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有忧愁;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忧愁之心。有忧方有思,忧思以成道。

有的人为自己忧愁,有的人为天下忧愁;有的人为事业忧愁,有的人为生活忧愁;有的人为快乐忧愁,有的人为痛苦忧愁。

人为什么要有一颗忧愁之心?人为什么会有一颗忧愁之心?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愁、忧患之心,是人类保持自身精神始终昂扬向上的基础。假如有一天人类失去了忧愁之心,可能也会像其它动物一样,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怒这两种情绪,人类的幼儿与动物等天生都具备。而对于忧愁之心,人类则是到了少年阶段,才会开始真正完善与成熟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本书叫做《少年维特之烦恼》,烦恼就是忧愁。有忧愁,始成人。

孔子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就是忧虑、忧患、忧愁。凡事立于预,生于忧。

人先有了忧虑,然后才会有思虑,再然后才会形成完整的思想与抱负。

无忧虑,不成思。那些拥有伟大思想的人,大多都是拥有忧患之心的人。

人若想要有一颗思虑之心,先要有一颗忧患之心。

人有了忧患才会有思虑,有了思虑才会有思想,有了思想才会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有抱负,进而才能实现抱负。

然而人的忧愁、忧患之心却也是不同的。人的忧患之心在哪里,未来的心思与成就大概率就会落实在哪里。

有的人为自己忧愁,有的人为生活忧愁,有的人为事业忧愁,有的人为社会忧虑,有的人为天下忧虑,有的人为天地忧虑。

人的忧患之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重:一是为自身忧愁,二是为天下忧愁,三是为天地万物而忧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忧愁在哪里,人的心思就会跟着在哪里,进而人的思想就会形成在哪里,人的成就最终便会落实在哪里。

什么是为天地而忧虑?

《列子》中有一则寓言,就叫做《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这一类人就是忧天地者,他们常为天地而忧愁。忧天地崩坠,万物枯竭。

对于忧天地者,其中的佼佼者,大概率会成长为所谓的科学家、发明家、创造家。其碌碌无为者,则会被称为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什么是为天下而忧虑?

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一类人就是为天下而忧虑者,他们不追求小我而追求大我;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周总理在少年时期,有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就是为中华民族,就是为全民族、全天下,就是为天下而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种不畏生死的少年情怀,不也是为天下而忧愁吗?

老一辈先烈哪一个不是“千金在手,一尘不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呢。

这便是为天下而忧愁。此一类人的佼佼者,大多都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与推动者。

燧人氏忧愁于众生之寒苦,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神农氏忧患于百姓疾病之苦,于是遍尝百草;

伏羲氏忧愁于生存之不易,于是发明了结网捕鱼。

什么是为自身而忧虑?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家,也有一个大家。人生所能够忧虑的,无非就是为大家、为小家,或者为自身罢了。大家是民族,小家是夫妻,个体是自身。

人的一生既要为父母妻儿而忧愁,也要为天下民族而忧虑,更要为天地万物而忧思。有忧才会有思;有思才会有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有云:“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便代表了最广大的人民,他们只是在为自身而忧愁,为生活而忧愁,为生存而忧愁。

他们心忧炭贱,生无所依,想出来的办法不过就是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罢了。

然而在封建贵族的不断盘剥与压榨下,他们就连生存都成问题,哪还有精力去发明创造,哪还有精力心忧天下。他们也就只剩下为自身而忧愁罢了。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忧愁,就会得什么思虑。人的思想与智慧皆源于此。

孔子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人为什么要有“豫”?人怎么样才能做到“前定”?

其实,人如果要事先做到“豫”、做到“前定”,就必须先有忧愁、忧虑、忧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人都会心忧,人人都有一颗忧愁之心。有关于心中忧愁的一切学问,就叫做忧愁心理学。

忧是人心,悲是人心,恐也是人心,喜怒忧思皆是人心。

常言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人的外在行为与追求,都是自身内在忧患意识的反应。人只要忧虑什么东西,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逃避什么,或者克服什么。

有忧必有思。有思必有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人之心忧都是从少年时期开始逐渐成长成熟起来的。忧愁不是洪水猛兽,少年们首先要学会与忧愁做伴,因为它便是人类思想智慧的起点。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忧愁,都会诞生出智慧。忧愁能让人升华,也能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虑,就是忧虑与思虑。人怎么样才可以做到“虑而能得”呢?

人要想做到“虑而能得”,不但需要“知止”,还需要心定、心静、心安。

假如人不能首先做到内心的安定与安静,即使有再多的忧虑与思虑,也只能让自己更加的烦躁与心焦罢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货物被夺,徒呼奈何,心痛更向谁人说。卖炭翁除了能为自己忧愁、哀叹,还能为谁忧愁呢?

一个生存都无法保障的人,如何还能心定、心静、心安?如何还能“虑而能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往今来,为什么得道之人那么少?为什么有识之士也不多?

因为得道,因为虑而能得,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与经验,还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虑才可以。

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忧思以成道。忧思方能成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忧思都可以成道,唯有心定、心静、心安之下的忧思才可以成道。

古人云:“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此即为心定。

古人云:“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此为心安。

古人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为心静。

古人云:“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此为心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人皆有心忧。人人皆有一颗忧虑之心。忧是思之始。忧思可以成疾,忧思也可以成道。

人有三大忧:“一是为自身忧,二是为天下忧,三是为天地忧”。人即使身无分文,也可以心忧天下。

假如人真的身无分文,或许也便无法心忧。