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的巨头富士康最近成了媒体的焦点,在经历了郭台铭的“参选风波、口无遮拦”以及大陆对其的彻查之后,富士康也开始了回应,只不过他们的动作,怎么看都带有一些“反击”的意味在里面。

这一决定背后,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策略和言论更是成为了舆论焦点。在深受中国大陆政策优惠和市场支持多年后,郭台铭及其企业的这一转变引发了公众对其“吃饭砸锅”行为的广泛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媒体消息,富士康在今年年初发布公告,与印度HCL公司合作,在印度新成立一家芯片封装和测试企业。

公告显示,富士康原计划将通过其子公司Big Innovation Holdings Limited以2940万美元取得这家合资公司40%的股权。但是由于投资调整,富士康决定用鸿海在印度的子公司 Mega Development作为投资主体。

据悉该公司计划向新合资公司投资3720万美元,持股比例仍为40%。这一调整不仅增加了投资额,也直接反映了富士康在印度市场“加注”的决心。

鸿海集团强调,将持续运用构建运营本地化(BOL)的营运模式,旨在支持印度当地社区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富士康不仅仅看重在印度的商业利益,更加注重在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度融合。

与此同时,鸿海与HCL的合作,被看作是对印度市场的战略转移的明确信号。HCL集团以其在工程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强大能力而闻名。

据报道HCL集团目前正在与卡纳塔克邦政府积极接触,旨在建立外包半导体组装和测试(OSAT)工厂。一旦合作能够成功,不仅能够进一步巩固富士康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也能够为印度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和就业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去年以来,富士康在中国大陆就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先是郭台铭口出狂言,把富士康在大陆的投资比作“赏饭吃”,严重伤害了国人的民族感情。继而又宣布要以独立候选人的身份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一时间郭台铭和富士康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而随后中国政府也出手对富士康进行了整顿,去年10月起,大陆多个地区对富士康公司在中国的工厂以及工业园区进行了联合调查,调查目标主要集中在税务和用地两方面。

消息一经传出,富士康的股价应声大跌,在开始调查的第一天,富士康的股价开盘跌停,公司市值蒸发了超过2000亿。

不过大陆方面还是对富士康手下留情,高高举起的板子最后还是轻轻放下,最后富士被处以人民币2万元的罚款。虽然罚款金额在公司巨大的经营规模中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一处罚象征意义重大。那就是告诉郭台铭,你不能乱说乱来,否则下次就不是2万块那么简单了。

可能就是这种你来我往的明争暗斗,促成了富士康下定了“跑路”的决心。在事件发生后,有富士康内部的消息人士称,在调查事件发生后,富士康就开始着眼于把产业迁离中国大陆。

按照他们的说法,叫做“生产基地多元化”。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次突如其来的大稽查是出乎意料的,这在他们看来是一次不同寻常的“警告”。

而他们的首选就是印度,在调查事件发生一个月后,富士康就向台湾证券交易部门提交文件,称其在印度的子公司要花费1280亿卢比(约15亿美元)建设新的厂房,以满足运营需求。

而去年12月,富士康再度追加在印度的投资,根据彭博社的报道,富士康预计向班加罗尔机场附近的一个工业园区增加约10亿美元的投资,为其添加新的设备。算上之前的投资预算,富士康在这个300亩的厂区已经砸下去了将近30亿美元。

从富士康的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富士康正在不断加大在印度的投资力度,在“撤离”中国大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用媒体的话说是“不准备回头了”。而中国大陆的支持在富士康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士康于1988年在深圳设立了其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工厂,当时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工厂。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和中国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富士康迅速抓住了发展机遇。通过与苹果、索尼、戴尔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富士康开始在电子制造服务(EMS)行业中崭露头角。

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投资,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优惠,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优惠等。富士康正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之一。通过享受这些优惠政策,富士康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竞争力。

此外,中国大陆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为富士康提供了充足的、成本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富士康在大陆的成功是优势互补的典型,一方有资金和技术,一方有资源和劳动力,正是这种互补才造就了双赢的局面,而富士康也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制造商。

但现在郭台铭吃着大陆的饭,却要砸大陆的锅,在利用大陆的资源完成了积累和发展之后,却又要抛开大陆投向印度的怀抱,如果郭台铭要一条路走到黑,将来必定有他后悔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