爅爅有闻·出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赵小爅

To be 大城市社畜,or to be 县城贵妇?

一个在春节期间引发打工人思考的问题,此刻已经传给了春招中的年轻人。

年轻人们,过年的时候没少看这种文章:

说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回家发现生活过得没有留在县城里的同学好,说有人就开始后悔了纠结了,说早知道自己就不应该出来,或者听家里的早点回去。

过完年回学校,春招就开始了。那些文章中的纠结,似乎就摆在自己眼前了。

谁不知道在异乡打拼辛苦呢?

谁不知道回家舒服呢?

这个事儿要是真的这么利弊明了,还有啥纠结的呢?

但你是纠结的,因为你不傻。

在做这个押大小的决策前,咱得考虑清楚两点。

第一,你回家有没有这种舒服?

第二,这种舒服是不是没有代价的?

先说第一点。

你回家有没有这种舒服?

你看的那些关于大城市和小地方生活质量对比的文章,样本选择很有问题——拿大城市的基层个案和小城市的顶层个案做对比

这种案例的对比,选题意义很大,现实意义很小。

所谓“族望留原籍,家贫走四方”。每次回老家看到的那些过得轻松滋润的人,基本是本来家里条件就好。他们根本不需要出来,出来也只是体验生活而已,也不代表当地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

父母要么有个一官半职要么有点积蓄,在小城市给孩子车房都买好了,只需要孩子找个稳定工作,每个月还能给不少补贴,自己挣的工资当零花就够了。

这样的同学,你上学的时候肯定也遇到过。

比如你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上了当地最好的中学,进去之后发现也有很多人不是靠学习进取的,这个是某局长的儿子,那个是某大老板的女儿。

你在小城市,办个事儿看个病,什么都要找人,不找人不送礼你这事儿就很难办得成,你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维系这些关系。

虽然大城市也有类似的事情,但是整体资源更丰富,规则更清晰,打点关系的成本也高得多,大多数人按照规则办事的效率要高得多,也就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去打破规则。

而在小城市,需要打点的人脉更少,成本更低,也意味着更容易有人去钻规则的空子,去制造更多的不公平。

说白了,你的家族能不能在当地给你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这才是你回老家过得舒服的物质前提。

第二,这种舒服是不是毫无代价的?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告诉我们,每个力都有一个反作用力。

当你留在老家,享受家族给你提供的社会资源,你也就不得不让渡一些自主性和决策权,去满足家族对你的期待,按照家里人的社会时钟和生活方式,去规划自己的人生,去成为家族力量中的一分子。

具体来说,让你相亲你就得相,让你结婚你就得结,让你生孩子你就得生,找你办事你得办,有的人还得顺着家族规划好的路线向上攀爬,维持家族的荣光。

咋的,作为县城婆罗门,你还能就沾光,不发光吗?

小到人情往来生活习惯,大到结婚生子职业发展,你大概率都得听从家族的安排或意见。

当然了,有人喜欢这种生活,觉得岁月静好有安全感。

举家族之力,拗出来的岁月静好造型,有一个隐形的代价,就自此以后,你关于人生的思考,只有一个价值判断,叫四平八稳。

举几个例子吧。

当我是一个想辞职的打工人,小城市的朋友会劝我看开一点,多跟领导搞好关系。

但当我在大城市,我的前辈和朋友们会鼓励我看看新的机会,不必为一份工作过度消耗自己。

当我是一个被婚姻家庭折磨的人,小城市的身边人会劝我多忍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但当我在大城市,我的身边人会劝我及时止损,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很多人在谈论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文化氛围时,会说博物馆展览会演唱会这些文艺活动。

但我觉得,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也不是隔三差五就要去参加这样的活动,更细微和高频发生的文化氛围差异,其实存在于日常交往人群的思维方式里。

你的三观,常常是被你周围人所塑造的。

当然,在许多现实的问题面前,这些思想、观念都没什么用处。

但是,人生可能就有那么几个瞬间,几次关键决策,照亮你的,是它们。

这两种生活的对比,说到底,是轨迹还是旷野的人生;是一眼能看尽的人生,和一切都要慢慢看清的人生;是你无论怎么选,都有时候会忍不住向岸那边张望,然后怀疑脚下的人生。

如果非要武断地下个结论,到底是选大城市还是选小城市,那你回想一下今年的春运——机票有多贵、火车票有多难抢、高速有多堵。

2024年春运超过84亿人次,绝大多数都是节前从大城市回小城市过年,节后从小城市回大城市打工。

这84亿人次里,在回家的那几天,应该有不少人升起过对小城市惬意的向往。

可是在返程的那一刻,又有几个人真的想要留下来呢?

爅爅有闻致力于为你带来有价值的阅读。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爅爅有闻(chattycats)、作者,侵权必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