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外媒体曝出消息,欧盟内部正在考虑推迟原定于2035年实施的全境燃油新车销售禁令。

同时,奔驰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康林松在全球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了一项重要决策:鉴于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并未达到预期,奔驰决定对其原先设定的目标进行调整,不再计划于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

一时间,“欧洲车企不愿意过早禁售燃油车”“欧洲打不过我们,干脆不搞电动车了”的传闻四起。究竟电动车会不会因此大大放慢步伐,对中国电动车走上国际舞台会否造成影响也持续引发了热议。

欧洲新能源车销售下滑

马斯克在1月24日特斯拉的财报会议上说:“我们总体的观察是,中国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公司,中国的电动车企很厉害,如果没有关税或贸易保护,中国车企很可能‘干翻’全球绝大多数竞争对手。”

更早之前,马斯克直接说未来全球前十名电车,除了特斯拉都会是中国品牌。

欧洲电动车真的被看惨了!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欧洲新车销售出现了17个月以来的首次下降,其中电动汽车的需求放缓是重要因素。2023年12月,欧洲的新车销量同比下滑3.8%,在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2023年12月纯电动汽车的销量同比下跌近一半。德国电动车车市崩溃的直接原因是延续数年之久的电动车型购置补贴“环境奖金”自2024年1月1日起被彻底取消。

欧美不跟,会让中国新能源陷入日本氢能源的困局吗?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布局和发展,日本很早就已经和氢能源技术绑定很深了,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在技术专利上也实现了封锁。

包括丰田,本田,日产,松下,东芝在内的日本企业,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方面,都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头羊。仅仅一个丰田在氢燃料电池系统上就拥有6000多项专利,占了全球相关专利的一半。

日本氢能源是领先的,但过去的问题是,包括中国、美国、欧洲都不跟,选择了不跟你玩。

这一方面的原因是,氢能源技术不成熟,氢燃料的制取、存储和输送成本还是居高不下。一座加氢站的建设成本是加油站的4倍以上,运营费用的成本更是达到了7倍之多。

当然,更重要的是,丰田、日产把氢能源的专利都申请完了,全球70%以上的氢能源专利都在日本车企手里,把整条氢能源产业链从头吃到尾,汤都不给别人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把这套不跟的统一战线放到电动汽车上,中国新能源会陷入日本氢能源的败局吗?这或许是发达国家传统车企在想的一个问题。

因为中国新能源的情况与日本氢能源有类似之处,中国在电动汽车也是全产业链布局,在专利布局与智能化方向已经发展到较高的层面了,要做好新能源汽车,都离不开中国产业链与相关技术,不管是苹果还是奔驰,你要做好新能源,就得来中国学艺。

从产品表现来看,日本氢能源的问题是技术不成熟,成本太高,市场一开始就没有带动起来。

但中国电动汽车正在把成本打下来,三电技术与智能化技术逐步成熟,包括电池成本以及一体化压铸的整车成本等,锂矿、铅锌、芯片等原材料成本都在降下来,市场普及度正在起来。

整车成本下降以及用车成本更低,智能化程度更高,要用不跟的策略困住中国新能源车已经越来越难,更何况我们基础设施布局越来越成熟,产品体验上越来越好。

中国新能源不是日本氢能源 电车与油车的比拼,是一场持久战

不过需要承认,在过去很多车企急于求成,“淘汰燃油车”挂在嘴边,但现在发现没那么容易,因为这其实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持久战。

汽车不是手机,对于全球多数国家的消费者而言,汽车是代步工具,产品本身的经济性、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品牌溢价是大多数消费者的核心追求。BBA们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品牌文化、产品与技术在全球市场经过了上百年的熏陶与验证,要颠覆谈何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新能源车在增长,但BBA与日系油车也还在增长。新能源车的增长更多局限在国内,但油车在海外市场依然在增长。

国产新能源车在智能化层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电池技术的瓶颈短时间难有突破,随着体量变大,新能源车起火自燃事故、暴雪低温天气续航打骨折等短板问题在暴露,燃油车的稳定性依然被不少人认可,这其实也给了油车一个相当长的缓冲期。

不过,如果趋势是对的,产品会逐步完善与进步,市场是用产品说话的,如果国内在产品与技术上形成绝对领先,市场会慢慢扩大。

如果未来5年,主流新能源车企没死,未来10年、20年,新能源车依然在畅销,那么西方车企恐怕不跟都不行,因为潮水的方向在这里,你错过时间窗口,成为下一个诺基亚、柯达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

综上来看,由于国情不同,产品与成本表现不同,市场体量不同,产业链发展不同,欧美试图通过不跟让中国新能源陷入日本氢能源困局的算盘很可能落空。

开弓没有回头箭,目前虽然面临很大的困难,但前景是光明的。关键是把电池污染、电池技术短板以及汽车品质、安全性、智能化等各个维度的问题解决了,做到没有短板,做到更高的技术产品维度。

好的产品,用墙是挡不住的,问题是,国产新能源能做到这样的高度吗?这可能是留给国产车企的要解决的终极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