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开始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此后经过了六百多年的发展,北京城也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相较于其他地区文化,北京文化有着闲适、世俗化的一面,人们的生活富有情趣,百姓均有着一定的艺术追求,这既是北京长期经济繁荣的体现,也和清代八旗文化的融入不无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满清八旗在入关之初与京城本土文化格格不入,但在随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八旗文化和北京城逐渐融为一体,催生出了如今的北京文化基因,并推动了我国世俗文化领域的极大发展。

八旗子弟对京城文化性格的塑造

八旗子弟在狭义上指的是生活在北京地区的八旗军人以及他们的家属,这些八旗军人由于要负责京师及周边地区的防务,也被称为京师禁旅或者京旗。

在清朝初年,京城旗人还保留着游牧民族士兵的特征,他们训练有素,生活简朴,和京城汉人之间差距较大。

但随着清朝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政治形势逐步趋于稳定,京城旗人的防务工作也逐渐清闲下来。

但由于八旗制度的影响,这些旗人即使没有战斗任务,也不得离开京城半步,这将他们的生活范围框定在了极小的范围之内。

为此这些京城旗人不得不想办法满足自己的娱乐需求,以填补生活上的空虚。

在清代满清政府在入关之后,便通过多次圈地将大量优质的田地划为朝廷资产,而这些田地的产出,将会成为旗人们银饷和俸米。

除此之外每逢节日或者红白喜事,旗人们还能领到额外的节赏和红白赏,这让清代旗人即使不工作也不需要为钱财发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条件下,满清京城旗人成为了历史上罕见的有钱有闲阶层,这让他们能够将大把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到自己喜爱的领域之中。

而当时京城旗人对于艺术产生了极高的追求,这和当时旗人附庸风雅的爱好有关。

这个爱好的形成和清廷对于旗人教育的重视不无关系,满清入关之后,为了稳固统治,清廷要求旗人子弟从小都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这让八旗子弟们对士大夫阶级的生活状态十分神往,旗人受此影响逐渐发展出了官本位、重门第、重背景、重名分、讲体面的特点。

在旗人子弟眼中,士大夫阶级和平民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雅致”的一面,因此这些旗人开始将精力投入到艺术之上。

不过这些追求高雅的旗人,最终没能走入阳春白雪的艺术殿堂,倒是引领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大发展。

旗人对曲艺文化发展的推动

在满清入关之前,大多数满族人是不识字的,因此他们只能通过讲唱的方式来传承古老的故事和知识,这一传统在清代取得了进一步发展,并催生出了评书和相声这两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评书最早出现于清朝中期,当时部分旗人在接受教育后已经成为了知识渊博的文人,他们在阅读历史故事和传奇小说后,对故事进行了简单的改编,之后由讲唱艺人进行演绎。

相较于中原传统曲艺形式,满族讲唱者更擅长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这令评书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

而且相较于此前的话本作者,评书作者多为旗人,他们不用为吃穿用度操心,因此可以用更长的时间来打磨剧本,我国众多古典小说的故事体系,都是在这些人的笔下打磨完成的。

相较于小说对文学性的重视,清代评书作者更注重故事性,这令改编后的故事更加精彩,至今依然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

传统的满族讲唱分为韵文和散文两个部分,评书主要继承了讲唱中的散文表演技法,而韵文演唱则发展出了北京的鼓词和弹词艺术,其中有专门利用八角鼓进行丑角表演的“拆唱”一科颇受欢迎。

清代道光和咸丰年间,拆唱界的著名丑角张三禄因和同行关系不和,致使无人与他搭档拆唱,无奈之下他只得自己表演,这便是单口相声的雏形,张三禄也因此被视作单口相声的鼻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讲唱及衍生曲艺之外,旗人对于戏剧表演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戏剧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也赋予了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

因此在四大徽班进京之后,京城的八旗文人们迅速投入到戏剧剧本的创作之中。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京剧这一全新的戏曲门类逐渐成型,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清朝末年京城人士几乎都成了京剧的票友,就连慈禧太后都会哼上几个唱段,同治皇帝更是精通武生表演,其流行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在曲艺发展兴盛的背景下,不少旗人将时间都投入到了对吹拉弹唱的研究之中,这促进了民间曲艺和音乐艺术水平的进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旗人对文玩的钟爱

除了观看表演之外,清代旗人对于文玩也是情有独钟。

由于旗人十分追捧风雅,因此他们对于金银珠宝并没有太大的兴致,反而对那些生活中的小物件分外上心,久而久之京城中便孕育出了独特的文玩文化。

而在清代一众旗人日常把玩的小玩意儿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鼻烟壶了。

吸鼻烟的习俗最早起源于美洲,后经欧洲传教士在明末传入中国,当时的炼丹师将鼻烟收集在小瓶子里,这就是鼻烟壶的雏形。

清代初期鼻烟壶只在宫中流行,后来雍正帝在鼻烟里掺进名贵药片,并将其赏赐给下人,这引领了旗人吸鼻烟的风潮,鼻烟壶也因此走俏。

清代旗人对于鼻烟壶的制作十分讲究,他们会在材料中加入大量的名贵物质,其中甚至还包括鹤顶红、人骨、鲨鱼皮等等另类材料,这都让鼻烟壶成为了价格高昂的文玩产品。

后来更有人研发了料胎内绘的方法,手工匠人可以通过狭窄的瓶口用妙手勾描出精美的画像,这令鼻烟壶的艺术价值进一步提升。

到了清朝末年,鼻烟壶成为了旗人馈赠友人的不二礼物,更是人们行贿的重要礼品,因此才有了“一壶可以定邦,一壶可以丧邦”的说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旗人对于文玩的重视。

除了鼻烟壶之外,旗人的鸟笼,鸽铃,蟋蟀罐子无一不是制作精美,堪称艺术品。

他们在这上面投入的资金之多令人咋舌,而这种文化如今依然被部分北京市民继承了下来。

旗人对北京饮食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上对于北京饮食文化的讨论层出不穷,有人认为北京事实上是“美食荒漠”,所谓的美食不过是“穷讲究”的产物。

事实上北京人对美食的讲究,也来源于前面提到的旗人文化性格,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北京的饮食文化不能以特色食物为标准进行评判,在清代旗人对北京城饮食文化的影响是深入到各个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旗人对于时令食物的重视。

比如北京地区以面食为主,旗人就总结出了立春吃抻面,夏至吃过水的凉面,秋天吃炸酱面, 冬天吃打卤面的习俗,不同的面条烹饪方式和季节气候十分契合,这也是其如今依然被部分北京人奉行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北京旗人还有“打春吃春饼,夏吃井拔凉,立秋蒸肉包,冬天煮棍饨”的俗语,这都体现了旗人对于节令食物的重视。

除了气候变化之外,朝廷发放的物资也深刻影响着旗人的饮食结构。

当时每年春秋两季每户旗人都能领到两包食盐,这在食盐被严格管控的封建时代是非常重要的物资。

旗人在领到食盐后会立即将其用来制作酱菜,酱豆腐等食品,这之后也成为了北京美食的代表之一。

到了冬天朝廷会发放更多的饷银,而且各家各户嫁娶之事也开始集中进行,旗人们就能领到数目不菲的红白赏钱。

不少旗人在得到这笔钱之后就会拿来打牙祭,这也是为什么涮羊肉等冬日美食店铺,在北京开得如此红火,这也逐渐成为了北京美食的一大特色。

在美食之外,旗人对于喝的也非常重视,尤其在茶叶的选择上更是如此。

旗人间最流行喝的茶叶是茉莉花茶,有钱的大户人家喝的都是茉莉花二次熏制的“小叶茉莉双薰”

普通人家即使买不起,也不喝其他茶叶,而是要喝将高级茶叶的碎沫按照比例调配好的“高碎”,这也是北京人重视面子的体现,而现在高碎还是不少北京人饮茶的首选。

写在最后

提到八旗文化对于北京地区风俗习惯的影响,除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引入外,最关键的其实是清代八旗子弟闲散生活态度,对北京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的再塑造。

因为随着民族文化融合的进行,旗人身上的游牧民族特点已经完全褪去,但北京人好面子,重规矩,热爱生活的特点,却一直留到了今天,构成了北京文化的底色。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北京旗人文化研究》,孔震著,2013年3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