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大授衔前夕,周总理拿着评议以后的11位大将名单,找到了一位在军队工作多年的老同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同志无论按照年龄资历还是工作成绩,都是非常符合授予大将军衔的标准的,但是他和周总理一番谈话以后,就主动退出了大将的评选,随后前往西南工作。

这位同志是谁?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尚的精神,在党内又有什么样的地位?

在他的身上,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呢?

工作出色的张政委

如果提到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风云人物,你会首先想到谁呢?

是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还是政委邓小平呢?又或者是战功卓著的军中悍将?

有谁知道张际春呢?

相比威名显赫的刘邓,张际春作为中原野战军的副政委和政治部主任,就显得名声稍微小一些,但是名声虽小,张际春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的贡献可是一点都不小。

他既是主抓宣传工作的一把好手,同时也是解放军内部出了名的笔杆子,红军时期就已经在军中为人所知了。

而他走上革命之路的启蒙导师,正是伟大的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在1920年,那时他们还正年轻。

张际春是湖南第三师范学校的学生,而这时候的毛主席已经投身革命了,张际春在一次演讲活动中第一次见到传说中的毛主席。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曾经使用过“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此后更是和战友们一起创办了先进报刊《湘江评论》,随后毛主席回到湖南领导学生运动。

张际春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就被他的文采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个高个子的年轻人讲起道理来总是能够吸引大批学生前来围观和倾听。

北伐战争时期,全国的革命浪潮达到了最高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已经从学校毕业的张际春投身到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之中,并在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以后的张际春成为红军的一位“笔杆子”,红军队伍里的官兵们大多都是穷苦出身,没有念过书也不识字,像张际春这样有文化的同志并不多见。

最难能可贵的是,张际春从来不怕困难和劳累,经常深入基层和一线做宣传工作。

红军时期,张际春就在几支不同的部队中担任过政委和政治部主任,他做工作的时候,并不是一贯的说教,而是真正的将工作做到了广大士兵的心中。

张际春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基层连队和士兵之间,他并不说那些大道理,而是给战士们讲革命故事,讲历史和事实,讲毛主席的思想和理论,讲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因此张继春也成为了红军内部比较受欢迎的政工干部,同时他还兼任着红军的宣传工作,办报纸搞宣传都是他的日常。

但是张际春从来没有向组织上抱怨过一次,反而是充满热情的投身到工作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积极工作的张际春,自然也引起了毛主席等人的注意,他们记住了这个政工能力出众的干部,以后一定会委以重任。

廉洁奉公、思想高尚

作为红军内部的政工干部,在教育和领导队伍的同时,自身也要做到廉洁奉公,而张际春就是这样一个有党性、有原则、廉洁奉公的干部。

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张际春的妻小都在后方生活,张际春和他们见面的时间不多,但是教育却是一点也没有减少。

对待自己的儿子,张际春从小就培养他坚定的意志和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他们要尊重劳动人民,不能忘本。

在学习方面更是一点也不能懈怠,闲暇的时候,张际春会带着孩子们一起下地劳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应当知道一粥一饭都是来之不易的。

在他的教育之下,孩子们都养成了非常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张际春高尚个人品格的表现。

在工作中,张际春更是以身作则。

1936年,张际春成为了延安抗大的第一批学员,毕业以后就成为了抗大的政治委员。

在抗大工作时期,张际春严格落实了抗大培养干部教育同志的理念,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教育学员和培养学员。

延安抗大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培训,学员们课余时间也要参与生产和劳动,作为抗大政治委员的张际春是不用参加的,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和学员们一起。

开荒、修路、挖窑洞,力所能及的工作张际春都参与了,处处起到先进模范作用,处处给学生们做榜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

风雨长征路上,张际春高举思想旗帜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解放战争的战场上,张际春更是在西南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邓所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启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随后张际春又跟随者中原野战军转战淮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解放大西南以后,张际春就留在了重庆工作,这又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人物。

重庆是西南地区的大城市,抗战时期还是蒋介石的中央机关所在地,所以这里的势力错综复杂盘根错节。

解放军解放大西南以后,国民党军的大部队虽然撤走了,但是散兵游勇依然在广袤的山区里游荡,是不是就要出来搞些破坏。

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地方上还要恢复生产,城市的秩序还要维持,这都是非常繁重的工作。

但是张际春有条不紊的进行规划,对于不太了解的地方就实地考察和或者查阅资料,将摆在面前的困难一件一件的解决掉了,很快就恢复了这个西南重镇的正常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张际春更是一心投入到西南的经济建设工作之中,渐渐远离了部队的工作。

不计得失的好干部

1954年,解放军三军大授衔前夕,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主抓授衔工作的政工元帅罗荣桓格外忙碌。

授衔对于全军将士们来说都是一件大事,这是对他们革命成功和革命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表彰。

但是每个人该授什么军衔是要有一个标准的,要根据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进行评定。

为此,罗荣桓元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才勉强将授衔的工作罗列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对于授衔大将的人选,罗荣桓征求了彭德怀、刘伯承、贺龙等老同志的意见,并希望他们能够出具一个授衔大将的人员名单。

后来经过几次审议,大将的人数从16人变化为11人,其中就有张际春,那为什么最后没有授衔呢?是因为他不符合标准吗?

其实不是的,无论是参加革命的年代、革命时期的职务、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张际春都是非常合格的。

他是红军时期的老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抗大的负责人之一,解放战争中是中原野战军的三号首长,无论怎么评选都应该授予大将。

为什么最后没有授衔呢?那还要从另一件事说起。

筹备授衔之初,其实也将毛主席、周总理等一众中央委员和其他干部考虑进授衔名单的,原因很简单。

苏联老大哥的领导人斯大林就是大元帅嘛!所以毛主席也应该授予一个大元帅,但是毛主席拒绝了。

革命干部从群众中来,穿上了这大元帅的军服,就让人浑身不自在,因此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和陈云等同志都没有参与授衔。

授衔评定结果首次公布以后,不止有一位将军,向中央提出了降低军衔的要求,其中有许光达、徐海东等同志。

许光达是张际春在延安抗大的老伙计了,那时候许光达是抗大的教育长,张际春是抗大的政治部主任,两人合作非常愉快,关系也很好。

许光达连续三次给中央写信要求降低自己的军衔,但是中央最终没有同意。

徐海东也是一样,他认为自己完全不符合大将的标准,也是几次致电毛主席希望他再考虑一下,但是最终中央也没有同意徐海东的降衔要求。

还有许多同志也给中央写信,希望能够重新考虑一下,但是这些要求都被一一回绝了。

授衔筹备工作进行的时候,张际春正在西南开展工作,此时他是中央宣传部的副部长,已经不是军队体系的干部了。

因此张际春和周总理谈话的时候,也主动说出了不授衔的想法,尽管周总理也觉得非常可惜,但是张际春并没有过多计较,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结语

作为革命的老同志,授予张际春大将军衔也是对他工作成就的表彰,但是他最后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才是他作为革命干部最为光辉的一面。

张际春的功绩已经不需要军衔来证明,历史和人民自会评说,而这一切对于张际春来说都是身外之物。

他这一生所想的,都是如何把分内的工作做好,他所留下的,只有革命干部高昂的工作热情和革命精神。

这样的干部,人民会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