若不是被曹操封为右将军,也许乐进在《三国演义》中可能都没有几次出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