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网站上看到一位网友留言很有意思:医院在嘲笑慈善事业。

耶伦引起欧洲媒体关注的言论是:中国的“过剩产能”引起美国担忧。从字面意思看,surcapacité“过剩产能”翻译得并不准确,从外文看,“过”的意思自在其中,“剩”是主观添加上去的。归于词的本意,与其说“过剩”,不如说“过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欧媒报道,耶伦在广东面对美国企业,说了这么一段话,补贴有可能导致商品过剩,淹没全球市场,威胁美国和其他国家企业的生存能力。珍妮特·耶伦说:“政府的直接和间接补助正在导致产能远远超过国内需求,以及世界市场所能承受的。”。

这就有意思了,中国产品多了,能“淹没”全球市场。咱又不是强买强卖,你不买我怎么“淹”?按照老耶这意思,中国的产能只要“过盛”了,就像洪水一样,谁都拦不住。

显然,担忧点不在于数量的“过剩”和能力的“过盛”,而在于,美国本想挣全世界的钱,现在出现了一个量大价低的卖家,与其说“过剩产能“淹没了世界,不如说,“过盛产能”堵死了美国的出水口。

本来我想我想“淹”来着,结果被你“淹”了,那怎么行?

欧洲网友也看清了这个问题,有人留言:这是医院在嘲笑慈善事业。作者正话反说:众所周知,美国“不会补贴自己的产业”。但是会“很偶然”“很个例”地让欧洲付出代价,让欧元付出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啊,你觉得便宜你就买,你觉得贵你就不买,如果逻辑如此简单,哪有什么“淹没”世界市场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像李雪琴的脱口秀,老师让李雪琴少看电视,家长居然不同意,理由是:电视,我想看!

是我想放水来着。

有网友要求美国对“保护主义”的定义一视同仁。譬如这位说,美国人真是@#¥%(脏话不翻译),如果我们用《通胀削减法案》来谈论美国的保护主义措施呢?美国保护主义=好!非美国保护主义=不好!

这其实是说,谁不想保护着自己的产业去“淹没”全世界呢?问题是都保护了,你的水还是出不来,于是,保护就成了不好的事情。要是我能淹没世界,那就是本事,要是别人淹了,那就是罪恶。这岂不是双标?

另一位网友指出了“过剩”的本质。“问题不在于中国生产能力过剩,而在于美国和发达经济体生活水平的停滞甚至下降,这不允许吸收这种生产。因此存在真正的危机风险。”这意思是:如果美国和发达经济体能“吸收”这些水的时候,那我还生怕你卖得贵,卖得少,当我自己没有吸收能力的时候,我还想自己放水,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个汹涌澎湃的出水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一下个人认识吧。时代确实变了。

1 在中国处于产业链低端的时候,老美他们主要嫌东西贵东西少,当中国触及产业链高端的时候,他们就会反过来,嫌东西便宜东西多。

因此,所谓保护主义、过剩产能之类,根本不是问题重点,只是问责的托词,重点在于,你便宜量大的产业,不仅造成了跟我的竞争,还抢走了我的生意。

消费品跟有技术含量的工业品的竞争逻辑的确是不同的。

2 中国即将有条件改善“三千块一个月”的现象。耶伦担忧的并不是中国人的工资水平,而是各种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叠加下的“过盛”现象。

我们自己的工资水平也是一把双刃剑。低一些,有利于面向世界市场的竞争,甚至堵死老美的出水口,高一些,有利于我们内部市场的活跃。

这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先面对国际竞争,再打造活跃的内部市场,希望下一代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当有一天我们也可以用出口高附加价值产品换取外国劳动密集产品的时候,我们才能过上好日子。

世界上的“好日子”不会凭空出现或者消失,本质上,自己用少量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换取别国大量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时候,才会出现“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