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低门槛防非”原来这样简单——“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大型公益活动启动

2024年3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倡导发起,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猪产业专家团联合《中国猪业》杂志、新猪网、新牧网、猪好多网、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及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的“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大型系列公益直播活动正式启动。

活动旨在支持一线养猪人走到台前“现身说法”,用真实的声音讲述养猪的点滴故事,结合深度访谈、现场采访、视频拍摄、嘉宾分享、专家点评及媒体传播等多方式、多角度,深入挖掘鲜活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养好猪的底层逻辑,给行业以启示和借鉴,帮助行业同仁对标找差,提升效率,应对挑战,为深陷低迷的行业注入宝贵的信心和动力。

活动初衷

请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有温度,更有力量

谈起做这件事的初衷,发起人仇华吉研究员深有感触:“现在行业会议很多,但有个尴尬的现象——台上,各路专家讲得‘热火朝天、头头是道’;台下,养猪人要么‘似懂非懂、半梦半醒’,要么‘不以为然、将信将疑’,开会效果大打折扣,实际成效不尽人意”。

“那不如换个角度,让专家‘下台’,养猪人‘上台’,请一线养猪人来讲养猪的故事,更有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民间有高人、高手在民间’,我们就是要挖掘生产一线在非瘟防控、疫病净化、降本增效、生态养殖、特色经营、品牌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效益明显、有特色、有亮点的案例,把这些案例搬上舞台,利用视频直播、平面媒体、公众号、短视频等载体,通过现场探访、深度访谈、嘉宾分享、同行质疑、专家点睛、观众提问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立体式、全方位展示,让养猪人看得见、够得着、听得懂、学得到。真正对行业有所启发和助益”,仇华吉研究员认为。

他还呼吁广大业内专家,深入一线、俯下身躯、躬身入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去现地寻找鲜活的养猪故事,探寻其成功背后的内在逻辑和行业价值;他也希望广大养猪同仁,放下执念和偏见,放低身段,虚心向成功者学习、向有好结果的人学习,共同致力于我国养猪业的高质量发展。

首期活动

探访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低门槛防非”之道

今年春节前后,仇华吉研究员组织多位专家及行业媒体就“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首期活动的推介对象、呈现方式及预期结果,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研究,最终将首访的对象敲定为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以下称为“家农猪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办公区和生活区(图片由新猪网提供)

这是一家坐落在金华市婺城区蒋堂镇的金华猪Ⅱ系省级保种场,常年存栏能繁母猪120头、公猪12头。猪场规模不算大,但是管理很精细,用猪场创始人陶志伦老师的话来说,要“以猪为本”。猪舍环境干燥舒适,空气清新,饲养密度低,猪只应激小,环境好,生病少,在这里,生长猪基本上不需要用药,非洲猪瘟的防控也显得轻松许多。陶老师将其归因于猪舍结构的改进和舍内环境的改良,猪群的健康度得以提升。在当下谈“非”色变的养殖环境下,一些企业采取“铁桶防非”,但在家农猪场,“饲养员下班以后可以自由进出,吃过晚饭到外面散散步或者到超市买买东西”,外来人员也无须隔离、洗澡,只需简单洗手消毒便可进场,这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决定去现场看一看。2月底,新猪网主编吴义师老师带队首先来到了家农猪场,与陶志伦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并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形成了一篇深度访谈文章。在吴主编访谈的基础上,《中国猪业》杂志社团队也来到金华,用镜头、用视频将家农猪场4次改造猪舍、优化环控系统、简单却能成功“防非”的故事和经验呈现出来,在拍摄过程中,对改造前后的猪舍、调整尺寸后的漏粪板、消毒池、常压热水锅炉等进行多画面捕捉,反复推敲镜头,以便让同行能够直观感悟家农猪场“低门槛防非”的奥妙所在。

说实话,来金华采访,起初我们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们希望此行能够解开这些疑团。在2天的采访时间里,我们一边看,一边聊,猪场外围、办公区、生活区、消毒室、生产区、猪舍、兽医室、饲料间和环保区,每到一处,我们都认真看,仔细听,在陶老师的介绍下,特别是我们亲眼看到猪场实际的生产成绩和运营效果后,刚开始的疑惑逐渐被打消了。我们能感受到,这是一家用心在经营的猪场。

它有这么出色的表现,我们认为,首先在于它的创始人陶老师的执着和投入,陶老师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毕业后,便一头扎进金华猪的保种和育种工作中去,这一干就是40年,在和陶老师的交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金华猪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眼里,这是金华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他要保护好它们,这些年他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两头乌Ⅱ系的保种选育工作上。其次,在于家农猪场对养猪有着深刻的理解。还养猪以本原,从猪的生长需要去改造猪舍、改良环境,单列猪舍,小栏饲养,三面实墙,猪舍干燥,冬暖夏凉,饲养密度低,猪场无臭味,这些要点保障了猪群的舒适和健康,在这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设备,也没有复杂繁琐的措施,简单中透着精细,简约却很实用、高效,关键在于理解了养猪的本质,抓住了关键点。

比如说,进入家农猪场不需要隔离,也不需要洗澡换衣服,这在很多猪场为了防控“非瘟”而“严防死守”的情形下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此陶老师认为,非瘟病毒是“纸老虎”,看起来可怕,实际上不可怕。即使人携带病毒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病猪的载量多,非洲猪瘟病毒是接触性传播,人进猪场只要不与猪接触,洗澡换衣服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的确,我们在采访进入家农猪场时并不麻烦,进入办公区仅对鞋底和手部消毒,进入生产区换穿胶鞋、白大褂、戴头套,用消毒水洗手和擦拭设备就可以了。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进出猪舍,都是陶老师的儿子亲自开门、关门,他甚至不让我们碰任何物品,只允许我们看、拍照,或许这就是奥秘所在。

生产区前消毒室洗手消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仅能一人通过的长3米、宽0.6米消毒池

猪舍外部

单栏饲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列式育肥舍,每个栏为三面实墙(图片由新猪网提供)

改造后的漏粪板及污道

(左图由家农猪场提供,右图由新猪网提供)

猪舍内安装的热水管和散热器(图片由新猪网提供)

常压热水锅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环保区沼气池发酵罐

精彩呈现

嘉宾讲述,专家点评,全网互动

3月30日晚,“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大型系列公益直播活动第一期“家农猪场为什么能够‘低门槛防非’?”,在《中国猪业》直播间正式上映,并同步在新猪网、新牧网、猪好多网等媒体平台转播。

通过历时近一个月的调研、访谈、视频拍摄,结合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负责人陶志伦老师坦诚的分享以及仇华吉等行业专家精彩的点评和深刻的剖析,多视角全方位、鲜活生动地呈现了家农猪场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生产管理模式。

直播当晚,在陶老师讲完他的养猪故事后,专家们做了点评。

专家点评环节

金华市养猪协会秘书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章红兵教授指出,家农猪场之所以能够做到“简单防非”,可以概括为20个字:以猪为本、以人为先、遵循规律、操作精细、符合本体。他认为,陶老师根据自身猪场规模、饲养品种、生产管理和经营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历经不懈探索与多次优化调整,最终塑造出了一种与农场环境相适应的平衡模式,可以概括为“家农模式”。这种模式值得在行业推广。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孙元研究员对家农猪场的“防非”表现作了解读。他认为,家农猪场的养殖模式值得行业深思,从疫病防控角度来说,他们切实抓住了关键点,疫病发生取决于猪和病原的状态,猪在自身抵抗力低时,且在病原达到一定阈值时,才易发病。家农猪场对病原易长时间存在的部位(如手指甲、头发、鞋底)进行了精准消毒;多次改造猪舍的做法也对防控“非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自繁自养、不引种的方式减少了病原的引入。在饲养管理上,饲料、水源、环境、通风等方面都做到了“以猪为本”,饲养密度小,活动空间大,对于重要的病毒都进行了有效的疫苗免疫,因此即使有少量病原进入猪场,猪只感染“非瘟”的概率也很小。

新猪网吴义师主编表示,这是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后他第一次如此“简单”地进入猪场,他指出,首先“家农猪场”的健康水平很高,没有发现一头咳嗽猪;其次,猪场的养殖环境好,无臭味,猪舍干净干燥;第三,“家农猪场”为单场单品,只做两头乌的纯繁,有利于提高猪场的整齐度,减少疾病发生。在猪场设计和改造上,抓住了养猪的几个核心关键点,以经济适用为原则,没有追求“高大上”,所以折旧成本低。在经营管理方面,虽然有点“粗放”,但是这种家庭农场式亲力亲为,弥补了某些“先天不足”。他认为,家农猪场“防非”模式看起来是与目前“主流”格格不入,但这不是“幸存者偏差”,也不是“无原则地躺平”,而是一种被动平衡的结果,是它的区域位置、养殖规模、饲养密度、栏舍结构等条件,与老板的资金实力、管理方式、经营理念等要素不断磨合、不断探索而形成的。

仇华吉研究员指出,在“非瘟”发生后,全国有很多成功“防非”的案例,“家农猪场”的做法对于家庭猪场具有可借鉴、可学习的价值。他认为,猪舍改造的目的其实就是让猪舒服,让员工的“防非”工作可以更简单,所做的一切都是要“以猪为本,以人为中心”;他还分享了猪场管理的“七度”理论(温度、湿度、密度、光照度、空气清新度、水料清洁度、营养均衡度),以及提升猪群感染阈值的“酒量”理论,牢固树立“四大观”,提供适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饮水、舒适的圈舍、科学的保健等,方方面面去提升猪群的抵抗力和健康度。最后他还提出了“防非”的3个层次:一是“理化防非”:用物理和化学手段来减少病毒量,最终达到猪接触不到病毒的目的;二是“生物防非”(系统防非):借助物理、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手段,在降低病毒载量的同时提高猪只抵抗力,进行系统“防非”;三是“哲学防非”(以道防非):用传统文化“防非”,要“仁者爱人”“敬天敬地爱人”,努力消除“贪、嗔、痴、慢、疑”,要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实现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共生与和谐,要用我国的传统哲学智慧和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科学逻辑,符合人性、天道、猪道的“防非”模式。

在互动环节,陶老师还就“防非”的关键措施、家农猪场的经济效益、地方品种猪的饲养以及品牌猪肉的运作等话题,和网友们做了深入的沟通。

在直播的最后,长沙绿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梁宁作为主持人说道:“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我们有着众多的‘基因’优势,让我们有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而如果我们能够像‘家农猪场’、像陶老师一样可以将这些优势真正地表现出来,那一定可以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这期的“养猪人讲养猪的故事”活动不仅是一场知识传播和技术培训的盛宴,也是一次关于养殖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分享,也引发出行业关于养猪的逻辑、“防非”的要义、家庭农场的生命力等话题的深刻思考,有助于将真实、优秀的非洲猪瘟防控方案和猪场经营管理模式推广到养殖一线,从而提升养殖企业攻坚克难、“防非抗非”的信心以及突破困局、开创新篇的决心。

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创始人陶志伦老师(左)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章红兵教授(右)

拍摄现场

拍摄“杀青”合照

摄像李老师(左一)

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接班人陶虹成(左二)

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创始人陶志伦(左三)

《中国猪业》杂志记者穆欣岳(右二)

新猪网运营总监曾艳(右一)

后记

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门口

工作中的金华家农两头乌种猪场员工曲木么日作及其孩子

(图片由新猪网提供)

在拍摄组到达“家农猪场”时,我们就看见了猪场外围墙上几个醒目的大字“猪粮安天下”,猪场周围的环境很好,墙内还有一棵樟树,陶老师很自豪地说:“你们应该拍我这棵樟树,长得可好了”。正所谓“浙江有嘉树,曰‘樟’”,香樟随遇而安、乐观向上,它不择地而居,不择时而生,又被称为“无私的生命之树”,这让我想到了在家农猪场拍摄时遇到的一位背着孩子工作的彝族母亲,由于带着孩子,很难在其他猪场找到工作,但在家农猪场他们找到了幸福的归宿。现在这一家人都生活在这里,母亲工作时就把孩子背在背上,孩子也很听话。陶老师很开心地说:“孩子在这里生活得可健康了,说明我们猪场的环境是很好的”。也许陶老师就像香樟树一样,呵护着新一代,为新叶提供庇护,做到了“以人为先”,也正如同仇老师说的那样,真正做到了“敬天爱人”。



欲知更多猪价、技术与资讯,

欢迎扫码入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